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副的成语
有关副的成语
有关副的成语共收录11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名实相副 | 名声和实际一致。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作宾语、分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力不副心 | 副:符合。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 | 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辞。 | 唐·无名氏《阴德传·韦判官》:“何幸明灵俯降,但揣微贱,力不副心,荀可施于区区,敢不从命。” |
名实难副 |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 作谓语、定语;指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 《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盛名难副 |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名不副实 |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 |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
名副其实 |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
名实不副 |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 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 |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
名高难副 | 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 作谓语、定语;指徒有虚名。 | 《后汉书 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言行相副 | 见“言行相符”。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宋·邢昺疏:“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 |
行不副言 | 谓言行不一。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天下之人行不副言者多矣,使夫子随听而遽信之,所失者岂特宰予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