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口的成语

有关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口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信口胡言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俗谚口碑 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十字街口 十字街头。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饭来张口 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作宾语、定语;指懒人。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口不应心 应:符合。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官人,你昨夜恁般说,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矢口抵赖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引为口实 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许德珩《回忆蔡元培先生》:“北洋军阀政府对他在教育事业上力图革新,极为不满,尤其对于北京大学男女同校一节,引为口实。”
万口一辞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意见一致。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口血未干 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订盟约不久就毁约。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张口掉舌 谓发表言论。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闭口捕舌 犹言瓮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作宾语、定语;指已经控制局面。《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安公子是自幼娇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相与一口 串通一气,异口同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人多口杂 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各种说法都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端能造言诽谤主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统治者。《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驷马:四匹马拉车。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拉车也难追回。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分句;指说话算数。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
缄口不言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补充式;作谓语;形容沉默不语。《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家:家庭;主:主持,掌管。每家不论有多少人,只能有一个人掌管家事。泛指办事都要有为首负责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交口赞誉 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作谓语、定语;指异口同声地称赞。唐 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死不开口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作谓语、定语;指缄口不言。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流口常谈 人人挂在嘴上的老话。作宾语、定语;用于套话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这四个字,久已作了小说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谈。”
绣口锦心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文思优美。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有口难言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难言之隐。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统治者。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搬口弄唇 搬:搬弄;弄:卖弄。指说长道短,挑拔是非或卖弄口才。作谓语、宾语;指故意挑拨是非。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谗口铄金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作谓语、定语;用于谎言等。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丁亥,谗口铄金,太行千盘,横起人面。”
饭来开口 见“饭来张口”。作宾语、定语;指人坐享其成。唐·元稹《放言》诗:“酒熟餔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辩口利辞 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作宾语、定语;形容能言善辩。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餬口四方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作谓语、宾语;指谋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钳口挢舌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作定语;指闭口。《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虎口扳须 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作宾语、定语;指危险的行动。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
改口沓舌 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作谓语、宾语;指改变原来的说法。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掩口而笑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作谓语、定语;指暗笑。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探口而出 犹言脱口而出。
口口相传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主谓式;作谓语;指口头传布或传授。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
锦胸绣口 犹言锦心绣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清·湘灵子《轩亭冤》序:“锦胸绣口,居然妙绪环生。”
毒药苦口 毒药:攻毒的药物。比喻尖锐的批评虽然像毒药一样苦口难服,却能让人醒悟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规劝。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众口熏天 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吕氏春秋 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众口难调 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很难满足众人。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口出不逊 逊:恭顺;谦逊。说出的话非常不谦逊;没有礼貌。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非常不谦虚。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6回:“他说我讹他,还口出不逊,打了我一顿,求老爷公断。”
掩口胡卢 胡卢:笑貌。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偏正式;作谓语;指暗笑。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应劭传》:“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漝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流脍人口 谓(诗文等)被人广为传颂称美。作谓语、定语;指作品等。明·王世贞《曲藻》:“杨状元慎才情盖世,所著有《洞天玄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流脍人口,而颇不为当家所许。”
口似悬河 见“口若悬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口才很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十字路口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在人口耳 指被人们所称道、传颂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汪琬《答王进士书》:“相距几千百年,犹昭灼在人口耳。”
黄口小儿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联合式;作宾语;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唐 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养家糊口 谓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清·吴璿《飞龙全传》第15回:“养家糊口,个个皆然。”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噤口卷舌 谓缄默不言。作谓语、宾语;指不说话。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性急口快 性子急,有话就说。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这话也说得是,那么着,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百口难分 即使有一百张嘴也难分辩清楚。犹百口莫辩。作谓语;形容有口难辩。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这‘薄幸’两字,我也百口难分了!”
心拙口夯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金口玉音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作主语、宾语;指说话正确,补能改变。晋·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一口不能著两匙 匙:汤匙。一张嘴同时要吃两把汤匙里的食物。比喻贪多。作宾语、定语;指贪多。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榖,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糊口度日 糊口:本是喝粥的意思。度日:过日子。勉强维持生活,打发日子。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五代史评话 梁史》:“但是小生自小兀坐书斋,不谙其他生活,只得把这教学糊口度日,为之奈何?”
利口捷给 利口:能言善辩;捷给:言辞敏捷,善于应付。指能言善辩,言辞敏捷,善于应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口如悬河 见“口若悬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口才很好。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口干舌焦 见“口燥唇干”。作谓语、状语;指非常干渴。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信口开呵 见“信口开合”。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你待要着死撞活,将功折过,你休那里信口开呵。”
目呆口咂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吃惊时。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开口见心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直爽。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9卷:“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
祸从口出 灾祸从讲话中引出。指说话不慎就会招来灾祸。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常与病从口入连用。晋 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巧言利口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作谓语、定语;指人口才好。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联合式;作定语;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佛口圣心 形容言语温厚,心地慈善。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心肠。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二卷:“送子观音殿对云:‘我费尽一片婆心……’佛口圣心,自然入妙。”
信口胡诌 信口:随便开口。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乱说。比喻不负责任随口乱说。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誓今番泼水难收,到那里问缘由,怎敢便信口胡诌?”
畏口慎事 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苏轼《答吴子野书》:“近日始畏口慎事,虽已迟,犹胜不悛也。”
口耳相承 谓接受传闻。作宾语、定语;用于没有文字的教育。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佶屈聱口 佶屈:曲折、不通顺;聱口:不顺口。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郭沫若《王阳明礼赞》:“佶屈聱口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蛇口蜂针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心肠狠毒。
轻口薄舌 见“轻嘴薄舌”。作谓语、定语;指尖酸刻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这酸子轻口薄舌,专会做词。”
佛口蛇心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联合式;作补语、定语;比喻嘴甜心毒。明 梅鼎祚《玉合记 焚修》:“师父不要骂,动了嗔心,要变白蟒哩。好两个佛口蛇心。”
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兼语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口传心授 心授:不立文字;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通过口头讲述和心中悟解来传授。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师徒间口头传授。明 解缙《春雨杂述 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素口骂人 以茹素之口骂人。比喻伪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宋 李之彥《东谷所见 茹素》:“古语两句甚好:宁可荤口念佛,莫将素口骂人。”
蜜口剑腹 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作谓语、定语;指人阴险。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其患可胜道哉。”
目瞪口哆 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如出一口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动宾式;作谓语;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异口同韵 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老舍《赵子曰》第一:“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
枉口拔舌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众口交荐 交:俱,共。许多人一致推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玄宗见众口交荐李白之才,便传旨赠李白以五品冠带朝见。”
大胆海口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食不糊口 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作定语、状语;用于生活。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众口之辩 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行都合乎礼法,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孝经·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缺口镊子 镊子用以拔毛,缺口镊子则不能。故用以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十二:“彼不相知者,视仆之饥饱,如观越人之肥瘠耳。乡谚有云‘缺口镊子’者,公识之。”
口齿生香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作谓语、宾语;用于文章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6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口尚乳臭 嘴里还有奶腥味。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
万口一谈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作谓语、定语;比喻意见一致。《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赞不绝口 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补充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众口如一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作谓语、状语;指说法一致。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拙口钝辞 拙:拙笨;钝:迟钝,笨拙。粗嘴巴,笨言辞。指不善于言辞。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语。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轻言肆口 说话轻率、放肆。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旧唐书·张玄素传》:“近代宋孝武轻言肆口,侮弄朝臣,攻其门户,乃至狼狈。”
目定口呆 同“目瞪口呆”。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交口荐誉 交:一齐,同时;交口:众口一辞;荐:推举。异口同声地推荐和赞扬。作谓语、定语;指交口称赞。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箝口结舌 结舌:舌头转不动。闭口不说话。形容不敢讲话作谓语、宾语;指闭口不说。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是诏书始于求谏,而终于拒谏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结舌,非国家之福也。”
缄口无言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