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听的成语

有关听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听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倾耳细听 侧耳留意而听。
唯命是听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谋听计行 犹言言听计从。作谓语、定语;同“言听计从”。宋·王令《读<孟子>》:“然后天下之君,下堂去席,引手倒耳,以倾就其说而谋听计行。”
反听内视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善于处理问题。《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 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骇人视听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作谓语、定语;指使人震惊的事。《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听天由命 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作主观努力;这是一种宿命论思想。听:任凭;由:顺随。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无名氏《说唐》:“公主遵兄之命,在彩楼上,抛球择婿,对天祝道:‘姻缘听天由命。’”
公听并观 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联合式;作谓语;指公正听取并看待事物。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天高听下 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辘辘远听 辘辘:车行的声音。车声越听越远。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耳视目听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厌闻饫听 谓充分听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曾巩《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淆乱视听 视听:看和听。混淆是非,以扰乱人们的视听。作谓语、定语;指故意混淆。《先拔志始》卷下:“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害正党邪,淆乱视听。”
淆惑视听 故意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是非真伪。作谓语、定语;指故意用假象或谎言迷惑人。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这些人一般都打着所谓民主的幌子,很容易淆惑视听。”
隔壁听话 见“隔壁听”。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唐顺之《答王遵岩书》:“盖非特文章气节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闻于经书师友与意见之所窥测,而自以为道者,亦竟如隔壁听话,全无交涉。”
收视反听 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对事物的看法。晋·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妄言妄听 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
百听不厌 形容乐曲或歌曲好听,使人听多少遍也不厌烦。作谓语、定语;指诗歌、故事、歌曲等。
计行言听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金史·术虎高琪传》:“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州郡残破不复恤也。宣宗惑之,计行言听,终以自毙。”
侈人观听 谓加强人们在观感听觉上的印象。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直从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禅。后来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个,这怎叫得有道之君?无非要粉饰太平,侈人观听。”
听风听水 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唐 王建《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洗耳恭听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讽刺或诙谐语。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拱手听命 拱手:双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顺地听从对方的命令,毫无反抗。作谓语、定语;指卑恭的样子。《明史 陈九畴传》:“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内视反听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新唐书·魏知古卢怀慎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
倾耳而听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作谓语;指仔细听。《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收视返听 收:停止;返:还。不视不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不为外物所惊扰。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对事物的看法。梁启超《新民说》:“其祈焉则必收视返听,清其心以对越于神明。”
俯首听命 俯:低下;首:头;脑袋。低着脑袋听从命令。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汉 焦赣《易林 兑之否》:“俯伏听命,不敢动摇。”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视而弗见,听而弗闻 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咸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听人穿鼻 听:任凭;穿鼻:牛鼻子穿桊。比喻听凭别人摆布。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史 张弘策传》:“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韩非子·说疑》:“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
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清 黄云鸿《福惠全书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听。”
且听下回分解 分解:叙述。宋元以来章回小说结束语。作分句;用于说话或小说。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毕竟史进与三个头领怎地脱身,且听下回分解。”
天高听卑 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主谓式;作宾语;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西汉 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
眩视惑听 迷惑人的视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章炳麟《*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樊(樊宗师)卢(卢仝)诸子,憙为险怪,以眩视惑听邪?”
迷惑视听 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言行等。萧作霖《复兴社述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毕竟还不敢公然承认我们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还是觉得抱着三民主义这块招牌较能迷惑视听。”
听而无闻,视而无见 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鹖冠子·度万八》:“知无道,上乱天文,下灭地理,中绝人和,治渐终始,故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白昼而暗,有义而失谥。”
以正视听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作谓语、定语;指纠正不良行为。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耳听心受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危言悚听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夸大事实吓唬人。梁启超《米禁危言》:“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
牧豕听经 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作谓语、定语;指读书勤奋。《后汉书·承宫传》:“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狐听之声 指冰下水流之声。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不堪视听 堪:可,能。言辞污秽,行为卑劣,不能看与听。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言行等。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视听。”
言从计听 见“言听计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洪昇《长生殿·贿权》:“便道我言从计听微有权,这就里机关不易言。”
款言不听 款:通“窾”,空。对于不真实的话不要听信。作宾语、定语;指不听虚话。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款言不听,奸乃不生。”
听天安命 听:任凭;命:命运。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做主观努力。巴金《秋》:“也说不上满意,这不过是听天安命罢了。”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惟命是听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作谓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西汉·司马迁《越王勾践世家》:“今君王举玉趾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
姑妄听之 姑:姑且;妄:随便。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就相信。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姑且随便听听。庄周《庄子 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垂帘听决 见“垂帘听政”。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皇上冲龄,未能亲政,天步方艰,军国事重,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
听天委命 听:任凭;命:命运。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做主观努力。明·屠隆《彩毫记·汾阳报恩》:“我们学道之人听天委命,不可怕死。”
牛听弹琴 比喻听不懂。作宾语、定语;指听不懂。瞿秋白《乱弹》:“现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无线电的播音里去听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听弹琴,一窍不通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耸人听闻 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垂帘听政 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宋 王偁《东都事略》:“英宗暴得疾,慈圣后垂帘听政。”
言听计从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也作“言听计用”。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上下级或长晚辈。《魏书 崔浩传》:“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
听天任命 听:任凭;任:听凭;命:命运。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做主观努力。《孔丛子·鹗赋》:“听天任命,填厥所修。”
耳不旁听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专心。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闭目塞听 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与外界隔绝,对事情脱离实。东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耸动听闻 耸:通“悚”,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作谓语、定语;指夸大或捏造事实。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职臣在宪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固已耸动听闻矣。”
听其自便 听:听任。听任它自然发展与行动。作谓语、宾语;表示不干涉。清·薛福成《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中国出洋之民数百万,粤人以佣工为较多,其俗里虽贱视之,尚能听其自便,衣食之外,颇积余财。”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舍实听声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听其自然 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形容放任自流。也指尊重客观规律。听:听凭。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表示不干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敢不听命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怎么敢不遵照你的命令办呢?作谓语、定语;指不敢推辞。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听命!’”
甜蜜动听 悦人的甜美。作谓语、定语;指甜言蜜语。
听微决疑 微:隐微。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悉听尊便 一切由您的意思作谓语;指完全同意。茅盾《如是我见我闻》:“那同志忿极而去,亦声言,‘悉听尊便,自寻活路。’”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诗经 大雅 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作宾语、分句;指空谈。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三章:“一去就是好些年,说要回来,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道听涂说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传闻。《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帘视壁听 帘:布帘;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形容所得的情况证据不充分。作宾语、定语;指窃听与偷看。明·郎瑛《七修类稿·芥隐笔记》:“《芥隐》之言,恐亦帘视壁听者耶?”
揣骨听声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评论等。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骇人闻听 见“骇人听闻”。作谓语、定语;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
逖听遐视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选举志下》:“圣主明目达聪,逖听遐视,罪其私冒不慎举者,小加谴责,大正刑典,责成授任,谁敢不勉?”
偏听偏信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以为真;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偏听偏言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洗耳拱听 见“洗耳恭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讽刺或诙谐。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官洗耳拱听。”
听而不闻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听命由天 听:任凭;由:顺随。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做主观努力。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不若放宽了心度日去,听命由天。”
束手听命 拱手听从命令。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陈亮《酌古论·马燧》:“三镇平,则淄青之胆破矣。命一辩士持天子之诏往谕之,彼安得不束手听命哉!”
欺罔视听 罔:蒙骗。欺骗人们的耳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欺骗。《南史·朱异传》:“贪财冒贿,欺罔视听。”
虚己以听 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耳听八方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人很机警。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逷听远闻 “逷”同“逖”。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危言耸听 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耸听:使人听了吃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耶!”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言听计用 同“言听计从”。作谓语、定语;同“言听计从”。《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耳听是虚,眼见是实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言听谋决 谓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昭槤《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绎堂制府以为能,言听谋决。”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形容徒费唇舌。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诗 大雅 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娓娓可听 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说话。清·朱彝尊《曝书亭记·寄礼部韩尚书》:“谨令其叩讲席,归沐之暇,试进而讨论,其言颇娓娓可听。”
听见风就是雨 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作谓语、定语;指轻信而夸大事实。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混淆视听 故意用假象或谎话迷惑人;使人产生错觉;不易分辨真伪和是非。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显示出一种极左的面貌,来忧乱阵容,混淆视听。”
听其言观其行 听一个人说什么,又看他做什么。作谓语、定语;指等待行动。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1回:“自以为举世可欺,听其言而观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见。”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说话的人不是有心的,听话的人却认真计较。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说话等。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正触着阿珠的‘隐痛’,要想保持平静也不可能了。”
逖听远闻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作谓语;指视听的范围很远。唐 姚思廉《梁书 武帝纪中》:“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
即温听厉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