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易的成语
有关易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易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公平交易 | 公平合理的买卖。 | 作主语、宾语;指公平合理的买卖。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抢他,何罪之有!” |
流光易逝 |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 作宾语、定语;用于时间等。 | 宋·宋祁《浪淘沙近》:“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 |
渴者易饮 |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
易子析骸 | 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应劭《风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祸亦巨。” |
平易近人 |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宽广;后比喻态度平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
悲歌易水 |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 作谓语、定语;描写悲壮的气氛。 | 见“悲歌击筑”。 |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
改节易操 | 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多指丧失应当坚守的节操;也指去恶为善。同“改操易节”。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改变等。 | 明 归有光《上王都御史书》:“故以为人之贤不肖有定,而古之知人者,决于一见,而终其身不易。彼有改节易操者,必其始非本性,有矫而为之者。” |
来之不易 | 易:轻易、容易。形容获得成功或得到财物非常不容易。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形容成功来得不容易。 | 明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拔赵易汉 |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 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 见“拔赵帜易汉帜”。 |
至当不易 | 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 作谓语、宾语;指非常恰当。 | 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
峣峣易缺 | 峣峣:高直的样子;缺:损坏。比喻刚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黄琼传》:“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
易于拾遗 | 犹易如反掌。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新都袭汉,易于拾遗也。” |
万世不易 | 易:改变。永远不改变。亦作“万代不易”。 | ||
改张易调 |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等。 | 《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正是匡矫末俗,改张易调之时,而犹当竭已罢之人,营无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无用之费,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彩云易散 | 美丽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 | 作宾语、定语;指好景不长。 | 唐 白居易《简简吟》:“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变心易虑 |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 作谓语、宾语;指改变主意。 | 《荀子 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
一成不易 | 同“一成不变”。 | 作谓语、定语;指人守旧。 | 《明史·历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几符合。故不能为一成不易之法也。” |
时易世变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 鲁褒《钱神论》:“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 |
易地则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忠信乐易 | 忠信:忠诚信实;乐易:和乐,平易。待人诚实、和蔼,平易近人。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 一口粥,一口饭,都应当想到来得不容易。劝告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风移俗易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风俗等。 | 汉·班固《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政体容易更改,本性难于变移,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 | 复句式;作分句、宾语;含贬义。 | 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
安危相易 |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 作宾语、定语;指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 | 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
易放难收 | 话说出去容易,收回来就难了。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处事。 | 宋·朱熹《答巩仲至》:“所谓修辞立诚以居业者,欲吾之谨夫所发以致其实,而尤先于言语之易放难收也。” |
时移势易 | 指时代、情势等都已发生变化。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时代不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 清 杭世骏《质疑 诸史》:“时移势易,踵事增华,亦不得独罪商君矣。” |
东西易面 |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
冠履倒易 |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东观汉记 杨赐传》:“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
生死不易 | 易:改变。活着还是死了都不改变。形容对理想、情谊等的忠贞不移。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感情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权曰:‘孤与子渝,有生死不易之盟。’” |
移天易日 | 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
文无点易 | 点:涂改;易:改动。形容作文一气呵成,不加改动。 | 作谓语、宾语;指作文一气呵成。 | 《南史·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成,文无点易。” |
改途易辙 | 改变行车轨道,另走一条路。比喻改变方向、目标或做法。同“改辙易途”。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行为等。 | 清 朱之瑜《端亭记》:“勉吾子改途易辙而合同乎世俗,则告朋友不信,将如何而可?” |
改操易节 | 改、易:改变。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行为改变等。 | 《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
知难行易 | 易:容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可以参考我的学说。” |
改容易貌 | 改、易:改变;容、貌:神色、相貌。变了神色或模样。 | 作谓语;指改变了神色。 | 《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
深耕易耨 | 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精心耕种。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
改名易姓 |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改变名字。 |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创庵院,滥将无籍之徒收充,亦有逃军囚匠改名易姓,削发顶冠,人莫之识。” |
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
运移时易 | 谓运数终尽,时势变易。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史·金国凤曹变蛟传赞》:“金国凤之善守,曹变蛟之力战,均无愧良将材,然而运移时易,难于建功而易于挫败。” |
平原易野 |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浚于是欲谋大举,乃召端问之,端曰:‘平原易野,贼便于冲突。’” |
易如拾芥 | 容易得如同拾芥子一样。比喻事情极容易办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汉书 夏侯胜传》:“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以先生之才,怕不进取功名易如拾芥。” |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唐·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 |
众擎易举 | 比喻大家齐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好。擎:往上托举。 | 紧缩式;作定语、分句;形容大家齐心协力。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现在我们大家替他打算,众擎易举,已有个成数了,不日便可奉请开复。” |
以羊易牛 |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 作谓语、宾语;指相互替换。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人的秉性是极难转变的。即言人性难以改变。 | 用来形容多年形成的思想、习惯、作风极不容易改变。一般作谓语、宾语。 | 《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鲁迅书信集·九0六·致赵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小心;总不免发一点‘不妥’的议论。” |
不易之典 | 不变的法则。 | 作宾语;指不变的法则。 | 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 作定语、分句;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 《孟子 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
轻轻易易 | 毫不费力,轻而易举。 | 作状语;用于做事等。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似他这样道德焉有不知老蛟被压所在,怎能轻轻易易地被他脱逃。” |
避难趋易 | 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 作谓语、定语;指回避困难。 | 见“避难就易”。 |
长安居大不易 |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 作宾语;用于感慨人生。 |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
易于反手 | 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晋 杨泉《物理论》:“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万人之英。得其人则事易于反手;不得其人,则难于拔筋。” |
移易迁变 | 指迁移变化。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 张居正《答中溪李尊师论禅》:“意生分段之身,刹那移易迁变,人乌得而知之。” |
革图易虑 | 改变计谋策略。 | 联合式;作谓语;指改变计谋策略。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谭传》:“若乃天启尊心,革图易虑,则我将军匍匐悲号于将军股掌之上。” |
通俗易懂 |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 作谓语、定语;指简单明白。 |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
平易近民 | 见“平易近人”。 | 作谓语、宾语;指人或文章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
三写易字 | 晋葛洪《抱朴子 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 作宾语、定语;用于文字等。 |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
谈何容易 | 哪里说得上容易呀!常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问题复杂。 | 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
出陈易新 | 犹吐故纳新。去掉旧的换成新的。 | 作谓语、定语;同“吐故纳新”。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仓谷与库银并重,今年有常平捐谷,照地亩劝输谷,各有款项。且每年出陈易新,或粜或贷,俱秋收时还仓。” |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换;并日:两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谁外出就换上,两天吃一天的饭。形容非常贫穷。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一字不易 |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 作定语、状语;指不改变一字。 | 《新唐书 文艺传中 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
改姓易代 | 谓朝代改换。泛指政权更替。 | 作宾语、定语;指政权更替。 | 《宋书·符瑞志上》:“岁星入太微,内有兵乱,人主以弱。三者,汉改姓易代之异也。” |
变色易容 |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神情。 | 《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
马鹿易形 |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主谓式;作补语、宾语;比喻颠倒是非。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上 崔琦》:“不能结纳贞良,以救祸败,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欲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
改柯易叶 | 指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 | 作谓语、定语;用于行为等。 | 《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
改辙易途 | 改变行车轨道,另走一条路。比喻改变方向、目标或做法。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行为等。 | 宋 杨夔《复宫阙后上执政书》:“前车已覆,后车岂可蹑而行之,固当改辙易途,以取其不倾不蹶。” |
变故易常 |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 作谓语、定语;指改变原有的准则。 | 《逸周书 史记》:“好变故易常者亡,昔阳氏之君,自伐而好变,事无故业,官无定位,民运于下,阳氏以亡。” |
轻而易举 | 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
改弦易张 | 犹改弦更张。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论》:“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知己乎?” |
始终不易 | 易: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守信用。 | 《周书 苏湛传》:“臣自惟言辞不如伍被远矣,然始终不易,窃谓过之。” |
革心易行 | 谓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贾谊《新书·先醒》:“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丰)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
盛筵易散 | 盛:盛大;筵:酒席。再盛大的酒席容易散席。比喻良辰美事不会永久存在,总要消失。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清·王嗣槐《满庭芳》词:“少年欢乐事,鸾笙凤管,曲罢宵分。怪盛筵易散,青鬓难存。” |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 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从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 | 作定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北史·吐谷浑传》:“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也。” |
居大不易 |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 作谓语、宾语;指生活不易。 | 唐 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
易如反掌 | 像翻转手掌一样;比喻做事很容易。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 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
以暴易暴 |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铁板不易 | 易:变易,更改。像铁板那样不能改变。形容不变的,不可更改的。 | 作定语;用于处事。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所谓‘臧谷亡羊’,其亡必多。这是铁板不易的话。” |
交能易作 | 谓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齐·管仲《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
临敌易将 | 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
易俗移风 |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风俗等。 | 晋·常璩《华阳国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
小器易盈 | 盈:满。器物小,容易满。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狭小,容易自满。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汉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小器易盈,先取沉顿。” |
易子而教 |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 ||
变名易姓 |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改变名字。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
拔旗易帜 | 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 作谓语;指取代。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
革风易俗 | 改变风气和习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风俗等。 | |
强得易贫 | 谓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叶圣陶《文心》:“结果必然不成东西,徒然使自己后悔,供人家嘲笑,这便是‘强得易贫’了。” |
不易之论 | 易:变更。不可变更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 偏正式;作宾语;用于指论点或意见正确。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执笔,则是不易之论。” |
难进易退 |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虑,去官时唯恐不速。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指将才难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不可移易 | 移:转移;易:变换。不能动摇和改变。形容不可动摇。 | 作谓语;形容不可动摇。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有所定,则知其理之确然如是,一定则不可移易,任是千劲万劲,也动摇他不得。” |
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
谭何容易 | 谭:同“谈”;何容:岂可,怎能容许;易:轻易。指事情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样简单。 | 作谓语;形容问题复杂。 |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五福》:“盖做一富人,谭何容易,必至殚心极虑者数十年。” |
慢易生忧 | 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管子·内业》:“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 |
改辕易辙 | 辕:车辕;辙:车走过的痕迹,借指道路。改变车辕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 作谓语、宾语;指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张秦》:“其初改辕易辙,如枯弦敝轸,虽成声而跌宕不满人耳;少焉遂使师旷忘味,钟期改容也。” |
时移世易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英不雕饰,时移世易,理自然也。” |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 经师:古代教官;人师:为人师表的人;遭:遇到。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 |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 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
通工易事 | 见“通功易事”。 | 作谓语;指分工合作。 | 清·魏源《默觚·治篇》:“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
知易行难 |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看似容易做时难。 | 《尚书 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
反掌之易 | 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办到。 | 作宾语;指容易。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六卷:“得了两州,心中大喜,不胜矜夸,谓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