成语关于脚的成语

有关脚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脚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蹑脚蹑手 同“蹑手蹑脚”。作谓语、状语;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张天翼《春风·贝胡子》:“于是贝胡子蹑脚蹑手到窗子跟前,打冷布角里张一张院子里——空空的。”
露马脚 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作谓语、宾语;指暴露。元·无名氏《陈州粜米》:“这一来只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拔不出脚 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抽不出身来。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四章:“天保娘叹了口气:‘叫做陷进泥坑拔不出脚。’”
小手小脚 形容不大方。也形容做事没有魄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不大方。峻青《海啸》第四章:“你喝起酒来,却小手小脚的。这未免和你的身分不相称吧!”
扎手舞脚 动手动脚,形容手舞足蹈、毛毛草草的姿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动手动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1回:“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
卖头卖脚 犹言抛头露面。作谓语、定语、宾语;同“抛头露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碰。”
垫脚石 供步行时踏脚的石头。比喻被别人借以向上爬的人或事物。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梁实秋《谈考试》:“冒冒然去应试,只是凑热闹,劳民伤财,为别人作垫脚石而已。”
抬脚动手 指一举一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一:“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轻脚轻手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放得很轻。作状语;指手脚动作很轻。沈从文《萧萧》:“于是萧萧轻脚轻手爬起床来,眼屎朦胧地走过床边。”
两脚野狐 比喻奸诈的人。作宾语;指奸诈小人。《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指手顿脚 一面指着骂,一面跺着脚。形容蛮横不讲理的样子。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三:“这时她还在那里指手顿脚的撒野,张裕民不管三七二十一,两步抢到她面前,厉声问道:‘你要干什么?’”
慌手忙脚 见“慌手慌脚”。作定语、状语;指人的举止。老舍《小坡的生日》:“嗗拉巴唧向小姑娘一点头,慌手忙脚的跑出去。”
指手点脚 犹指指点点。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彦思]走将出来时,众人便指手点脚,当一场笑话。”
束手缚脚 见“束手束脚”。作谓语、定语;比喻做事过分小心,不敢放手。清·张南庄《何典》第八回:“冒失鬼一昧粗心浮气,目中无人,到处以强为胜,一遇鬼谷先生,早已束手缚脚,有力无用处。”
捏手捏脚 形容轻手轻脚地走。也形容轻薄的举动。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轻手轻脚地走。《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捏手捏脚,直到房中,并无一人知觉。”
有脚阳春 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脚心朝天 死的隐语。
缩头缩脚 缩:收缩。形容畏缩、躲闪。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放不开。清·觉佛《女英雄》:“你想这样缩头缩脚,反让金人耀武扬威,还能成为个国度吗?”
点手划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只见知观指点扛棺的,正在那里点手划脚时节,公人就一把擒住了。”
头重脚轻根底浅 头比脚重没有基础。比喻根基不扎实。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或观点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笨手笨脚 形容动作不灵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灵活。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24回:“才是笨手笨脚,无啥人来搭耐装烟。”
顿脚捶胸 同“顿足搥胸”。作谓语、状语;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中国民间故事选·打碎的碗》:“可是国王顿脚捶胸地骂道:‘没用的东西们,如果发现碗上有一道裂纹,就反你们每本个中绞死一个!’”
束手束脚 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事过分小心,不敢放手去做。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按照法律办事,不等于束手束脚。”
立定脚跟 立:站。站稳脚跟。指脚踏实地地做事或立场坚定。作谓语、宾语;指脚踏实地。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1回:“你是个风流人儿,将来于这‘色’之一字,到要立定脚跟。”
一步一个脚印 比喻做事踏实。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老舍《正红旗下》:“只有正正堂堂,一步一个脚印的妇人才能负此重任。”
搓手顿脚 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作谓语、定语;形容焦急的样子。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4回:“县太爷急的搓手顿脚,叫了签稿,请了刑名师爷,大家斟酌,想不出一个法子。”
脚踏硬地 指实打实,十分稳靠。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况又实实是骨血,脚踏硬地,这家私到底是稳取的了。”
临时抱佛脚 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临时抱佛脚”。作宾语、定语;指仓猝应付。唐 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生手生脚 生:不熟练。形容对某事不熟悉。作定语、宾语;指不熟练。端木蕻良《鹭鸶湖的忧郁》:“他生手生脚的,心头忐忑的跳着。”
急来报佛脚 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棋高一着,束手缚脚 一着:下棋时走一步。跟棋艺比自己高的人下棋,自己显得笨拙。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作分句、定语;指遇到高手就不好发挥。陆士谔《续孽海花》第55回:“你的见识是比我高,人家说我怕你,棋高一着,束手缚脚,真叫我怎么不怕呢?”
扭手扭脚 身体左右扭动。形容故作娇媚或有意做作。作定语、状语;指装模作样。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9回:“你们休要扭手扭脚的。”
两脚居间 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
脚踏两只船 踏:踩。比喻因为对事物认识不清或存心投机取巧而跟两方面都保持联系。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是脚踏两只船,别企他儿当八路,小萝卜,皮红肚里白。”
手慌脚乱 指做事忙乱,没有条理。作谓语、状语;指做事忙乱。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这些忠义话儿人都会说,只怕事当临头,未免又要手慌脚乱了。”
手脚无措 同“手足无措”。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慌乱。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8回:“府尹胡师文,见了上司批文,慌得手脚无措。”
手脚干净 喻廉洁奉公。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贪财。傅晓航《九只小鸭子》:“办社务的干部,手脚干净,青天包公啊!”
脚不点地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主谓式;作状语;形容走得非常快。《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
挖墙脚 比喻拆台。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拆台。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彼此不挖墙脚,彼此不在对方军政军内组织秘密支部。”
点指划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划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只见来到肆前,果然一个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里点指划脚教人下棋。”
轻手蹑脚 见“轻手软脚”。作状语;指手脚动作很轻。老舍《骆驼祥子》:“他想轻手蹑脚的过去,别叫虎姑娘看见。”
比手划脚 比:比拟。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时。杨朔《金字塔夜月》:“老看守却像没听见,紧自比手划脚说。”
四脚朝天 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作状语、宾语;指仰面跌倒。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来争,被觉空一推,跌个四脚朝天。”
跌脚绊手 指受到阻碍或牵制。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孽海花》第二八回:“自从第一步踏上了社会的战线,只觉得面前跌脚绊手的布满了敌军,第二步再也跨不出。”
动手动脚 指动手打架、动脚踢人。作宾语、状语;指动手打架,用于口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
洗脚上船 谓居于水滨,舟行极便。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搬石砸脚 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卧龙生《镖旗》第26回:“我说了怕你赌气,拂袖而去,那岂不自己搬石砸脚,得不偿失。”
三脚两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太太三脚两步,走进房间。表老爷周大权,押着行李也就来了。还有跟来的丫头,忙着替太太找梳头家伙,又找盆打洗脸水。”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冒名接脚 假冒别人的名,接替他。作谓语;指假冒。《旧唐书 韦陟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轻手轻脚 手脚动作很轻,使没有响声。联合式;作状语;指手脚动作很轻,使没有响声。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忽听得贺司户船中剪刀声响,遂悄悄的轻手软脚,开了窗儿,跨将出去。”
崭露头脚 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拍手拍脚 形容人极其喜悦,兴奋时的动作。作谓语、状语;用于兴奋时。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4回:“贾子猷更拍手拍脚的说道:‘……几时才能够到上海去逛一趟,见见什面,才不负此一生呢?’”
七脚八手 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亦作“七足八手”。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李昌《回忆民先队》:“我们正七脚八手处理文件,收拾东西,警察已到院内。”
蓬头赤脚 头发蓬乱,光着脚丫。形容未经修饰很不整齐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明 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一回:“被人打得蓬头赤脚,衣裳粉碎。”
支手舞脚 犹言指手画脚。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王悛有了酒意,做出财主的样式,支手舞脚的发挥。”
有脚书橱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宋·龚明之《中吴记闻》:“程信民记闻精确,乡人号为有脚书厨(橱)。”
三拳两脚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作宾语、状语;指动作迅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脚高步低 形容步履倾斜。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三人躲在芦苇丛中,望后面时,那火把渐近,三人心里越慌,脚高步低,在芦苇里撞。”
腥手污脚 腥:弄脏;污:污染。指污染了手脚。作谓语、定语;用于蔑视的语气。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2回:“你这伙反贼,快早早下马受缚,省得我腥手污脚!”
指手划脚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评论指责。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问起根由,毛泼皮指手划脚,剖说那事。”
手零脚碎 手脚不干净。比喻小偷小摸。作定语;用于口语。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道你是聪明的卓氏,我道你是俊俏西施,怎肯便手零脚碎窃金赀,这都是崔通来妄指。”
脚踏实地 脚踏在实在的地上。比喻做事认真、踏实、不虚浮;一步一个脚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展脚伸腰 ①下拜。②俗用以称人死。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元·乔吉《两世姻缘》第四折:“不索你插钗、下财、纳采,有甚消不的你展脚伸腰两拜。”
捶胸顿脚 见“捶胸跌脚”。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何玉凤]拍着那棺材,捶胸顿脚,放声大哭。这场哭直哭得那铁佛伤心,石人落泪。”
碍手碍脚 碍;妨碍;阻碍。指多方受阻;难以顺利做事。也指妨碍他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影响他人做事。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2卷:“后边有些嫌忌起来,碍手碍脚,到底不妙。”
手慌脚忙 形容惊慌不安之状。作状语、定语;用于口语,指忙乱。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惊得手慌脚忙,说道:‘这是那里晦气!’”
比手画脚 说话的同时用手脚来比画。作谓语、状语;用于人说话等。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像个大总管,率领所有人员从前庭到后院,比手画脚地指点了半个钟头。”
缩手缩脚 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缩:收缩。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含贬义。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喊了许久,店家方拿了一盏灯,缩手缩脚的进来,嘴里还喊道:'好冷呀!'”
跌脚搥胸 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攧手攧脚 犹言跌跌撞撞。
一手一脚 见“一手一足”。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单薄的力量。郭沫若《棠棣之华》第五幕:“我们的父亲死得很早,是我们的母亲把我们姐弟两人一手一脚抚养成人。”
捻脚捻手 捻:通“捏”。手脚动作放轻。形容行动小心轻捷。作谓语、状语;指手脚动作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门子只得捻脚捻手,把栓拽了,飞也似闪入房里躲了。”
前脚后脚 比喻紧跟着。
蹑手蹑脚 蹑:放轻脚步。形容动作很轻;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随。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周瑞家的会意,忙着蹑手蹑脚的往东边屋里来,只见奶奶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茅盾《清明前后》第一幕:“徒劳而无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兄弟一向是坚决反对的!”
评头论脚 见“评头品足”。作谓语、宾语;指乱发议论。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她们的眼睛老瞅着新娘,有时也看看新郎,她们肩挨着肩,手拉着手,评头论脚,叽叽嘈嘈地小声地吵嚷个不休。”
捶胸跺脚 捶:敲打。捶击胸口,用脚跺地。指十分悲伤或痛愤。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茅盾《春蚕》:“‘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
挤手捏脚 故意伸出手脚碰触对方身体,含有轻薄之意。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五回:“每日在路,俱有人瞧着锦囊,挨肩擦背,挤手捏脚。”
捏脚捏手 放轻手脚走路,动作小心翼翼的样子。作谓语、状语;指走路小心。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唐牛儿捏脚捏手,上到楼上。”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分付已毕,太尉便同一人过去,捏脚捏手,轻轻走到韩夫人窗前。”
大手大脚 ①形容对财物毫不吝惜;没有节制地随便花费。②指行动鲁莽。③指身体强壮。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
乳间股脚 比喻自以为安全的处所。作宾语、定语;指以为安全的地方。《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指手画脚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只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
羞口羞脚 羞:难为情。口和脚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谈举止不大胆。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
毛手毛脚 做事粗心,不细致。联合式;作补语、定语;含贬义。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6回:“但凡有点毛手毛脚的,小人决不用他。”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比喻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明 何孟春《馀冬序录摘抄》第六卷:“今世俚语:‘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即汉谚“前车覆,后车戒‘之义也。”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平时:平常;抱佛脚:拜佛。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临时慌忙应付。鲁迅《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却还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十个字形容当今学术界大部分的状况。”
急则抱佛脚 急:紧急,危急。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作谓语、宾语、分句;指事先不作准备。宋·刘攽《中山诗话》:“王丞相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
跌脚捶胸 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作谓语、状语;指悲伤。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二折:“我这里牵肠割肚把你个孩儿舍,跌脚捶胸,自叹嗟。”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抱佛脚:拜佛。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作宾语、分句;指临时慌忙应付。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正是‘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各各暗笑,落得受了买东西吃。”
站稳脚跟 指在一地站稳或指占有一席之地。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热烈拥护。”
七手八脚 原指比一般人多好几个手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忙乱。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小脚女人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因用以指思想保守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保守的人。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
绊手绊脚 碍事。作状语、定语;指不顺利。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他认为田地是样‘绊手绊脚的东西’,不知道多少人安土重迁。”
拳打脚踢 用拳打,用脚踢。形容痛打。作谓语、宾语;指打架。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我便拳撞脚踢,也不怕他不死。”
手指脚划 用手脚比划。
阳春有脚 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三步两脚 快速行走貌。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