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苦的成语
有关苦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苦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咽苦吐甘 | 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母性。 | 《旧唐书 礼仪志七》:“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 |
犯颜苦谏 |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
分甘共苦 | 同享幸福,分担艰苦。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晋 王隐《晋书 应詹传》:“詹与分甘共苦,情若弟兄。” |
生死苦海 |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 作宾语、定语;用于宗教等。 | 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
怜贫恤苦 | 怜:哀怜,同情;恤:体恤,周济。同情周济贫苦的人。 | 作谓语、宾语;指人富有同情心。 | 明·屠隆《彩毫记·散财结客》:“此间有一李相公仗义,专一怜贫恤苦。” |
穷苗苦根 | 比喻处境贫苦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贫苦人们。 | 《中国歌谣资料·一颗比一颗甜》:“穷苗苦根带土铲,黄连换来甘蔗杆。” |
愁眉苦眼 | 见“愁眉苦脸”。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发愁、苦恼或焦急。 |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只见那张太太愁眉苦眼的向他道:‘姑奶奶,你别闹了。’” |
苦难深重 | 遭受的痛苦和灾难既深又重。 | 作定语;指受苦难很大。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四章:“苦难深重的农民,怎能再忍受反动派的蹂躏。” |
苦中作乐 | 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 | 宋 陈造《同陈宰黄簿游灵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
艰苦奋斗 |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竭尽全力去工作或斗争。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吃苦耐劳。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二章:“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五十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 |
忆苦思甜 | 回忆在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想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思想觉悟。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忆苦思甜当然要搞,但只搞忆苦思甜就不够了,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 |
毒药苦口 | 毒药:攻毒的药物。比喻尖锐的批评虽然像毒药一样苦口难服,却能让人醒悟 | 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规劝。 |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黄连:中药,味苦。哑巴吃了黄连,嘴里说不出来。比喻有苦难言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寡妇孤儿,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埋头苦干 | 埋头:一直低着头;苦干:尽心尽力地干。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
道边苦李 |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庸才。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劳筋苦骨 | 谓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 作谓语、宾语;用于体力劳动。 | 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故工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 |
不知甘苦 |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不知苦与甜。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深思苦索 |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 明 胡应鳞《诗薮 外编二》:“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 |
济贫拔苦 | 指救援贫苦人家。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讲经文》:“常行慈悲,济贫拔苦,归将有余数不足者,将安乐施厄者。” |
自讨苦吃 | 讨:招惹。自己找苦吃。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鲁迅《书信集 致萧军》:“其实《文学》和我并无关系,不过因为有些人要它灭亡,所以偏去支持一下,其实这是自讨苦吃。” |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
咸酸苦辣 | 指四种口味。比喻各种世态人情滋味。 | 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清·张岱《老饕隽序》:“盖咸酸苦辣,着口即知。” |
苦打成招 | 严刑拷打,迫使无罪的人冤枉招认。 | 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断案。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苦打成招,不得见其天日,是好苦也!” |
万苦千辛 |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 作状语、宾语;指经历艰苦。 |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受了些热血相喷,万苦千辛,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 |
苦大仇深 | 形容经历过长期受剥削受压迫的艰苦生活。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有很大的仇恨。 |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四章:“在山路上,二柱很少讲话,冯均却摸到他一点苦大仇深的家底。” |
焦眉苦脸 | 形容焦急愁苦的神色。 | 作定语、状语;指愁苦的神色。 | 沙汀《困兽记》:“‘为了这一点事,你还不知道,我说了好几箩筐话啊!’田畴焦眉苦脸的说了。” |
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 黄连:中药,味苦。哑巴吃了黄连,嘴里说不出来。比喻有苦难言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国不知地理,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
刻苦钻研 | 刻苦:下苦功。下苦功,深入研究。 | 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 《祖冲之》:“敢于推翻前人的错结论,表现了古今杰出科学家所共有的刻苦钻研、坚持真理的精神。” |
苦不聊生 | 聊生:赖以维持生活。形容备受痛苦,无法生存。 | 作谓语、定语;用于十分艰难生存。 | 东汉·班固《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
装穷叫苦 | 装扮成穷人,声称日子过得很困苦。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伪装。 |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四章:“别瞧这些铺户专会装穷叫苦,其实哪一个屋角床底,不埋着一万两万的?” |
鬻良杂苦 | 谓出售货物时弄虚作假,以次充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文选·张衡〈西京赋〉》:“而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鬻良杂苦,蚩眩边鄙。”薛综注:“良,善也,先见良物,价定,而杂与恶物,以期惑下士之人。” |
苦不堪言 | 堪:能。苦痛至极;不能用言语来形容、表述。形容受苦极深。 |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十分痛哭。 | 宋 李昌龄《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
分甘同苦 | 见“分甘共苦”。 | 作谓语、定语;同“同甘共苦”。 | 《北齐书·慕容俨传》:“俨犹申令将士,信赏必罚,分甘同苦,生死以之。” |
皇天不负苦心人 | 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茅盾《子夜》十六:“再说一句笑话,内人保的寿险后天满期,要是当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负苦心人。” |
孤苦伶仃 | 伶仃:孤独的样子。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 唐 白居易《祭郎中弟文》:“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 |
含辛茹苦 | 茹:吃;辛:苦。形容备受艰难;忍受痛苦。也作“茹苦含辛”。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忍受千辛万苦。 | 宋 苏轼《中和胜相院记》:“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 |
忍苦耐劳 | 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邹韬奋《萍踪寄语》二五:“这不能说他们没有冒险的精神,更不能说他们没有忍苦耐劳的精神。” |
倒悬之苦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 | 作宾语;比喻处境极端艰难。 | 《元史 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
孤苦仃俜 | 犹言孤苦零丁。 | 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 明·汤显祖《牡丹亭·诘病》:“今生怎生?偏则是红颜薄命,眼见的孤苦仃俜。” |
劳苦功高 | 劳苦:劳累辛苦。出了极大的力气;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身。” |
苦心极力 | 费尽心思,使出了全部力量。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宋·陆九渊《黄公墓志铭》:“为文操笔立成,藻思赡蔚,统记不紊,有苦心极力所不到者。” |
攻苦食啖 | 见“攻苦食淡”。 | 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
苦心孤诣 | 苦心:用心良苦。孤诣:独到的成就或境地。用尽苦心;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清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 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今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
恤孤念苦 | 恤:体恤,周济。救济孤儿,关怀寡妇。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吴自牧《梦梁录·恤贫济老》:“数中有好善积德者,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 |
苦行赎罪 | 执行忏悔神父所要求的苦行以补偿罪行。 | 作宾语、定语;指忏悔。 | |
道傍苦李 | 同“道边苦李”。 | 唐·许浑《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别业,题旧书斋》诗 :“道傍苦李犹垂实,城外甘棠已布阴。” | |
艰苦朴素 | 指吃苦耐劳、朴实节俭的作风。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
苦尽甘来 | 尽:终结;甘:甜;美好。比喻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好的时光已经到来。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受彻了牢狱灾,今日个苦尽甘来。” |
救苦救难 | 解救众人的痛苦和灾难。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大慈大悲连用。 | 元 王实甫《西厢记》:“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救难观世音。” |
备尝艰苦 | 备:全、尽;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 作谓语、定语;指受尽了艰难困苦。 | 《纪闻 吴保安》:“吾自陷蛮夷,备尝艰苦,肌肤毁剔,血泪满池。” |
酸甜苦辣 | 指各种滋味。比喻人生的幸福、欢乐、痛苦、磨难等各种境遇。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人生。 | 清 李绿园《歧路灯》:“无非为衣食奔走,图挣几文钱,那酸甜苦辣也就讲说不起。” |
良工苦心 | 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又泛指用心良苦。 | 作宾语;指精心构思。 | 宋 刘攽《次韵苏子瞻〈韩斡马〉赠李伯时》:“良工苦心为远别,天机要眇潜得之。” |
苦学力文 | 力:务。刻苦学习,努力著文。 | 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 | 《旧唐书·白居易传》:“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苦学力文所致。” |
艰苦创业 | 艰难困苦地创办事业。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干事的艰辛。 | |
苦海茫茫 | 苦海:苦难深重如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无穷无尽的苦难。 | 作主语、宾语;指无穷无尽的苦难。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
坚苦卓绝 | 卓绝:超越一切。坚韧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也作“艰苦卓绝”。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指坚韧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 清 朱琦《书欧阳永叔答尹师鲁书后》:“虽使古人坚苦卓绝之行,推彼其心,其视鼎钁,甘之如饴。” |
苦药利病 | 良药苦口对病有好处。比喻严厉的劝诫或批评有利于人的进步。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古人云,苦药利病。” |
艰难困苦 | 困难重重;处境艰苦。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 | 清 李渔《巧团圆 书帕》:“怎奈爹爹过于详慎,定要把艰难困苦之事试过几桩,才与他完姻缔好。” |
孤苦零丁 |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咽苦吞甘 | 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 作谓语;指吃苦。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想着我咽苦吞甘,十月怀耽,乳哺三年。” |
用心良苦 | 费劲心血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别有用心。 | 清·钱谦益《题怀麓堂诗钞》:“孟阳于恶疾沉痼之后,出西涯之诗疗之,曰:‘此引年之药物,亦攻毒之箴砭,其用心良亦苦矣。’” |
苦不可言 | 指痛苦得无非用言语来形容。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痛苦。 | 宋 李昌龄《乐善录 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
苦心经营 | 苦心:用心劳苦。经营:筹划;安排。用尽心思筹划安排。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商业等。 |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但专制政体不除,任凭你君相恁地苦心经营,民力是断不能发达的。” |
芒芒苦海 |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 作宾语;指苦难无穷无尽。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
苦征恶战 | 艰苦的征战。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战争。 | 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某姓秦名琼自叔宝,立唐以来,苦征恶战,累建功勋。” |
备尝辛苦 | 备:尽、全。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 作谓语、定语;指受尽了艰难困苦。 | 唐 韩愈《顺宗实录》:“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先导卫,备尝辛苦。” |
冥思苦索 | 冥:深沉;苦:尽力地;用心地。冥思:深沉地考虑。深沉而费心地思索。多形容不作实地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而绞尽脑汁地想象问题。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 胡应麟《诗薮 外编二》:“谢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
攻苦茹酸 | 谓劳苦艰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袁宏道《寿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课子。” |
访贫问苦 |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关心贫苦人。 | 郭寿《迷路记》:“平地春雷响,来了共产党,访贫问苦下了乡,介梅见太阳。” |
艰苦卓绝 | 卓绝:极不平凡。形容异常艰苦;达到超凡的程度。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党有几十万党员,他们在领导人民,向着敌人作坚苦卓绝的斗争。” |
凄风苦雨 | 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处境悲惨凄凉。 | 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
志坚行苦 | 行:行为。指意志坚定,行为刻苦。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意志。 |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娥志坚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 |
劳形苦心 | 身体疲劳,精神困乏。 | 作主语、宾语;指身体疲劳,精神困乏。 | 鲁迅《故事新编 非攻》:“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
苦口婆心 |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 含褒义。常用于善意地规劝。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遮个是老婆心。’” |
甘瓜苦蒂 |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 汉 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
茹苦含辛 | 吃苦的;含着辣的。比喻忍受大的艰苦。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忍受艰难困苦。 | 宋 苏轼《中和胜相院记》:“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 |
先苦后甜 | 指先经历苦难然后过上幸福的日子。 | 作宾语、定语;用于教诲人。 | 王朔《我是你爸爸》:“你是那遇难成祥,先苦后甜的命。” |
停辛伫苦 | 停:止息,停留;伫:贮积。辛劳长期缠身。形容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 | 联合式;作谓语;指历尽艰辛。 | 唐 李商隐《河内诗》之一:“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 |
飘风苦雨 | 形容天气恶劣。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宋·墨翟《墨子·尚同上》:“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
亿辛万苦 | 极言辛苦之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李大钊《大哀篇》:“民既托庇于其下,在理当负斯责,亿辛万苦,其又何辞。” |
救苦弭灾 | 解脱苦难,消除灾祸。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 |
零丁孤苦 | 孤单困苦,无所依傍。 | 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 晋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苦思冥想 | 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尽心地思索和想象。 | 巴金《创作回忆录 关于<激流>二》:“我拿起笔从来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写得快,说我‘粗制滥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
苦口良药 |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 |
苦海无边 | 苦海:原为佛家语。苦难像大海无边无际。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常与回头是岸连用。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
苦绷苦拽 | 绷:拉紧;拽:用力拉。苦苦地东拉西扯,凑集钱财。 | 作谓语;用于筹资等。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向日那些旧朋友,还道是昔日的晃大舍,苦绷苦拽,或当借了银钱,或损折了器服,买了礼,都来与晃大舍接风。” |
锋镝之苦 | 锋:刀尖;镝:箭头;锋镝:刀剑,指战争。比喻饱受战争的苦难。 | 作宾语;用于战争等。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4章:“目的在于造成一种超然于南北以外的特殊地位,使浙江人民不受锋镝之苦。” |
同甘共苦 |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
苦身焦思 | 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 作谓语;用于人。 |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苦雨凄风 | 形容天气恶劣。比喻情景凄苦悲凉。 | 作宾语、定语;指凄苦悲凉。 | 南朝 梁 殷芸《小说 袁安》:“雹遂为之沉沦,伏而不起,乃无苦雨凄风焉。” |
苦乐不均 | 均:平均。同样的人享受的待遇却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 作谓语;形容待遇不相同。 | 《魏书·太武五王列传》:“苦乐不均,羊少狼多,复有蚕食,此之为弊久矣。” |
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吃苦的事情走在别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别人后面。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 |
宵旰攻苦 | 宵:夜;旰:天晚。早起晚睡,刻苦攻读。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诗:“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 |
千辛百苦 | 辛:劳苦。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 作状语、定语、宾语;指经历艰苦。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如今说一个妓家故事,虽比不得李亚仙、梁夫人恁般大才,却也在千辛百苦中熬炼过来,助夫成家。” |
甘贫苦节 | 甘:情愿,乐意;节:节操。甘心忍受贫穷,刻苦保持忠贞的节操。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甘贫苦节,不愧神明。” |
茫茫苦海 |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 作宾语;指苦难无穷无尽。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袛缘儿女情深,遂使英雄短气。”清 但明伦评:“儿女情深,英雄气短,茫茫苦海,同此病源。” |
上天不负苦心人 | 负:亏欠,辜负。上天不会亏待苦心经营的人。形容埋头苦干的人最后会成功的。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多辛苦了几次如今却高高中了个第三,可谓上天不负苦心人,文章自有定论。” |
苦心焦思 | 焦思:焦急地思索。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又说他苦心焦思六七年,竟不能把太平天国消灭。” |
吃苦耐劳 | 耐:受得起;禁得起。能经受困苦的生活;也禁得起劳累。 | 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形容人坚韧不拔。 | 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新中国虽然已在望中,可是得吃苦耐劳,才能到我们手里。” |
不辞劳苦 | 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也作“不辞辛苦”。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怕劳累和辛苦。 | 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