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色的成语

有关色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色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眉飞色舞 色:脸色;表情。双眉挑动;兴奋愉快的表情跃然脸上。形容非常兴奋得意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得意的神态。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一听此言,不禁眉飞色舞。”
菜蔬之色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作宾语;指人的脸色。晋·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谄词令色 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讨好别人。《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绝色佳人 绝色:绝顶美丽;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作主语、宾语;用于女性。《汉书 外戚传》载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监貌辨色 监:通“鉴”,照,察;貌:容色,外表;辨:辨别,明察;色:脸色。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根据对方的脸色行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3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明不过的东西,监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
绘声绘色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演讲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鉴毛辨色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作谓语、宾语;指善于观察别人。明 汤显祖《还魂记 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喜见于色 同“喜形于色”。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控制不住内心喜悦。《北史·尔朱荣传》:“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于色。”
色授魂与 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见到美色而神魂颠倒。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李善注引张揖曰:“彼色来授,我魂往与接也。”
各色人等 色:种类;人等:人们。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同的人。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1回:“各色人等,务望各安本分,勿再稍事纷扰,自召虚惊。”
毫无逊色 表示比得上,丝毫不差。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较。
危言正色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作定语、状语;指忠言。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风声目色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有色眼镜 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见。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看问题有偏见。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正颜厉色 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江天一色 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作谓语;形容江水辽阔,水天相接。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年老色衰 色:容貌,美色。指女人因上了年纪而衰老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38回:“那王妈妈自幼在勾栏中出身,后来年老色衰,沦落无靠,遂为人佣仆。”
声色犬马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形于辞色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有声有色 既有声音;又有色泽。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形容说话、表演等。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大惊失色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疾言倨色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形于言色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相形失色 形:对照。相比之下;显得不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察言观色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揣度对方的心思。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没颜落色 形容情绪低落。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情绪。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合童奶奶调羹没颜落色的坐着,寄姐在旁里也谷都着嘴奶小京哥。”
了无惧色 惧:害怕;色:神色。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戚颜色不变,了无惧色。”
色艺两绝 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都绝无仅有,非常美妙。作谓语、定语;用于艺妓。宋·胡仔《啭春莺》:“王晋卿都尉既丧蜀国,贬均州,姬侍尽逐。有一歌者,号‘啭春莺’,色艺两绝。”
面色如土 见“面如土色”。作定语、宾语、状语;指惊恐。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
严词厉色 色:脸色。说话很严厉,脸色很严肃。作宾语、状语;指人很严肃。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喜怒不形于色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色即是空 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作宾语、定语;用于佛教等。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为则,如前岁收的几个小徒。”
各色各样 犹言各式各样。作定语;指各种类别,各种式样。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7回:“却说盛公子一派话儿,把官亲投任的人,各色各样,形容的一个详而且尽。”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山水的景色。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愁颜赧色 赧:羞惭脸红。面带愁容和愧色。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形貌。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0回:“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檏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
丢眉弄色 做眉眼作谓语、宾语;指调情。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我才说道恕生面少拜识,他做多少丢眉弄色。”
水天一色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主谓式;作定语;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酒色之徒 嗜酒好色的人。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以后相处的虽多,都是豪华之辈,酒色之徒,但知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
以盲辨色 用盲眼去辨别色彩。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箪豆见色 比喻计较小利。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敛色屏气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谨慎。宋 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义形于色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主谓式;作定语、补语;含褒义。《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神色怡然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心情愉快,面色安祥。作谓语、定语;指人的面色。《新五代史·死事传·孙晟传》:“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
正色危言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形输色授 谓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无题诗》:“一日见某部某郎,不觉倾倒,形输色授,颇难自持。”
假以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动宾式;作谓语;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待人。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芒寒色正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行。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目迷五色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主谓式;作谓语;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楚。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神色自若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相贬笑。”
愤然作色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作谓语、状语;指人发怒。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和颜悦色 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形容和善可亲。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古色古香 (陈设、器物或艺术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古香:古书画散发出的气味。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形容艺术品等。宋 陆游《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色艺绝伦 色艺:容貌和技艺;伦:同类。容貌和技艺超群拔俗,在同类中绝无仅有。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等。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师师无所归,有倡籍李姥者,收养之。比长,色艺绝伦,遂名冠诸坊曲。”
面有菜色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营养不良的样子。《礼记 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 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白色恐怖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极其恐怖的气氛。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色中饿鬼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逞妍斗色 形容花儿盛开,竞相逞美。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花草。《红楼梦》第七九回:“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可比。”
观望风色 观望:看风头。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7章:“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观望风色。”
忧形于色 形:表现。色:面色表情。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满园春色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宾语、定语;指欣欣向荣的景象。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秋色平分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双方各得一半。《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谭虎色变 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有余悸。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
行色怱怱 见“行色匆匆”。
声色不动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紧急情况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五色无主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正色立朝 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正色直绳 谓严正执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水色山光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作宾语、定语;形容山水。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魂慑色沮 形容惊恐万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忠义传·李櫈》:“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
响震失色 响:回声;震:响雷。像听到回声或响雷一样迅速变了脸色。作谓语、状语;指惊吓。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权以示群下,莫不震响失色。”
怡颜悦色 犹和颜悦色。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行者又道:‘汝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
天姿国色 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作谓语、宾语;形容女子貌美。《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面无人色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形形色色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或事物。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万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养之,形形色色,无所弃遗。”
疾言厉色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秀色堪餐 秀色:美女的姿容或自然的美景;堪:可;餐:吃。形容女子容貌秀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作谓语、定语;用于女色或风景。宋·柳永《爱恩深》词:“黄花开,淡泞细香明艳,尽天与,助秀色堪餐。”
不露声色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不让自己感情流露。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正色厉声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鉴貌辨色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神色不惊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形色仓皇 动作匆忙,神色慌张。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形态。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6回:“威无从禁止,累得声势沮丧,形色仓皇。”
神色自得 神色:神情,态度;自得:自觉得意,快意。神情显露出得意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表情等。唐·温庭筠《乾诔子·权长孺》:“长孺视之,忻然有喜色,如获千金之惠,涎流于吻,连撮瞰之,神色自得,合坐惊异。”
选色征歌 挑选美女,征召歌伎。指放荡的生活方式。亦作“选歌试舞”、“选舞征歌”。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清余怀《板桥杂记 雅游》:“结驷连骑,选色征歌。”
春色满园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作“满园春色”。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还年驻色 恢复年轻,永葆青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刘孝标《山栖志》:“金盐重于素壁,玉豉贵于明珠,可以养性销痾,还年驻色。”
变色易容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神情。《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正色直言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水光山色 泛指山水景色。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唐·薛用弱《集异记·蒋琛》:“山势萦回水脉分,水光山色翠连云。”
行色匆匆 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唐 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湖光山色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形容美好的自然风景。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黯然无色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作谓语、定语;一般指物体。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怒形于色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裘马声色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明 归有光《宋史论赞 诸王总论》:“宋诸王咸以文雅自饬,工笔札,喜《诗》《书》,不专溺于裘马声色之间,盖其风流自上被之也。”
不露辞色 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不让感情流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神色不挠 神色:神情,态度;挠:屈,弯曲。神情无所改变。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李孜《纂异记·浮梁张令》:“庖人炙羊方熟,有黄衫者,据盘而走,仆夫连叱,神色不挠。”
钟鼓之色 见“钟鼓之色”。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怫然作色 怫然:愤怒的样子。脸上现出愤怒之色。作谓语;指发怒。《庄子 天地》:“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恶言厉色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表情。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英雄本色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