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失的成语

有关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失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少条失教 谓没规矩,无教养。作谓语、定语;用于骂人等。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0回:“好大胆的丫头!新来乍到,就恁少条失教的,大刺刺对着主子坐着。”
失惊打怪 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也指大惊小怪。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洪迈《夷坚三志已 善谑诗词》:“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
俭存奢失 俭:节俭。存:留存。奢:奢侈。节俭的人就是能留存下来,,奢侈的人必然败亡。
得失相半 指利与弊同时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作谓语;指不相上下。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楛耘失岁 楛:粗恶;耘:除草;岁:年谷成熟,收成。指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的收成。作宾语;指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的收成。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稼,楛耘失岁。”
攻瑕指失 批评缺点,指出失误。作谓语、宾语;用于交往。清·顾炎武《与友人书》:“今此旧编,有尘清览。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
哑然失笑 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哑然:形容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禁不住笑出声来。汉 赵晔《吴赵春秋 赵王元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万无失一 万: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有绝对把握。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7卷:“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一也。”
临期失误 临:及,到。到了预先约定的时间却失约了。指不守诺言作谓语;指不守诺言。《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却乃连日酗酣,临期失误,使百辟仓皇骇愕以失色。”
言多语失 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说错的地方。作宾语、定语;同“言多必失”。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7回:“贤弟,你的言多语失,怎么拜把子?”
为小失大 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作谓语、宾语;指因小失大。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诉了大老爷,找你点错处,革掉了你,你能为小失大吗?”
不失毫厘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作谓语、定语;指十分精确。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
张徨失措 见“张皇失措”。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惊慌。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徨失措。”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吴玉章《荣县独立》:“十数州县,但都旋得旋失,没有得到巩固。”
忙中有失 匆忙当中难免有失误。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慌乱时。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这是他忙中有失,也是命中造定,归咎何人?”
冒失鬼 言语、举动鲁莽、轻率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鲁莽的人。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回:“冒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
贪小失大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得失参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作谓语、定语;指得失相当。
不失圭撮 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形容数量准确。作谓语;形容数量准确。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大惊失色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樵苏失爨 虽有柴草,却无米为炊。指非常贫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吴伟业《偶成》诗之十二:“冠栉懒施高枕,樵苏失爨清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坐失事机 同“坐失机宜”。作谓语、宾语;指浪费机会。王闿运《丁锐义传》:“坐失事机,谁执其咎。”
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相形失色 形:对照。相比之下;显得不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记功忘失 谓记其功绩而略其小过。作宾语、定语;用于衡量一个人。《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夫立政之要,是以武帝舍安国于徒中,宣帝征张敞于亡命。”一本作“记功忘过”。
恍然自失 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梦么?’”
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失魂荡魄 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严蕊]乃是个绝色的女子。一应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所以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
惜指失掌 惜:吝惜。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史 阮佃夫传》:“佃夫拂衣出户,曰:‘惜指失掌邪?’”
爽然自失 见“爽然若失”。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忘餐失寝 废:停止;寝:睡觉。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志。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刻苦努力。明·崔时佩《西厢记·北堂负约》:“小生只为小姐,忘餐失寝,梦断魂芳,常忽忽如有失。”
冒冒失失 过分地随便对待。作定语、状语;指人莽撞。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3回:“妹妹,回来见了老太太,别象刚才那样冒冒失失的了。”
经一失,长一智 经:经历;智:智慧,聪明。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亲身经历就能长知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芒然自失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战国·宋·庄周《庄子·说剑》:“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
琴瑟失调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夫妻之间。《汉书 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进退失措 见“进退无措”。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昔之照壁后,訾相人物,指摘仪度,见其或被上官诋诃,进退失措者,莫不群笑,声闻于外。”
言多必失 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张慌失措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手足失措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作谓语、状语、补语;指慌乱。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心神靡宁,顾已惭觍,手足失措。”
惊魂失魄 同“惊魂丧魄”。作谓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惘然如失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迷惘,好像失落了什么东西似的。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宋·洪迈《夷坚丙志·蔡十九郎》:“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楛耕伤稼,楛耘失岁 楛:粗恶;稼:庄稼;耘:除草;岁:年谷成熟,收成。指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的收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稼,楛耘失岁。”
张惶失措 见“张皇失措”。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惊慌。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年久失修 年代久远,荒废失修。作谓语、定语;指不被重视的东西。鲁迅《最艺术的国家》:“然而这民国年久失修,连招牌都已经剥落殆尽,彷佛花旦脸上的脂粉。”
一举两失 举:举动。指一件事带来两方面的损失。形容十分错误的举动。作宾语、定语;指错误的举动。《纲鉴抄略》:“朝廷一举而两失。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
塞翁失马 边塞一老人丢失一匹马;后此马归来;并带回一匹骏马。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从长远看;也许会得到好处。主谓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语。西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顾小失大 因贪图小利而损失大利。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眼光短浅。汉·焦赣《易林·贲之蒙》:“戴盆望天,不见星辰,顾小失大,福逃墙外。”
交臂失之 交臂:胳膊碰胳膊。胳膊相碰;擦身而过。指当面错过或失掉好机会。偏正式;作状语;形容没有抓住机会。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失魂丧胆 形容极度恐慌。作谓语、定语;用于惊慌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那四方脸、紫红脸膛、宽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
得失荣枯 指人生的获得与丧失、兴盛与衰败。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元 沈和《赏花时 潇湘八景》套曲:“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
张皇失措 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元 杨景贤《西游记》:“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措。”
失败是成功之母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逞己失众 逞:放任。指由着性子胡来会失去众人的支持。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盖骄则恃己轻人,骄则逞己失众,失众无以御人,那得不败。”
失精落彩 指没精打彩。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的精神状态。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许佳期无处追寻,走海上失精落彩。”
怅然自失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自失。”作谓语、定语;形容心情愁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失马塞翁 比喻因祸得福的人。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我家虽不宽余,也还可以勉强温饱,都因我无端的官兴发作,几乎弄得家破人亡;还仗天祖之灵,才幸而作了个‘失马塞翁’。”
惘然若失 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拔十失五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穷猿失木 猿猴失去了栖身的树木。比喻人漂泊流浪。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杜甫《寄杜位》:“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
缘名失实 缘:循沿。从事物表面的名义出发去探求事物,没有得到事物真实的本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震奎阁碑》:“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
迷途失偶 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侣。迷失了道路,丢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独。作宾语、定语;用于不佳的处境。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慌若迷途失偶,黡如深夜撤烛。”
神魂失据 神魂:神志;据:依托。形容神志失去常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是夜多浑虫醉倒在坑,二鼓人定,贾琏便溜进来相会,一见面早已神魂失据!”
失时落势 指时运不济。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境遇等。元 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若不是我失时落势,怎生的便揽祸招危。”
茫然失措 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迷惑时。《宋史·夏国传》:“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
纤芥之失 纤芥:细微;失:过失。形容极小的过错。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春秋纪纤芥之失。”
不失黍絫 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作谓语、宾语;形容一点不差。《汉书 律历志上》:“权轻重不失黍絫。”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
虚实失度 失度:失调。虚与实失去平衡。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一曰矫氏,二曰愈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
得马失马 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典出《淮南子·人间训》。作宾语、定语;指因福得祸。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利害得失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作主语、宾语;用于劝诫人。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豪杰传》第四回:“我虽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学问太浅,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详详密密说将出来,感动大众,所以稽延至今,甚为憾事。”
优柔失断 优柔:迟疑不决;断:决断。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不果断。《旧唐书·高祖纪论》:“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
失之交臂 交臂:胳膊碰胳膊。指双方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机会。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当面错过机会。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穷通得失 穷:不得志;通:畅达。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指人生遭遇。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清·胡泉《<聊斋志异>续题》:“快平生,穷通得失,悲欢笑骂假荒唐。”
失张失智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举动慌乱。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失之东隅 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偏正式;作分句;常与收之桑榆连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张失致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举动慌乱。《品花宝鉴》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间摸了两摸,失张失致的道:‘奇怪!’”
轻重失宜 谓对事情的重要与否处置失当。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苏舜钦《论宣借宅事》:“若死行阵之家与伎术之辈均用此赏,臣窃恐轻重失宜矣。”
丧魂失魄 原义为失去了魂魄。形容极度惊慌、恐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统治者。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作宾语、分句;形容不要错失良机。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响震失色 响:回声;震:响雷。像听到回声或响雷一样迅速变了脸色。作谓语、状语;指惊吓。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权以示群下,莫不震响失色。”
失道寡助 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举措失当 举措:举动、措置;失当:不恰当。举动安排不得当。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举动措施不得当。先秦 管仲《管子 禁藏》:“举措失当,众民不能成。”
悲观失望 对世事怀有丧失信心消极的看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消极处世。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我们决不悲观失望,我们是乐观的。”
恍然若失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进退失图 前进或后退都有错误。谓指挥失策。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魏书·傅永传》:“叔业进退失图,于是奔走。”
万不失一 失:失误,差错。一万次中也不会失误一次。形容非常有把握。亦作“万不一失”、“万无一失”、“万无失一”。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有绝对把握。《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传闻失实 传闻:听别人所讲。传言已经不符合真实情况。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水经注>》:“故于滦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阳之建置,俱不免附会乖错,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为传闻失实。”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主谓式;作谓语;同塞翁失马。《旧唐书 萧瑀传》:“太宗尝从容谓房玄龄曰:‘萧瑀大业之日,进谏隋主,出为河池郡守。应遭剖心之祸,翻见太平之日,北叟失马,事亦难常。”
失魂丧魄 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元 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
临崖失马 失:遗失,丧失。比喻临到危险不能及时回头。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沈受先《三元记·错认》:“我且回程,又不是临崖失马,有何劳顿?”
争鸡失羊 比喻贪小失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因小失大。汉·焦延寿《易林》卷八:“争鸡失羊,亡其金囊。”
冒里冒失 过分地随便对待。作定语、状语;指人莽撞。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回:“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复句式;作分句。《旧五代史 晋书 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寿陵失步 《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作宾语、定语;同“邯郸学步”。《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惊惶失措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引喻失义 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作谓语、宾语;指比喻失当。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中流失舟,一壶千金 壶:匏:一种瓜,形似葫芦,佩带在腰间可以渡河,南方称为腰舟。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宝贵。《鹖冠子 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物使然。”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作宾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