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一的成语

有关一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一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一鳞片甲 见“一鳞半甲”。作宾语、定语;指片面的东西。清·赵翼《题黄陶庵手书诗册》诗:“呜呼公已骑箕去,故纸残零亦何有。一鳞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诗遂不朽。”
一枕邯郸 见“一枕黄粱”。作宾语、定语;指做梦。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一支半节 谓一小部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节之权利者,实含有亡国民之根性,明也。”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心有余悸。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杀一儆百 儆: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作宾语、分句;指要慎重其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
千夫所言如一喙 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章炳麟《上李鸿章书》:“然其欲连盟中国,以措亚洲舄础之安,则千夫所言如一喙也。”
一了千明 了:明白。最关键的地方明白了,其余的也就可以明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清凉益禅师法嗣》:“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一人敌 指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孟子 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所有的行动。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人的言行。宋 朱熹《朱子语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著力。”
一哄而起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一笔不苟 不苟:不苟且。一笔一画都很认真;毫不马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认真。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九牛一毛 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一山不藏二虎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作定语、宾语;指不能相容。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一字不落 落:丢下。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作定语、状语;用于读书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东一下西一下 指做事无计划。比喻行动漂忽无定。作补语、谓语、状语;指人漂忽无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使木板子东一下,西一下,撺这一二百下子。”
不值一谈 不值得谈论。作谓语、定语;用于不屑的事情。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但对胡雪岩来说,这数目太小了,不值一谈,所以乌先生佯作不知,默然无语。”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心挂两头 一颗心对两方面都惦念。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元·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挂两头,如何是好。”
一力承当 独自负责。作谓语;指独自负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1回:“在晋侯面前,一力承当。”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八字没见一撇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沈鲤《<张太岳集>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脔,尝者可以知其味已。”
一刹那 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指十分短促的时间。作宾语、定语;用于时间。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未尝有一刹那倾断续之相。”
九合一匡 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恒伯长。”
一资半级 犹一官半职。泛指官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无名氏《玉泉子 裴晋公度》:“裴晋公度为门下侍郎,过吏部选人官,谓同过给事中曰:‘吾徒侥幸,至于此辈,优与一资半级,何足问也?’”
青山一发 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偏正式;作宾语;借指中原。宋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万口一辞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意见一致。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一拥而上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作谓语;用于口语。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一饭之先 时间上先吃一顿饭。指年龄比别人稍长。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寡人礼先壹饭矣。”
一枕黄梁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紧缩式;作宾语;含贬义。宋 李曾伯《送乔宾王》:“一枕黄梁,满头白发,屈指旧游能几人。”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含褒义。清 孔尚任《桃花扇 誓师》:“尝言‘养军千日,用军一时’。俺们不替朝廷出力,竟是一伙禽兽了。”
一推两搡 形容一再推托。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愿承担责任。
各执一词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意见不一致。巴金《春》:“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一息万变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一窍不通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一渊不两蛟 比喻两雄不能并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文子 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淮南子 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相与一口 串通一气,异口同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首屈一指 扳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 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一碧万顷 形容青绿无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九死一生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人的经历。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一掷巨万 掷:投,扔。形容挥霍无度。作谓语、定语;指花钱大手大脚。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到得有钱时节,挥金买笑,一掷巨万。”
一挥而成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作谓语、定语;指写文章、画画等。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一肢一节 见“一肢半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鲁迅《准风月谈·感旧以后(上)》:“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驷马:四匹马拉车。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拉车也难追回。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分句;指说话算数。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
一望而知 一看就明白。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慌做一堆 慌:惊慌。惊慌得乱成一团,理不清头绪。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众兵都在烂泥里慌做一堆。”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作谓语、定语;指说到做到。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分一杯羹 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作谓语、宾语;指分享。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千金一刻 形容时间非常宝贵。作宾语;用于时间。宋 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破题儿第一遭 比喻第一次做某件事。作宾语;指第一次。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1回:“像这等先事戒备,还是破题儿头一遭。”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家庭;主:主持,掌管。每家不论有多少人,只能有一个人掌管家事。泛指办事都要有为首负责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用一当十 比喻以寡敌众。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宋 陈善《扪虱新活 张巡杀爱妾刘昌斩孤甥》:“君以孤城,用一当十,何以能守?”
一来一往 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聋口哑!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乱舞枪遮拦。在那半空中,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斗到三更时分,未见胜败。”
一牛鸣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游方丈寺》诗:“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一锤子买卖 只做一次生意。多指价钱贵,货色次,服务态度不好,顾客不愿再来打交道。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老舍《女店员》第二幕:“咱们哪,砂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我永远不再到这儿来!”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动宾式;作谓语;指一言不发。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一无所见 什么也没有看见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悄呼芸名而祝之,满室寂然,一无所见。”
一事不知 见“一物不知”。作谓语、定语;指知识不完备。《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一箭双雕 一支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而达到两个目的。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北史 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招揽生意的用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
奋臂一呼 奋臂:高举手臂。高举手臂,大声呼喊。作谓语;指大声呼喊。《魏书·卢玄传》:“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奋臂一呼,或成汉业。”
一言堂 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作宾语、定语;指独断专行。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一献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
一馈十起 吃一顿饭的时间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刘安《淮南子 汜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一念通天 十分专注的一个心念可以和上天沟通。指心念专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用违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内地,将见一路风清,乃使作陕西巡抚,助讨宁夏。”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面之词 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否定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蛇两头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少见的事物。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万无失一 万: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有绝对把握。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7卷:“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一也。”
一时之标 标:出色。一个时期里最出众的人物。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一顾千金 顾:看。古之善于相马者伯乐看了马一眼,良马的身价便值千金。比喻得到贤者的推荐而使人或事物身价倍增。三国·魏·曹植《失題(有美一人)》诗:“一顾千金重,何必珠玉钱?”
一枝一栖 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区宇一清 区宇:天下。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作谓语、定语;指天下太平。《元史·伯颜传》:“始干戈之爰及,迄文轨之会同,区宇一清,普天均庆。”
一般见识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一派胡言 指不切实际的言语。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这畜生说什么乘人不备逃出来,那全是他一派胡言罢了。”
割据一方 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亦作“各霸一方”。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地方势力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方今朝政颠倒,宦官弄权,官家威令不行,天下英雄皆有割据一方之意。”
一无所有 什么都没有(一:一概;完全)。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敦煌变文集 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
有一无二 指事物独特,极难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难得。明 姚子翼《遍地锦 劝主》:“似这等才调,也算得有一无二的了。”
一如曩昔 一:完全;如:像;曩昔:从前。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改变。《慈禧太后演义》第32回:“自此次觐见后,国际情形一如曩昔。”
一无长物 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作谓语、定语;形容贫困。《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作宾语、定语;指最坏的处境。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一叶报秋 同“一叶知秋”。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秋天来临。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不拘一格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动宾式;作宾语、定语、状语;比喻打破常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举千里 一飞就是一千里。比喻前程远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斗绝一隅 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魏书·西域传·焉耆》:“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一体知悉 一体:一律。一律知晓。作谓语、分句;用于公文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
一床锦被遮盖 比喻请求别人通融、庇护。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宋 周密《齐东野语 淮西之变》:“寻常伏事太尉不周,今日乞做一床锦被遮盖。”
出一头地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谓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以“出一头地”喻高人一着。作谓语、定语;指超出别人。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一碗水端平 比喻处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作宾语、定语;指两者取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我一碗水往平处端。论情理,人家可也真委屈些儿。”
一夫荷戟,千人莫当 荷:扛;戟:古兵器。一个人把着关口,一千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地势十分险。《晋书·羊祜传》:“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数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
一动不如一静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灵隐,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一岁再赦 见“一岁载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范祖禹《唐鉴》卷三:“一岁再赦,善人喑哑。”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盘,皮开肉绽,鲜血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