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耳的成语
有关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耳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挝耳揉腮 | 挝:敲击;揉:来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窘态。 | 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 |
搔头摸耳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 作谓语、状语;形容焦急。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耳鬓斯磨 |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 作谓语、定语、状语;多指小儿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一处,耳鬓斯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 |
掩耳偷铃 | 同“掩耳盗钟”。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
耳濡目及 |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 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
耳报神 |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 |
两耳塞豆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
鼎铛有耳 |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反问句。 |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
乱人耳目 |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 作谓语、定语;指故意去迷惑人。 |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
盥耳山栖 | 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 | 作宾语、定语;指隐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
震耳欲聋 |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声音很大。 |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
东风马耳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
酒酣耳熟 | 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 ||
眩目震耳 | 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 作谓语、定语;形容声色。 | 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
遮掩耳目 | 见“遮人眼目”。 | 作谓语、定语;指欺骗。 |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
耳鸣目眩 |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
倾耳细听 | 侧耳留意而听。 | ||
耳聋眼黑 |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受刺激时。 | 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
黄耳寄书 |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 作宾语、定语;指传递家信。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
如风过耳 | 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 作谓语、定语;指不关心。 |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褎如充耳 | 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 作谓语;指服饰与德行不相称。 |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
面命耳提 |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 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
贱目贵耳 |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 作谓语、宾语;指相信传闻。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
耳边风 | 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听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我说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诀,你老哥千万不要当做耳边风” |
在人口耳 | 指被人们所称道、传颂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汪琬《答王进士书》:“相距几千百年,犹昭灼在人口耳。” |
口耳之学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 |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
耳不忍闻 | 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作宾语、定语;用于凄惨的场面。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 |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
耳食之论 | 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 | 作主语、宾语;指无稽之谈。 |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洞心骇耳 | 形容使人震惊。 | 作谓语;用于事情等。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
耳闻眼睹 |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亲眼所见。 | 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
马耳春风 | 见“马耳东风”。 | 作宾语;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
倾耳拭目 | 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关心的事物。 | 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国耳忘家 | 见“国而忘家”。 | 作谓语、定语;指人爱国。 |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撧耳顿足 | 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 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困境。 | 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
目染耳濡 | 见“目擩耳染”。 | 作定语、宾语;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
伏首贴耳 | 畏缩恐惧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驯服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挖耳当招 | 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 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
口耳相承 | 谓接受传闻。 | 作宾语、定语;用于没有文字的教育。 |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
抓耳搔腮 | 见“抓耳挠腮”。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焦急、生气、心乱等。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
搔头抓耳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疾雷不及塞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 《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耳视目听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
目达耳通 |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 作谓语、定语;指人聪明。 |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
过耳秋风 | 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耳热眼花 |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
垂首帖耳 | 垂:低下;帖:同“贴”,顺从,服帖。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指驯服恭顺。 | 元·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
东风过耳 | 见“东风射马耳”。 | 作宾语、定语;指漠不关心。 |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
逆耳忠言 | 逆耳:不顺耳。听起来感到刺耳的话是有益的好话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说等。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楔子:“我忠心主意要兴兵,逆耳忠言不肯听。” |
疾雷不及掩耳 |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 《六韬 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
挝耳挠腮 | 挝:敲击。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窘态。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 |
贵耳贱目 |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 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耳目闭塞 |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 ||
墙有缝,壁有耳 | 墙外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容易泄漏。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小心秘密泄漏。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你骂他不打紧,墙有缝,壁有耳,恰似你醉了一般。” |
庸耳俗目 | 指学识浅薄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
面红过耳 | 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作状语、定语;用于激动、发怒。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洗耳恭听 |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讽刺或诙谐语。 |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
拭目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 作谓语;形容仔细看听。 | 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
墙有耳 | 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墙有耳”。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小心秘密泄漏。 | 语出《诗 小雅 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 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
眼跳耳热 | 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
附耳低语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作谓语、宾语;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
戴目倾耳 | 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
倾耳而听 |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 作谓语;指仔细听。 |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
禾生耳 | 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唐·李建勋《闲出书怀》:“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
耳边之风 |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作宾语;比喻听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 |
如雷贯耳 | 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
公耳忘私 | 见“公尔忘私”。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心为公。 | 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
东风射马耳 |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 作宾语、定语;指漠不关心。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垂头塞耳 | 谓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后汉书·殇帝纪》:“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
耳闻则诵 |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 作谓语、定语;指记忆力好。 | 《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
窃钟掩耳 | 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 《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
长目飞耳 | 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扩大视听的手段。 | 管仲《管子 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疾雷不暇掩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 晋 傅玄《傅子 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
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
两豆塞耳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作宾语;指不能认清全局。 |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 | 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
耳鬓撕磨 |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男女相恋。 | 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 |
肥头大耳 | 肥肥的头;硕大的耳。形容生活优裕;保养得好。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今多用于贬义。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
耳目股肱 |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助手与亲信。 |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
嵬目鸿耳 | 见“嵬眼澒耳”。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
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
属人耳目 |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
脸红耳赤 |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 | 作谓语、状语;形容人的状态。 | 萧殷《桃子又熟了》:“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
耳熟能详 | 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听得多了。 | 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
掩耳盗钟 |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撧耳揉腮 | 见“撧耳挠腮”。 | 作宾语、状语;指焦急无计的样子。 | 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
俛首帖耳 | 驯服恭顺貌。 | ||
耳闻目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作宾语、定语;指所见所闻。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
盗钟掩耳 | 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 作定语、宾语;指自欺欺人。 |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逆耳利行 |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告等。 | 《旧唐书·王晙传》:“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 |
耳闻眼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亲眼所见。 | 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
耳目一新 | 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
舌敝耳聋 |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 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不予理睬。 |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
耳听心受 |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 ||
以耳为目 |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去实践。 |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
妥首帖耳 | 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 ||
目食耳视 |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交头接耳 | 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