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物的成语

有关物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物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无所见。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盗跖之物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作宾语;用于赃物。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推诚接物 拿出真心来对待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晋书·刘元海载记》:“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
轻世傲物 藐视世俗,为人傲慢。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世俗之事不放在眼里。明 屠隆《彩毫记 宫禁生谗》:“此人自恃文才,轻世傲物,纵酒猖狂。”
矫情镇物 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联合式;作谓语;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晋书 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物是人非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废物利用 废物:无用的东西。让没有用的东西发挥它的作用。作宾语;指充分利用能源。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浅识者或当誉为废物利用,而其实乃洪水之祸源,可叹。”
一无长物 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作谓语、定语;形容贫困。《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作宾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等。《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物美价廉 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商业。清 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要印一部书。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所以特来求教。”
地大物博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大国。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尊贤爱物 尊敬贤才,爱护人民,指尊重知识,爱护人才。作谓语、宾语;指尊重人才。《晋书·皇甫谧传》:“蚕而后衣,耕而后食,先人后己,尊贤爱物,南土人士咸崇敬之。”
随物赋形 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物极将返 见“物极则反”。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一》:“子亦知物极将返乎?天生物,命官理之,有所溃,有所郁。”
物伤其类 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物极必返 见“物极必反”。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宋·朱熹《近思录·道体》:“《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之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是。”
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托物连类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见“托物引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王炜《书胡立三先生诗稿后》:“诗之为用,共托物连类,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
虐人害物 虐:残暴,侵害。指残害百姓。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残害百姓。唐·白居易《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分外之物 分:名分。名分以外的事物。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主语、宾语;指额外的东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1回:“吾差四个统制官,引一百军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决不轻恕。”
青毡旧物 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珍贵之物。《晋书·王献之传》:“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睹物怀人 睹:看见;怀:想念。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形容深切的怀念。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对故人的怀念。明·汤显祖《还魂记·忆女》:“睹物怀人,人去物华销尽,道的个仙果难成、名花易殒。”
与物无忤 谓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周书·苏亮传》:“宝夤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
矫时慢物 矫时,矫正时俗。慢,傲慢。指对现实不满,态度傲慢。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后汉书·弥衡传》:“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敖世轻物 敖,通“傲”。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淮南子·齐俗训》:“敖世轻物,不污于俗。”《淮南子·齐俗训》:“敖世轻物,不污于俗。”
物议沸腾 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用于人。宋 苏舜钦《诣匦疏 景佑五年》:“降麻之后,物论沸腾,故疾缠其身,灾仍于国。”
轻视傲物 轻:轻慢;世:世人;傲:傲慢;物:人,公众。对世俗之事一概不放在眼里。明·屠隆《彩毫记·宫禁生谗》:“此人自恃文才,轻世傲物。”
物尽其用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更无长物 更:再;长物:多余的东西。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作谓语、定语;形容贫困。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回:“字画不过三五张,俱是法书名绘,几上一块黝黑的大英石,东墙上一张大瑶琴,此外更无长物。”
物稀为贵 见“物以稀为贵”。作宾语、定语;指物品因稀少而珍贵。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盖物稀为贵,理应然也。”
厚德载物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厚德育人。《周易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逐物不还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八:“流代难寤,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夹袋人物 旧指当权者的亲信或存记备用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备用的人。《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
傥来之物 傥来:偶然、意外得来的。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偏正式;作宾语;指无意中得到的财物。先秦 庄周《庄子 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丑类恶物 指坏人。作宾语;指坏人。《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物极则反 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鹖冠子·环流》:“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光复旧物 光复:恢复;旧物:旧有的东西。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动宾式;作谓语;指收复故土或恢复旧时典章、文物。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自治》:“故臣愿陛下姑以光复旧物而自期,不以六朝之势而自卑。”
一物克一物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自然界的天敌。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然而赵守翁竟无奈她何,此谓人生万物,一物克一物。”
物阜民熙 阜:丰富;熙:吉祥。物产丰富,人民幸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局面等。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我则待罢刀兵,安社稷,则要的物阜民熙,则俺这为臣子要当竭力。”
睹物思人 睹:看见。看到离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东西;就联想或怀念起这个人。常用于对死者的追思。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对故人的怀念。唐 斐铏《传奇 颜濬》:“贵妃赠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至人遗物 至人:思想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舍弃财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贾谊《鹏鸟赋》:“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
尤物移人 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作谓语、定语;指女色的坏作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抚世酬物 谓治政理事,待人接物。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后之君子,穷而讲道明理,达而抚世酬物,谨无着一能读书之心横在胸中也哉!”
随物应机 顺应事物而机变。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上卷:“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物各有主 主;主人。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作宾语、定语;指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宋·苏轼《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遗物忘形 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秦观《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杯中物 杯子中的东西,指酒。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酒。晋 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旧物青毡 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珍贵之物。《晋书·王献之传》:“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圈牢养物 圈牢:养牛马的地方。饲养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驱使,毫无自由的人。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更姓改物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作宾语、定语;指政权更替。《国语 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韦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言之无物 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梁启超《<刘蜕集>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
物不平则鸣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见物不见人 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一物一制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自然界的天敌。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这等铜筋铁骨,偏遇着文忠臣,更狠似他,真个一物一制。”
显赫人物 名人,有权势的人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权势的人物。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1章:“从此,刘麻子就成了双水村一个显赫人物。”
物力维艰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赌物思人 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所遗下的物品,就想起该人。
人亡物在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看见遗物而怀念死者。明 胡文焕《犀珮记 势逼改嫁》:“问何方得来,教我好疑猜,人亡物犹在。”
薄物细故 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极细微的事情。西汉 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兄弟之欢。”
探囊取物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利时及物 救世济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方孝孺《与卢编修希鲁书》:“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时及物为己任,俾孤陋者所企效而取法焉。”
物论沸腾 沸腾:水涌起的样子。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宋·苏舜钦《诣匦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论沸腾,故疾缠其身,灾仍于国。”
推诚待物 诚:真心;物:他人。以诚心对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明史·邹智传》:“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由其进身之初,多出私门,先有以致陛下之厌薄。”
博物通达 博物:能辨别许多事物;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学识渊博,通晓事理。作谓语、定语;指人知书达理。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列东王杨蔡陈郑传赞》:“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物极必反 极:尽头;反:转向反面。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宋 朱熹《近思录》引宋 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言之有物 物:指内容。说话或写文章内容具体。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鹰派人物 采取好战态度并且拥护直接强硬行动的人。比喻立场强硬,行动直接,且好战、勇猛。作宾语、定语;指好战分子。陆天明《省委书记》:“贡开宸力排众议,已经任命鹰派人物马扬为大山子的第一把手。”
庞然大物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巨大而愚笨的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比物属事 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作谓语;指进行排比归纳。汉 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暴殄天物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表示不爱惜财物,随意糟蹋。《尚书 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物华天宝 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作宾语、定语;指各种珍美的宝物。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一物降一物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花边人物 指八面玲珑、快嘴利舌、幽默机智、活动于有新闻价值场合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知物由学 指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王充《论衡·实知》:“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万物之灵 万物:泛指天地间的所有生物;灵:聪明、灵巧。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指人而言。
傲世轻物 傲世:傲视当世;轻:轻视;物:他人或环境。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指孤高自傲,处世不与一般流俗苟同。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处世观。西汉 刘安《淮南子 齐俗训》:“傲世轻物,不污于俗。”
格物穷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篱壁间物 篱:篱笆,围墙。指家园内的平常物品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家常用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德之休明,肃慎负其楛矢;如其不尔,篱壁间物亦不可得也。”
筐箧中物 比喻平常的事情。作主语、宾语;比喻平常的事物。《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此人家筐箧中物耳。”
博物君子 指博学多识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知识丰富的人。《史记 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 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作宾语、分句;形容不要错失良机。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博物多闻 博: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指见多识广。作谓语、定语;指见多识广。南朝 宋 范晔《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夜》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铁腕人物 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实力派。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大都觉得工人们被陆明挑逗起来的不满情绪随着铁腕人物甩出的那个清脆见血的耳光,基本上算是烟消云散了。”
等闲人物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作宾语;指一般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物至则反 同“物极则反”。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
天生尤物 指容貌艳丽的女子。偏正式;作宾语;指天生容貌艳丽的女子。明 梅鼎祚《玉合记 砥节》:“看他虽是禅踪,自然冶态,正是那天生尤物,世不虚名。”
推己及物 同“推己及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自身有成就,也要其它人有成就。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臧否人物 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评论人物好坏。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未尝臧否人物。”
风流人物 风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对一个时代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旧指好色或轻浮放荡的人。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灾物怪 灾:灾祸。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灾祸等。《明史·王家屏传》:“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
星移物换 星位移动,景物改换。谓时序变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负才傲物 谓依恃才学,骄傲而看不起旁人。作谓语、定语;指人骄傲自大。清·许洽《眉叟年谱·康熙五十八年》:“王凤池彦章殂于龙游官署,貌癯猥琐;陈思洛殂于湖广学院署;张自服于徽州馆,皆负才傲物者也。”
超然物外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置身事外。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托物陈喻 借事物设喻。作谓语、宾语;用于写作与说话等。元·杨载《诗法家教·讽谏》:“古人凡欲讽谏,多借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托物陈喻,以通其意。”
言必有物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
托物寓感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明·王炜《慈竹堂记》:“夫奉亲致养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铸鼎象物 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睹物兴悲 睹:见;兴:起。见到与故人有关的东西而引起悲伤。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感怀。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猛然间睹物兴悲,早不觉潸然涕流。”
逴俗绝物 犹言超世绝俗。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周亮工《书影》第五卷:“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