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存的成语

有关存的成语

有关存的成语共收录9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俭存奢失 俭:节俭。存:留存。奢:奢侈。节俭的人就是能留存下来,,奢侈的人必然败亡。
存亡未卜 卜:猜测,估计。或是活着,或是死了,不能预测。作谓语、定语;指生死未卜。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七卷:“况宗族远离,夫家存亡未卜,随缘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同生死,共存亡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共存共荣 荣:繁荣。共同存在,共同繁荣。指国与国睦邻友好关系。作谓语、定语;指国际关系。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80章:“通电就职时列举四项方针:(1)停止内战,(2)外交上采取睦邻主义,冀达共存共荣目的,(3)……”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存:存留;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齿敝舌存 牙齿都掉了,舌头还留存。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贵。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明·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妙:巧妙;存乎:存在;心:指思考。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动脑筋思考。也作省“运用一心”。原指在战争中;指挥作战要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断。一般作状语。用于指办其他事情。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百无一存 存:存在。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指丧失殆尽。作宾语、定语;指全部丧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多被王仙其作寇残灭,里闾人物,百无一存。”
片瓦无存 一块瓦都没有了。形容房屋全部毁坏。主谓式;作补语;形容房屋全部毁坏。《明史 五行志一》:“贵州暴雪,形如土砖,居民片瓦无存者。”
兴废存亡 兴:兴起。把废除和消亡的事业再复兴、保存起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汤显祖《南柯记·拜郡》:“问亲邻兴废存亡,叙风烟悲楚哀伤。”
国之存亡,匹夫有责 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作宾语、分句;用于号召人。
片瓦不存 一块整瓦也没有了。形容建筑物全部毁坏。作定语、状语;用于战争或灾难等。《宋史·苏易简传》:“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林木匮乏。”
心存目想 谓凝目注视,用心思索。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存亡继绝 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使濒临灭亡者得以延续。《穀梁传 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作谓语、定语;指修心养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存亡续绝 见“存亡继绝”。作谓语、定语;形容局势万分危急。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绝,俾枢纽也。”
同生死共存亡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作谓语、定语;指生死与共。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罗缕纪存 罗缕:详细;纪存:纪录保存。指详细记录并保存。作谓语;指记录事件等。清·袁枚《祭妹文》:“悔当时不将嫛堄情状,罗缕纪存。”
继继存存 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同“继继承承”。作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瞿秋白《〈赤都心史〉序》:“只见电影中继继存存陆续相衔的影像,而实质上却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影片。”
危急存亡 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作宾语、定语;比喻形势危险急迫。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永存不朽 朽: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作谓语、定语;指名声、事迹等。《魏书》:“遗风余爱,永存不朽。”
片甲无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作宾语、状语;指全军覆没。明 梁辰鱼《浣纱记 交战》:“杀得他只轮不返,片甲无存,望风而逃,渡江去了。”明 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末将明日使姜尚无备,再杀他个片甲无存,早早奏凯。”
不存不济 支持不住,受不住。形容半死不活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表示吃不消。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七卷:“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适者生存 适:符合,适应。适应环境要求的就能生存下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欧阳山《苦斗》:“我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忽略那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道存目击 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紧缩式;作定语;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庄周《庄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岿然独存 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偏正式;作谓语;形容经过变故后唯一幸存的人或物。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
风韵犹存 风:风度、风采;韵:神情、韵致:犹:还;依然;存:保留着。风采依然还存在。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常和半老徐娘连用。清 王韬《淞隐漫录》:“ 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弃文存质 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
主敬存诚 语本《易·干》:“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本《易·乾》:“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
生死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紧急关头。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目击道存 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连动式;作定语;指保持礼节。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一息尚存 还有一口气。指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治乱存亡 安定、祸乱、存续、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心存芥蒂 芥蒂:本指细小的梗塞物,后比喻心里的不满或不快。指心里对人对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绪。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芥蒂。”
舍生存义 舍:放弃;存:保存。舍弃自己的生命去维护正义的事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书·孙搴等传赞》:“赞曰:彦举驱驰,万高行波,元康忠勇,舍生存义。”
救亡图存 拯救祖国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鬼谷子 中经》:“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志存高远 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作谓语、宾语;指人的志向。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纪虽小,但志存高远,可以料定他长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
进退存亡 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作主语、宾语;指各种处境。《周易 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死生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紧急关头。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鹅存礼废 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作宾语、定语;指已经名不副实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如今却把这奠雁的古制化雅为俗,差个家人送来,叫作通信,这就叫做鹅存礼废。”
在此存照 照:查考,察看。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作谓语;指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执凭公文,在此存照。”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作宾语、定语;用于中年女性。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去芜存精 芜:芜杂。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作定语、宾语;用于文化方面。《人民日报》:“上海京剧院将这样一出冷了多年的老戏,经过去芜存精加以重新编排,使其重放麟派艺术的光彩。”
荡然无存 。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毁坏或失去。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唐 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心存目替 存:想念;替:废弃。心里虽然想念,但已废弃看望的行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历试无效,且有家艰,心存目替,赋诗申怀。”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存亡绝续 绝:完结;续:延续。事物处在生存或灭亡、断绝或延续的关键时刻。形容局势万分危急。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局势万分危急。清 刘大櫆《金节母传》:“呜呼,太恭人以一女子,当金氏存亡绝续之交,一心惟鞠子为事。”
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只剩一个空名。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不存芥蒂 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作谓语、定语;指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存心不良 存心:怀着某种心思或打算。指存着坏心眼。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眼。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六回:“他不服查账,非但是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求同存异 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去芜存菁 芜:芜杂。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作定语、宾语;用于文化方面。
有了存孝,不显彦章 存孝:五代李克用的养子;彦章:五代朱温的部将。有了李存孝,就显不出王彦章。比喻一个有突出才华的人,压倒了另一个才华稍次一点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9回:“再要挂搭上他,可说‘有了存孝,不显彦章’。”
存亡安危 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在关键时刻起决定作。《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复句式;作补语;形容两者的关系。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糟粕:酒糟,比喻无用的东西。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把无用的东西丢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学生时代》:“他们对于中国的旧东西和外国的新东西……是‘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是‘斟酌国情,两无所偏’。”
存而不论 存:保留;论:讨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加论述或讨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暂时不讨论的问题。庄周《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立此存照 立:立下;此:这个;指字据或文书;存:保存;照:察看;查考。立下字据;保存起来;作为凭证。连动式;作谓语;指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孙犁《谈头条》:“他所写的《立此存照》等短文,刊物也真的把它们作为补白,作者编者,均不以此为忤。”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形容志趣相同;感情不渝的好朋友;可用此语。多含褒义。一般作宾语。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永世长存 永远存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双层平台的汉白玉栏板上,精雕着万年青花饰,象征着红色的江山将永世长存。”
存亡危急之秋 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作宾语;指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片甲不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作宾语、状语;指全军覆没。明 梁辰鱼《浣纱记 死忠》:“我夫差收楚服越……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支,与齐战于艾陵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
硕果仅存 大的树上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主谓式;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候方域《彭容园文序》:“今则曾未须臾,而生死聚散,升沉显晦之变不可胜穷,而彭子获以硕果独存,岂非天哉。”
求大同,存小异 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复句式;作分句、宾语;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指经过的时间长久,比喻永存。作宾语、定语;指时间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作宾语、定语;指全部丧失。北周 宇文逌《<庾信集>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
万古长存 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万古:千年万代永远;存:存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晁补之《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公归廊庙谁得挽,此石万古当长存。”
人存政举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并存不悖 指同时存在而不冲突。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或物。巴金《家》九:“但是风雅的事又怎幺能够同卫道的精神并存不悖呢?”
势不两存 见“势不两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韩非子·孤愤》:“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继绝存亡 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作定语、宾语;指复国。《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去伪存真 去:除掉。伪:虚假。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齿弊舌存 谓刚者易折,柔者难毁。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语出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存而不议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作谓语、宾语;指暂时不讨论的问题。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过化存神 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闲邪存诚 闲:防备,禁止。约束邪念,保持诚实。作谓语、宾语;指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周易·乾》:“闲存其诚。”孔颖达疏:“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
有子存焉 焉:表示陈述的语气词。有儿子在。作谓语;指还有继承人。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存心积虑 谓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作谓语、宾语;用于思想等。宋·苏辙《进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庙,郡县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职,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积虑,皆以为当然,是以寇至而不惧,难生而无变。”
存十一于千百 指亡多而存少。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晋 陆机《叹逝赋》:“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审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皮不存而毛焉附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齿亡舌存 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作定语;比喻刚硬的易折断,柔软的能保全。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难以捉摸。先秦 李耳《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推亡固存 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汤誓》:“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颗粒无存 颗粒:一颗一粒。指粮食没有存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收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1回:“船上米粮,都被劫得颗粒无存,如今饿的头晕眼花,哪有气力还去拿篙弄柁?”
万年长存 万年:久远。指精神或品德永世长存。作谓语、定语;用于事业或精神等。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永远照耀着后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存荣没哀 存:生存;荣:光耀;哀:悲伤。活着受人尊敬,死后令人哀痛。作宾语、定语;用于生前名望高的人。汉·蔡邕《陈太丘碑文》:“斯可谓存荣没哀,死而不朽者矣。”
浩气长存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浩然之气永远长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危急存亡之秋 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