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以的成语
有关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以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习以成风 | 风:风气。习惯了,就形成了风气。 | 作宾语、定语;指成为习俗。 | 宋·朱熹《谏诤》:“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 |
摩厉以需 | 见“摩厉以须”。 | 作谓语;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朱佩茞》:“媳妇有妖胎,会将摩厉以需,毋复聒之使不安静也。” |
适以相成 | 适:恰好。恰好可以相辅相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老舍《赵子曰》:“他们两个好像庙门前立着的那对哼、哈二将,唯其不同,适以相成。” |
以夜继昼 | 犹言以夜继日。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东观汉记·郅恽传》:“陛下远猎山林,以夜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 |
以筌为鱼 | 筌:捕鱼的竹器。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
习以为常 | 习:习惯;常:平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平常了。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 | 《逸周书 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
以蚓投鱼 | 用蚯蚓做鱼饵钓鱼。比喻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收获。 | 偏正式;作谓语;即抛砖引玉。 | 《隋书 薛道衡传》:“魏收曰:‘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 |
以水洗血 | 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旧唐书·源休传》:“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 |
邦以民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 | 《尚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绳之以法 |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
以防未然 | 未然:没有成为事实。采用某种措施来防止某种事情的发生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
赍志以没 | 见“赍志而殁”。 | 作谓语、定语;指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以假乱真 | 以:用;乱真:使真的东西混乱;与假的掺杂在一起分不清。用假的东西来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
以索续组 | 用粗绳去连接丝带。比喻后继者的才学远逊前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
以叔援嫂 |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为人处世。 | 清·罗泽南《与蒋瀛海书》:“取古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道,鞭策自己身心,以调和其血气。” |
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为人处世。 | 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
以誉为赏 | 根据人们的称誉给以奖赏。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尹知章注:“以毁誉为赏罚,则官自然失理。” |
以此类推 | 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它事物的道理。 | 作分句、状语;用于逻辑推理。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宣和间,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诃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
以天下为己任 | 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 《南史 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
晓以大义 | 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第十四篇:“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合欲晓以大义。” |
诗以道志 | 志:志向,意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27年》:“伯有将为戳矣,诗以道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
自以为非 | 认为自己的看法不对。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
期期以为不可 | 期期:口吃的样子。坚决不同意的样子。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传》:“昌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
全力以赴 | 赴法;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进去。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
拟人必以其伦 | 拟:比拟;伦:同类。指比拟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写作等。 | 唐·刘知畿《史通·叙事》:“洎乎中代,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 |
以权谋私 | 以:凭借;权:权力;权势;谋:谋求;谋取;私:私利。凭着权利谋取私利。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 作宾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等。 | 《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率以为常 | 成为经常的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及其当还,高祖及武明后俱有赉遗,率以为常。”宋·文天祥《与朱太博埴》:“骑马囊饭,朝往夕还,率以为常,而山外事一毫不接耳目矣。” |
以直报怨 |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锥餐壶 | 用锥子到壶里取东西吃。比喻达不到目的。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荀子 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
以夜继朝 | 犹言以夜继日。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
乘虚以入 | 乘:趁着;虚:空隙,弱点。趁着空隙或无人防范而进入。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军事或处事。 | 明·刘基《春秋明经》:“宋卫间郑师之在外而乘虚以入其国。” |
以杀止杀 | 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
以邻为壑 | 壑:山沟;大水塘。把邻国当作排泄本国洪水的深沟。比喻只顾自己的利益;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泽水。泽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
兵以诈立 | 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作宾语、定语;指用兵策略。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
以力服人 | 服:制服。用强力使人服从。 | 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以强欺弱 | 以:凭借。凭借自己强大去欺负弱小群体。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贤弟,我等忠义自守,以强欺弱,非所愿也。” |
以华制华 | 华:中国人;制:控制。用中国人控制中国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外国人。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
以柔制刚 | 以:用。柔:柔和。制:制服。刚:刚强。用柔和的办法去制服刚强的。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
以党举官 | 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 | 《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 | |
以疏间亲 | 指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三年》:“远间亲唐 孔颖达疏:“齐东郭偃、棠无咎专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强,是疏远而间亲戚也。” |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同“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艺林学山八》:“杨(杨慎)以朱(朱熹)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
计日以待 | 见“计日而待”。 | 作谓语、状语;形容为时不远。 | 明·赵元星《贺贾元礼食廪序》:“待御为两京学使者,即不复外补,坐致九列,惟计日以待耳。” |
以桃代李 | 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再生缘》第三二回:“咳,且慢些笑他的失节,或者刘燕玉也是以桃代李的机关,亦未可定。” |
宽以待人 | 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 作谓语、定语;指对人的态度。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
以法为教 | 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
以血偿血 | 用仇敌的血来洗雪血仇。指杀敌报仇。 | 作谓语、定语;指报仇雪恨。 | 鲁迅《忽然想到》:“倘有敌人,我们就早该抽刃而起,要求‘以血偿血’了。” |
以众暴寡 | 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商君书·画策》:“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 |
以莛撞钟 | ①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②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
以夜续昼 | 犹言以夜继日。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 |
数以万计 | 数:数目。以万来计算。形容极多。 | 作谓语、定语;指数量多。 | 《明史·彭韶传》:“监局内臣数以万计,利源兵柄尽以付之,犯法纵奸,一切容贷,此防微之道未终也。” |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 表面上很空虚,实际上作好了充分准备;表面看来准备很充分,实际上是虚张声势。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32章:“但臣与逆贼周旋三年,深知逆贼狡计甚多,常常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 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 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以宫笑角 | 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北齐·刘昼《新论·文武》:“今代之人,为武者则非文,为文者则嗤武,各执其所长而相是非,犹以宫笑角,非适才之情,得实之论也。” |
以快先睹 | 犹言先睹为快。语本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
难以置信 | 不容易相信。 | 紧缩式;作谓语;用于惊讶的场合。 |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
以刺世事 |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 | 作谓语;指讽刺。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
俭可以助廉 | 俭:节省,俭约;廉:廉洁。节俭可以帮助养成廉洁的操守。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宋史·范纯仁传》:“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
以私害公 | 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
以一奉百 | 奉:供养。用一个人生产的物品供养一百个人。指生产的人少,消费的人多。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汉 王符《潜夫论 浮侈》:“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
以古制今 |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 《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 |
以锥刺地 |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
以黑为白 | 谓颠倒是非。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吕氏春秋·应同》:“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
出以公心 | 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
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 会:领会,理解。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 作宾语、定语;指只可内心体会。 | 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
以碫投卵 | 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必胜。 | 《孙子·势篇》:“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
以古方今 | 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
诗以言志 | 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德以抱怨 |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报仇怨。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品德高的人。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
有以善处 | 指正确对待,妥善处理。 | ||
以筦窥天 | 见“以管窥天”。 | ||
无以复加 | 复:再。再也不能超过。指程度达到了顶点。 |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宜崇其制度,宣视海内,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 |
聊以自慰 | 聊:姑且;自慰:自我安慰。姑且用以作自我安慰。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姑且用来自我安慰。 | 汉 张衡《鸿赋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
以管窥天 |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从管子里看天。比喻见识非常狭隘;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很肤浅;很片面。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
以筳撞锺 | 见“以莛撞钟”。 | ||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 誉:赞扬;毁:批评。指受人赞扬的官员应嘉奖,受人批评的官员应惩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齐·管仲《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 |
坐以待毙 | 待:等待;毙:死。坐着等死。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管仲《管子 参患》:“短兵待远矢,与坐而待死者同实。” |
以尽吾齿 | 来度过我的一生.。 | ||
以直抱怨 | 别人对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对待之。 | ||
好整以暇 | 整:严整;暇:不急迫。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 |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 |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 |
以毒攻毒 | 攻:治。用毒药治病毒。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宋 罗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
以眦睚杀人 | 眦:眼眶;睚:眼边;睚眦:瞪眼睛发怒,指极小的仇恨。因为小小的事杀了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 |
剥床以肤 | 剥:六十四卦之一,指伤害;床:卧具。损害到肌肤。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 作宾语、定语;指痛苦之深。 | 《周易·剥》:“剥床以肤,凶。” |
喻之以理 | 喻:晓喻,开导。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 | 作谓语、定语;指开导别人。 | 宋·洪迈《夷坚志·丙志》第14卷:“然此妇见鸷兽不怖悸,乃能言之有理,亦难能也。” |
以煎止燔 | 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处理方式不对。 |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长此以往 | 长:长久;此:如此;这样。长久这样下去。 | 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 | 鲁迅《书信集 二五六 致张廷谦》:“倘长此以往,恐怕要日见其荒凉。” |
罪以功除 | 所犯的罪行可以用功劳来抵除。指将功折罪。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圣王之祀,臣有五义。” |
自郐以下 | 吴国的季礼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但从刽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评论。 | 偏正式;作分句;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自郐以下无讥焉。” |
一以当百 |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渔《比目鱼》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领全军杀将前去。及至两不相对,真个人强马壮,一以当百。杀得那些山贼,抱头而窜。” |
以快言论 | 以:目的连词;快:使痛快。使言论痛快。 | 作谓语;指使言论痛快。 | 清·刘开《问说》:“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
拭目以待 | 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 连动式;作谓语;形容殷切地盼望。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
誓以皦日 | 谓誓同生死,亲爱终生。语本《诗 王风 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诗经·王风·大车》:“各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
相呴以湿 | 彼此以呼出的气湿润对方。《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后以喻在困难时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互相帮助。 |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 |
援之以手 | 对他人进行救助。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
以身作则 | 身:自身;则:准则;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以牙还牙 | 用牙咬来对付牙咬。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以眼还眼连用。 | 《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
以一当十 |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 作分句;指喜忧参半。 |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