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才的成语
有关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才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才气过人 | 才气:才能和气质。才华超过平常人。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很有才气。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
甄才品能 | 甄:甄别。甄别才干,品评能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齐书·郁林王纪》:“东西二省府国,长屯所积,财单禄寡,良以矜怀。选部可甄才品能,推校年月,邦守邑示,随宜量处,以贫为先。” |
拨乱之才 | 拨:治理。平定乱世、能使天下恢复安定的人才。 | 作主语、宾语;指杰出治国人物。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3回:“事到骑虎之势,家国所关,非真拨乱之才,一代伟人,总难立脚。” |
志大才短 | 志:抱负。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够 | 作谓语、定语;指空想家。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
才高倚马 | 文才比倚马可待的袁虎还高。形容文思敏捷。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才。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5回:“那秘书员成竹在胸,才高倚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 |
尊贤爱才 | 尊重和爱护有道德和才能的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1回:“你这位贵老师总不是什么尊贤爱才,不过想人拜门生,受些礼物。” |
扫眉才子 | 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 |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唐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
才兼文武 | 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 作谓语、定语;指文武全才。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卢植传》:“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
郎才女貌 | 郎:男子;貌:容貌。旧时形容男女青年才貌相配。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 元 乔梦符《扬州梦》:“这一双郎才女貌天生下,笋余儿游治子花朵儿俊娇娃,堪写入风流仕女丹青画。” |
大才盘盘 | 盘盘:形容大的样子。指有大才干的人。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大才盘盘谢家安。 | |
当世才度 | 当世:当代,现世。才:才华。度:气度。当代具有才华气度的人。亦作“当世才具”。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曹肇传》:“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
经世之才 | 经世:治理天下。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唐 杜甫《舟中上水遗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
惊才绝艳 | 见“惊才绝艳”。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赞叹。 | 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
百里才 |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 作宾语;称才能平常的人。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
奇才异能 | 奇:少见的;异:特别的。指特殊的才智和能力。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才能。 | 唐 吴兢《贞观政要 择宫》:“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 |
超世之才 | 有超越世人的才能,宋·苏拭《晁错论》:“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作宾语;指有真本事。 | 宋·苏拭《晁错论》:“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学疏才浅 | 同“学浅才疏”。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
才大如海 | 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 ||
淑质英才 | 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 《后汉书·祢衡传》:“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
人才难得 | 难:困难,不容易。得:获得。有才能的人不容易得到。多指要爱惜人才。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感叹。 | 宋·苏轼《谢宣召入院状》:“首择辅臣,次求法从,知人才之难得,采虚名而用。” |
倚马长才 | 倚:靠着。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 作宾语、定语;比喻文章写得快。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7回:“两人不来多嘴,全凭那斫轮老手徐世昌,及倚马长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
才貌两全 | 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诗应口,才貌两全,京师人每呼少俊。” | |
人才辈出 | 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辈出:成批地连续出现。有才能的人一批接一批涌来。形容人才一批接一批不断涌现。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第六》:“犹之诗、赋、古文以及时艺,其中人才辈出,一人胜似一人。” |
行短才高 | 才能虽高而德行欠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红拂记·英雄投合>》:“这是负心人行短才高,转眼处把人嘲诮。” |
才艺卓绝 | 才:才能;艺:技艺;卓绝:无可比拟。才能技艺高超无比。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艺。 | 汉·桓谭《新论·思慎》:“人虽才艺卓绝,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
才短思涩 | 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 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 | 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适当书诏填委之时,才短思涩,目不暇给。” |
辁才小慧 | 辁:没有辅条的车轮;辁才:小才。指见识少才能低下不堪重任。 | 作谓语、定语;指庸才。 | 鲁迅《文化偏至论》:“而辁才小慧之徒,则又号召张皇,重杀之以物质而囿之以多数,个人之性,剥夺无余。” |
试才录用 | 指根据他人的能力大小给予录用。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量才录用。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弃暇录用。” |
秀才人情 | 旧时秀才多数贫穷,遇有人情往来,无力购买礼物,只得裁纸写信。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一般表示送的礼过于微薄。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朱之瑜《答奥村庸礼书》:“外具湖笔、斗方贰种,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
夺锦才 | 夺锦:夺锦袍。争夺锦袍的才华。形容才华超群,后来居上。 | 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 《新唐书·宋之问传》:“之问俄倾献,后览之嗟赏,更夺锦袍以赐。” |
量才录用 | 量:估量;衡量;录用:收录任用。根据不同的才能相应地安排适当的工作。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凡所擘划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 |
才秀人微 |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 作谓语;用于人怀才不遇。 |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通才硕学 |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
博学多才 | 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别人。 |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惊才风逸 |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 作谓语;指人的才华。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
高才捷足 |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做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才捷足者为尊。” |
量才而为 |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
德薄才疏 | 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
恃才扬己 | 恃:依靠,凭借。自恃才能,骄矜自负 | 作谓语、定语;指自傲。 | 郭沫若《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那样的人根本值不得纪念的,恃才扬己,诽谤当道,而终于独善其身,消极自杀。” |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 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难以成功。形容知识分子软弱无力,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作用不大的行动。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有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
卓伟之才 | 卓伟:卓越伟大。指杰出的人才。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张温传》:“戴赫烈之宠,体卓伟之才。” |
命世之才 |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亦作“命世之英”、“命世之雄”。 | 作宾语;用于名人。 | 汉·李陵《答苏武书》:“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
矜才使气 | 矜:自夸;自负;使气:意气用事。以才华自负;意气用事;盛气凌人。 | 连动式;作定语;含贬义。 | 清 昭槤《啸亭杂录 黄雅林》:“先生学问渊博,矜才使气,医卜艺术之书,无不周览。” |
才貌双全 | 形容人的才学高;容貌姣美。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外貌、才学兼备。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
大才榱盘 | 同“大才盘盘”。 | ||
才短气粗 | 才:才识;短:短浅;气:气质。缺少才干,气质粗鲁 | 作谓语、定语;指庸人。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禄山才短气粗,当此大镇,深不能胜任。” |
轻才好施 | 〖释义〗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 《三国志 吴志 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 |
志大才疏 | 志:抱负;疏:粗疏;薄弱。志向远大;才能不足。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
栋梁之才 | 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才。 | ||
人才济济 | 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济济:众多样子。 |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闰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
才疏识浅 | 才:才能;疏:空虚;识:学识;浅: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与见识浅薄。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晚学生才疏识浅,全仗老太师海涵。” |
衒才扬己 | 衒:炫耀;扬:赞扬,传播。显露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显露自己的才能。 | 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高谈王霸,衒才扬己,历抵公卿,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盖养亲之故也。” |
德才兼备 | 品德和能力都具备。兼备:都具备。 |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 《元史 丰臧梦解传》:“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 |
盖世之才 | 盖世:压倒当世,超出世上所有的;才:才能。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 作宾语;指无与伦比的英才。 | 宋·苏轼《留侯论》:“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
真才实学 | 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 | 联合式;作宾语;含褒义。 | 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
百里之才 |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 作宾语;称才能平常的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
通才练识 |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
片善小才 | 片善:微小的优点。指小有才能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陈书·陆瑜传》:“吾识览虽局,未曾以言议假人,至于片善小才,特用嗟赏。” |
辩才无碍 |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言辞流畅,能言善辩。 | 《大乘起信论》:“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 |
宏才远志 | 宏:广博。杰出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才志。 | 鲁迅《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
学浅才疏 |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多用作自谦的话。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
才广妨身 | 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
怀才抱德 | 抱:胸怀。既有才学,又有德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楔子:“怕有那山间林下,隐迹埋名,怀才抱德。” |
才夸八斗 | 夸耀才华出众。 |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人的文才。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结构》:“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着书惟供覆瓿之用,虽多亦奚以为?” |
倜傥之才 | 倜傥:卓异;才:学问和才能。卓越特出的才能。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 |
江郎才尽 |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才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1回:“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闹的真是江郎才尽了。” |
恃才矜己 | 恃:依靠,凭借;矜:自以为贤能。自恃才能,骄矜自负 | 作谓语、定语;指自傲。 | 《隋书·炀帝纪下》:“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掩其过。” |
旷世逸才 | 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 作宾语;指才能出众的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 |
七步奇才 |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 作宾语;比喻人才思敏捷。 | 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事》:“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
才调秀出 | 才调:才情。形容才情风格优异出众。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 《晋书·王接传论》:“才调秀出,见赏知音。” |
才气超然 | 超然:超出别人。才能气质超群出众。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等。 | 宋·陆游《汉宫春》:“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 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两者比较。 | 清·无名氏《说唐》第63回:“正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两人大战三十余合。” |
矜能负才 | 矜:自夸。自以为才华横溢,能力超群。 | 作谓语、定语;指人自以为是。 | 《晋书·唐彬传》:“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 |
广开才路 | 指让有才干的人广泛得到任用。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
多艺多才 | 见“多才多艺”。 |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才能多方面。 | 《南史·梁纪下·敬帝》:“高祖固天攸纵,聪明稽古,道亚生知,学为博物,允文允武,多艺多才。” |
希世之才 | 指世间很少有的人才。 | 作宾语;多用于赞颂等。 | 元 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欲解倒悬之厄,须杖希世之才。” |
雄才盖世 | 盖:压倒。杰出的才能压倒一切。比喻才能高超,无与伦比。 | 作谓语、定语;指人才华无与伦比。 | |
爱才怜弱 | 怜:同情。爱护人才,同情弱者。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有同情心。 | 鲁迅《病后杂谈》:“永乐皇帝决不像一位爱才怜弱的明君。” |
诠才末学 |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 作宾语、定语;指才疏学浅的人。 | 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诠才末学,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 |
洛阳才子 | 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 作宾语;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 晋 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
才墨之薮 | 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清 龚自珍《书金伶》:“噫!江东才墨之薮,楼池船楫之观,灯洒之娱,春晨秋夕之游,美人公子,怜才好色,姚冶跌逿之乐,当我生之初,颇有存焉者矣。” |
高才卓识 | 见“高才远识”。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才识等。 | 《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
负才任气 | 谓依恃才学,任性使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南朝·梁·元帝《与张缵诗序》:“简宪之为人也,不事王侯,负才任气。” |
才疏志大 |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抱负大才能不高。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
才识过人 | 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识。 | 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
朽木之才 | 朽木:腐烂的木头。像烂木头的人才。比喻不堪造就或无用的人。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元·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粪土之墙,朽木之才,精狗儿之人。” |
才蔽识浅 |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
力薄才疏 | 薄:轻微;疏:粗疏。力量和才能都很有限。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初世为人,便要结识天下好汉,奈缘力薄才疏,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 |
学优才赡 | 赡:充裕。学问好,又富有才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史·李冶传》:“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 |
众建贤才 | 建:建树;贤才:优秀的人才。选用众多优秀的人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 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两者比较。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
恃才放旷 | 倚仗着自己的才能而无拘无束 | 作谓语、定语;指自傲。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
负才傲物 | 谓依恃才学,骄傲而看不起旁人。 | 作谓语、定语;指人骄傲自大。 | 清·许洽《眉叟年谱·康熙五十八年》:“王凤池彦章殂于龙游官署,貌癯猥琐;陈思洛殂于湖广学院署;张自服于徽州馆,皆负才傲物者也。” |
识才尊贤 |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爱惜人才。 |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
逸群之才 | 拥有超过众人的才能。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汉·徐幹《中论·虚道》:“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 |
自恃其才 | 侍:依赖;其:他的。自己仗着有才能。形容高傲,自负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2卷:“他也自恃其才,没有一个人看得入眼,所以缙绅之门,绝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没有人。”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说教。 | 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
才望兼隆 | 才:才学;望:声望,名望;隆:高。才能和威望都很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 |
聪明才智 | 聪明:耳聪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智力发达。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
尺二秀才 | 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 | 作宾语、定语;用于讥讽。 |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声画押韵贵乎审》:“诚斋先生杨公考校湖南漕试,……先生见卷子上书‘盡’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