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德的成语

有关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德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减师半德 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作宾语;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宋 陈善《扪虱新话 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又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德艺双馨 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作谓语、定语;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负德辜恩 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作谓语、宾语;指辜负了别人的恩德。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巨人长德 巨:大。形容德高望重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迁太常卿,天下愈推为钜人长德。”
弃恶从德 弃;抛开。抛弃丑恶信从道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改恶向善。唐·韩愈《刘统军碑》:“弃恶从德,乃与蔡通涂其榛棘。”
有忝祖德 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丰功懿德 同“丰功茂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诱呼鲜卑,侵扰北方”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自先帝初兴,爱暨陛下,荣渊累叶,丰功懿德,策名褒扬,辩著廊庙,胜衣举履,诵咏明文,以为口实。”
德厚流光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联合式;作谓语;指德泽深厚使子孙受益。《穀梁传 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德洋恩普 谓德泽优渥普及。作谓语、定语;指恩德。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材德兼备 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禅真逸史》前言:“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林时茂]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
耆儒硕德 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硕德,为之师保。”
积德裕后 指积累德行,则后世昌盛。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清 朱仕琇《又答李磻玉书》:“姊丈以一身榰柱百世之重,今继嗣未立,诚可忧也。况姻母太夫人年亦高矣,尤不能不以此为念也。积德裕后,古岂吾欺,今犹未验,何也!”
讴功颂德 讴:歌颂,赞美。指赞美功绩,歌颂恩德。作谓语、宾语;指歌功颂德。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德言工容 见“德言容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作谓语、定语;用于责备人。
德以抱怨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报仇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品德高的人。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年高德卲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明德慎罚 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作宾语、定语;用于施政。《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为德不终 见“为德不卒”。作谓语;指好事没有做到底。叶圣陶《乡里善人》:“唉,为德不终,我想起来非常之难过!”
感恩荷德 感:感激;荷:承受。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作谓语、定语;指感激别人。宋·张孝祥《代楤得居士上相府书》:“且禄优足以仁族,事简足以养疴,使某自谋,不过如此。感恩荷德,负戴靡胜!”
德隆望重 犹言德高望重。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老人。《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德容言功 见“德言容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
小德出入 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论语 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秽德彰闻 秽:秽恶;秽德:丑恶的行为;彰:明显。丑恶的行为已经为人所共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这等的秽德彰闻,焉得不人皆掩鼻!”
钜人长德 指德高望重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迁太常卿,天下愈推为钜人长德。”
德尊望重 见“德高望重”。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老人。《东周列国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献上良马,以备驱驰之用。”
功德无量 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
讽德诵功 赞美、颂扬功德。作谓语;指歌功颂德。汉·焦赣《易林·节之革》:“讽德诵功,周美盛隆,奭旦辅成,光济冲人。”
丰功硕德 同“丰功茂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王恽《淇州创建故周府君祠碑铭》:“其丰功硕德,具载墓碑,兹不复云。”
四德三从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封建礼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潜光隐德 谓隐藏德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道渊》:“众经数论,靡不通达,而潜光隐德,世莫之知。”
龙德在田 《易·干》:“‘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后因以“龙德在田”谓恩德广被。《易·干》:“‘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厚德载物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厚德育人。《周易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作主语、宾语;指巨大的恩德。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名德重望 犹德高望重。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进德脩业 指增进道德与建立功业。
感恩怀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作谓语、定语;指感激别人。《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君子爱人以德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爱:爱护;德:道德。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和帮助他人。指对人不偏私,不姑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德薄才疏 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负德背义 犹言负恩背义。作谓语、定语;指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国媚楚,使子之君,负德背义,自召干戈,祸及民社。”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尚书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腥德发闻 腥德:秽恶的行径。丑恶的行径为人所知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徐干《中论·虚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发闻,百姓伤心,鬼神怨痛。”
德言工貌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非是咱自夸奖:他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恭俭温良。”
德容兼备 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备:都具备。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必用心访个德容兼备的,我老爷总肯是一般相看。”
酬功报德 酬:报谢;报:报答。酬谢功劳,报答恩德。作谓语、宾语;指给予回应。清·钱彩《说岳全传》第80回:“呜呼!酬功报德,率由旧章。”
德本财末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以德报怨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德薄能鲜 鲜:少。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德行浅薄,才能不足,多用于自谦。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德才兼备 品德和能力都具备。兼备:都具备。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元史 丰臧梦解传》:“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
感恩戴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戴:尊敬;推崇。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晋 陈寿《三国志 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怀德畏威 畏:害怕,恐惧。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怀恩德又畏惧其威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齐书·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清顺。”
果行育德 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进德修业 修业:推广、扩大功业。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勉励进步。《周易 乾》:“君子进德修业。”
厚德载福 《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后谓有德者能多受福为“厚德载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遗德余烈 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王珪《天地太庙七室皇后庙奉慈庙奏告仁宗皇帝谥号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遗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无穷。”
品德文章 指学问和品德。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品性。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至于品德文章,令郎自有家传。”
离心离德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以怨报德 怨:仇恨;报:报答;回报;德:恩惠。指忘恩负义;反而加害于人。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国语 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偏正式;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怀才抱德 抱:胸怀。既有才学,又有德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楔子:“怕有那山间林下,隐迹埋名,怀才抱德。”
年高德韶 年纪大,品德好。作谓语、定语;用于赞颂人。鲁迅《彷徨·长明灯》:“坐在首席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
同心协德 同“同心同德”。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统一。唐·颜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作谓语、宾语;指积累仁德与功业。《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醉酒饱德 感谢主人宴请的客气话。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诗经 大雅 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河山之德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作宾语;多用于女性。《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德配天地 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的品行。《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积德累善 积累德行与善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论》:“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又《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重德不报 重德:大德;报:报答。指对人施恩德太大,不会得到相应的报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
灭德立违 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处世。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遗德休烈 见“遗德馀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珪《赐韩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断来章批答》:“朕蒙遗德休烈,既已布泽四海之遐,矧定策禁中,以安社稷,褒功赋爵,庸敢后乎!”
导德齐礼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崇德报功 崇:尊重,推重。尊崇有德之人,酬报有功之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年高有德 年纪大,品德好。作谓语、定语;用于赞颂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8回:“只是要几个年高有德的老儿,陪我师父清坐闲叙。”
以德服人 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盛德遗范 盛德:美盛的品德;范:榜样。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风范。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韦陟传》:“宋珲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足矣。’”
潜德隐行 谓不为人知的德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德行。宋·欧阳修《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志铭》:“士之为善者,虽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
爱人以德 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补充式;作谓语;指以德爱人。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女子无才便是德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说教。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德音莫违 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作谓语;用于劝诫人。《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为德不卒 卒:完毕,终了。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树德务滋 树:立;德:德惠;务:必须;滋:增益,加多。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作谓语、宾语;用于统治者。《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同德协力 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铁郎《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使其万众一心,同德协力,共逐白山之兽,追还我黄帝之魂。”
同德一心 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为此说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则亦已矣。”
无怨无德 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德輶如羽 见“德輶如毛”。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张华《励志诗》:“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
明德惟馨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尚书 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行好积德 行:从事,做。做好事,积功德。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我虽错了,姑娘们吩咐了,以后改过,姑娘们那不是行好积德。”
硕望宿德 犹言德高望重。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宋濂《送用明上人还四明序》:“净觉大师以硕望宿德为释子所宗,亦以上人为法器,俾出世于菩提律夺。”
功德圆满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主谓式;作状语、定语;指某件事情已经圆满结束。唐 陈集原《龙龛道场铭》:“更于道场之南造释迦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圆满。”
大德不酬 酬:报答,偿还。大的恩惠无法报答或不用报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吴麟征《还里人田券书》:“谚云:大德不酬。”
潜休隐德 隐藏美德。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而推荣二代,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以德追祸 指上对下施恩不当,适以招来祸患。《韩非子 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材雄德茂 指才德杰出。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唐 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
德高望重 道德好;声望大。多形容老年人为人好;有名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称颂老人。宋 司马光《辞人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以德报德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知恩图报。《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德使能 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选拔人才。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
德胜头回 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修德慎罚 修:实行。实行德政,慎用刑罚。作谓语、定语;用于治政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20回:“且劝吴主修德慎罚,以安内为念,不当以黩武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