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学的成语
有关学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学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学无常师 | 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贫不学俭 | 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彰传论》:“其此之谓欤”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曰:“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 |
文人学士 | 泛指文人、文士。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人。 | 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昔之文人学士,平生精力,咸萃兹途。” |
笃学好古 |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 作谓语;用于学习方面。 | 《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 |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魏·蒋济《蒋子万机论》:“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末学肤受 |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汉 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
晚生末学 | 指书生的自谦。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8回:“晚生末学,虽窃慕之,而愧非其人。” |
学疏才浅 | 同“学浅才疏”。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
家言邪学 | 家言:一家之言,指偏见;邪:不正当;邪学:邪说。指偏见邪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所以恶儒者也。” |
勤学好问 |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 作谓语、宾语;指虚心好学。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
文江学海 |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必然见俺二人学业成就,着俺下山,进取功名。” |
下学上达 |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力学笃行 | 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 |
学步邯郸 |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
长材茂学 |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有才学的人。 | 明 归有光《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之一:“开局秉笔,固皆一代之长材茂学,必有所见广圣意者。” |
肤浅末学 | 肤浅:浅薄;末学:学无根底。指学识浅薄。 | 作宾语、定语;指学识浅薄。 | 晋·范宁《春秋梁传集解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
口耳之学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 |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
敩学相长 | 谓教与学相互促进。 | 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五,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敩学相长也。” |
困勉下学 | 指克服困难才能求得知识。 | 作谓语、宾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 | 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
学问思辨 | 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邯郸学步 |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
学非所用 | 所学的不是所应用的,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张衡传》:“必也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 |
用非所学 |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
枉辔学步 | 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因利骋节,情采自凝;枉辔学步,力止寿陵。” |
调嘴学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第13卷:“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蒋之《万机论》。” |
不学无术 |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人无学术、没本事。 |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
学海无涯 |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指对知识的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学海:指知识;涯:边际。 | 主谓式;作分句;用于人。 | 明 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
勤工俭学 | 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劳动,而以劳动所得维持生活。泛指在学习期间参加劳动。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求学期间劳动。 | 吴玉章《回忆“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转变》:“我这时一面在交涉条约的事情,一面又进行第二个任务,就是办留法勤工俭学。” |
不学面墙 | 面墙:面对墙壁,一无所见。形容不学习而无知。 | 作定语;用于劝诫人。 |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
学业有成 | 学业:学问。学问有所成就。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等。 | 明·陶宗仪《辍耕录·孝感》:“虽夫人喜溢于中,不自知其然而然,亦先生学业有成所致与?” |
学海无边 | 学海:知识;边:边际。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
困而不学 |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 作谓语;指遇到困难却不肯学习。 |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通才硕学 |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
活到老,学到老 | 指人一生虚心好学。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爱学习。 | 老舍《老舍短篇小说选·后记》:“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能看出昨天的缺欠或错误,正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要求进步。” |
博学多才 | 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别人。 |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学识渊博 | 指学识深而且广。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识等。 | 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
学际天人 | 天人:天道和人事。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 作谓语、定语;指学识渊博。 | 《旧唐书·马怀素等传论》:“刘、徐等五公,学际天人,才兼文史。” |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虫鱼之学 | 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 作宾语;指繁琐的考据订正之学。 | 唐 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诗:“《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
鸿儒硕学 |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 作主语、宾语;泛指学者。 | 《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
钝学累功 | 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 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文章》:“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
硕学通儒 |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博学笃志 | 博:广;笃志:志向专一。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后生晚学 | 后生:后辈。指学历浅的年轻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 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仙里年来向学者甚众,风习可尚,正赖长者不惮告教,使后生晚学得知前辈风采,谦冲就实,无徒长虚诞。” |
学贯天人 | 贯:贯通;天人:天和人。学问贯穿天、人各类知识。指学识渊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周楫《西湖二集·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学贯天人,才兼文武,聪明颖悟,出口成章。” |
新学小生 | 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张禹传》:“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9卷:“陈辛曰:‘我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数日,去赴选场,偕众伺候挂榜。” |
形而上学 |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方面。 | 毛泽东《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
八砖学士 | 八砖:八行砖。指懒惰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懒人。 | 唐·李肇《翰林志》:“唐时冬中日影及五砖为入署办公之候,李程官翰林学士,性懒,日过八砖乃至,时号‘八砖学士’。” |
真才实学 | 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 | 联合式;作宾语;含褒义。 | 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
学而不思则罔 | 罔:同“惘”,迷惑。只读书而不肯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后知不足 |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江泽民《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 |
笃实好学 |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 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 | 《北史·张衮传》:“衮笃实好学,有文才。” |
敏而好学 |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 作谓语、定语;指聪明好学。 |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困而学之 |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 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孤学坠绪 | 将要失传的学问典籍。 | 作宾语、定语;用于学问等。 | 清·龚自珍《语录·书戴氏定本〈水经〉》:“是本孔氏继涵刻入《微波榭丛书》中,不为矣孤学坠绪。” |
学浅才疏 |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多用作自谦的话。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
一家之学 | 自成一家的学派。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
宿学旧儒 |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 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 所学的不是实际工作所用的,有用的又没有学。指学和用脱节背离。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厌:通“魇”,满足;诲:教导。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知物由学 | 指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王充《论衡·实知》:“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
曲学阿世 |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学问。 |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务正说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
莘莘学子 | 莘莘:众多的样子。众多的学生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学生。 | 林语堂《机器与精神》:“今日的莘莘学子,想读书都没有地方,一个完备的图书馆也没有。” |
饱学之士 |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 作主语、宾语;指学者。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
斗酒学士 |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 作宾语;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官员的称谓。 | 《新唐书·王绩传》:“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
苦学力文 | 力:务。刻苦学习,努力著文。 | 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 | 《旧唐书·白居易传》:“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苦学力文所致。” |
诠才末学 |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 作宾语、定语;指才疏学浅的人。 | 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诠才末学,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 |
学富五车 |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学究天人 | 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 作谓语、定语;指学识渊博。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文宗学府 | 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文宗学府。腾斑马而孤上;英规胜范,凌、许、郭而独高。” |
学而优则仕 |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 作谓语、定语;指读书做官。 | 《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学无师承 | 师承:相承的师法。学业没有得到老师的指教传授。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黄庭坚《次韵秦觏过陈无已书院观鄙句之作》诗:“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 |
笃志好学 |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 作谓语、宾语;用于学习。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侯霸传》:“霸矜严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产业。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 |
学优才赡 | 赡:充裕。学问好,又富有才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史·李冶传》:“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 |
记问之学 |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 偏正式;作宾语;指无真知之学。 |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 作宾语、定语;指学习一无所成。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羽)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卖弄学问 | 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 ||
晚生后学 |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 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自谦。 | 《宣和书谱·庾翼》:“庾翼为当日书家名流所推先如此,其自许亦自高,要是,其所得非晚生后学浅浅所能追逐也。” |
曲学诐行 | 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 | 宋·陆九渊《与张辅之书》:“古之所谓曲学诐行者,不必淫邪放僻,显显狼狈,如流俗人不肖子者也。” |
高才博学 | 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周书·宣帝纪》:“八日,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明经行修者为孝廉,上卅、上郡岁一人,下卅、下郡三岁一人。” |
学如登山 | 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三国 魏 徐干《中论 上 治学》:“夫听黄钟声,然后知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 |
学问无止境 | 止境:尽头。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 作宾语、分句;指学问。 | |
笃信好学 |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 作谓语;用于学习方面。 | 《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哑哑学语 |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小孩说话的神情。 | 《精卫石》第二回:“已生一子周岁,刚是哑哑学语。” |
幼学壮行 |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 作谓语、定语;用于教诲人。 | 《孟子 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
青藜学士 | 指博学之士。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直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来,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
学不躐等 | 躐等:越级,不循原有序列。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也。”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 作宾语、分句;指人的迫切心情。 | 《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学行修明 | 修明:昌明。学问和品行都很特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史·崔鉴传》:“父绰,少孤,学行修明。” |
小学而大遗 | 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 作定语;用于学习方面。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通儒硕学 | 犹言通儒达士。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史·贺瑒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
博学多识 |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 作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别人。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
力学不倦 | 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 《旧唐书 子繁传》:“以其警悟异常,泌之故人为宰相,左右援拯,后得累居郡守,而力学不倦。” | |
学而时习之 |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 作谓语、宾语;指学习方法。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西学东渐 | 渐:流入。西方的各种学说向东方流传。 | 作宾语、定语;用于文化等。 | 《尚书·禹贡》:“东渐于海。” |
宏儒硕学 | 指学问渊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