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今的成语

有关今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今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尊古蔑今 尊祟古代的,轻视当代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比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
自今已后 从今以后。作状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自今已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
中外古今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古代现代国内外。茅盾《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
知今博古 贯通古今。知识渊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赵彦晖《点绛唇·席上咏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铁石人一见了也魂销。”
行古志今 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谓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逸周书·常训》:“始之以古,终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
古今一揆 揆:尺度,准则。指某事物从古到今没有改变,情况相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没有改变。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古今一揆,先后不贸。”
攀今吊古 见“攀今吊古”。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汤显祖《牡丹亭·怅眺》:“那攀今吊古也徒然,荒台古树寒烟。”
古来今往 从古代到现代。作定语、状语;指从古到今。明·天然痴叟《石点头·江都市孝妇屠身》:“古来今往夕阳中,江山依旧在,塔影自凌空。”
于今为烈 某件事过去已经有过,现在更加厉害。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鲁迅《华盖集 论辩的魂灵》:“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
披古通今 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敬客礼贤,恭思俨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镕古铸今 见“镕今铸古”。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感今思昔 见“感今怀昔”。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容易伤感。宋·刘珙《满江红·遥寿仲固叔谊》词:“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
茹古涵今 犹言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 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道古稽今,言远合近 道:讲;稽:考核;合:契合。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或说话等。汉·桓宽《盐铁论·论灾》:“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
以古方今 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薄今厚古 薄:轻视,鄙薄;厚:优待,重视。重视古代,轻视现代。作主语、谓语、定语;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宋·杨万里《文帝曷不用颇牧论》:“浅于知而深于思,薄今而厚古,岂特颇牧而已哉!”
荣古虐今 推崇古代,苛责现今。作宾语、定语;用于对古今的态度。唐·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者众焉。”
今夕有酒今夕醉 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形容人只顾眼前享乐,没有长远打算。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茅盾《子夜》:“你的危言诤论,并不能叫小杜居安思危,反使得他决心去及时行乐,今夕有酒今夕醉!”
迈古超今 指超越古今。作谓语;指超越古今。元 汤式《哨遍 新建构栏教坊求赞》:“方位里都按着郭景纯经天纬地阴阳诀,规矩上不离了鲁公迈古超今造化机。”
今雨新知 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极古穷今 谓穷尽古今。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宋·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气质之秉,虽有善恶之不同,然极古穷今论之,则性未尝不善也。”
亘古通今 亘:横贯;通:贯通。指从古到今。作定语、分句;指从古到今。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
竞今疏古 指厚今薄古。作宾语、定语;指轻视现在。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通变》:“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
讲古论今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作谓语;形容话题广泛。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越古超今 见“超今冠古”。作谓语、宾语;用于夸奖人。宋·朱敦儒《洞仙歌·赠太易》词:“这功名富贵,有也寻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
尊古贱今 尊祟古代的,轻视当代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
稽古揆今 指考古衡今。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
超今绝古 见“超今冠古”。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人。明·李贽《与管登之书》:“细读佳刻,字字句句皆从神识中模写,雄健博达,真足以超今绝古。”
今昔之感 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偏正式;作宾语;表示对世事的感慨。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4回:“诸旧好俱在,谭孝若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怅莫状。”
抚今思昔 见“抚今悼昔”。作谓语、宾语、分句;指谈古论今。秦牧《长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抚今思昔,心头掀起了思想的浪花。”
酌古参今 见“酌古斟今”。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冯桂芬《邵步青医学三书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时病机温毒病说》,重订《万氏女科三书》,发挥经旨,无奥不显,酌古参今,易施于用。”
酌古沿今 谓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长孙讷言《〈切韵笺注〉序》:“此制酌古沿今,无以加也!”
镕今铸古 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保守复古。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且儒雅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攀今掉古 同“攀今吊古”。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更兼他腹中全无滴墨,纸上难成片语,偏好攀今掉古,卖弄才学。”
自今而后 是指从今以后。
不法古不修今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作谓语;用于处世。《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论今说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熔古铸今 指融会贯通古今知识。作宾语、定语;指融会贯通古今知识。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 谈艺二 沧溟蔡姬》:“葆真履素,取则先民,熔古铸今,蔚为代宝。”
超今冠古 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亦作“超今越古”、“越古超今”。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人。唐,韩愈《贺册尊号表》:“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贯穿今古 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作谓语、定语;指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博古通今 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贯穿古今 贯穿:贯通,通达。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作谓语、定语;指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宋·洪迈《夷坚丙志·赵和尚》:“至于贯穿古今,精练吏事,于天下文官实为第一。”
自今以往 从今以后。作状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寄语某君,自今以往,更委身于祖国文学……苟能为索士双亚、弥尔顿,其报国民之思者,不已多乎?”
格古通今 穷究古代,通晓当代。谓学富识广。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四折:“贤才抱德隐田园,格古通今众所传。今番诏取为官后,保祚皇图亿万年。”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唐 权审《绝句》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谈古论今 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作谓语、宾语;指夸夸其谈。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攀今揽古 见“攀今揽古”。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或写作等。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你这般攀今揽古,分甚枝叶?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今是昔非 见“今是昨非”。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人悔恨以前的错误。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指古摘今 摘:选取。指摘古今。形容才气纵横,议论锋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徐麟《长生殿序》:“稗畦洪先生以诗鸣长安,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无不心折。”
慕古薄今 慕:羡慕,仰慕;薄:轻薄。指厚古薄今。作主语、定语、宾语;指厚古薄今。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音律》:“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
酌古御今 谓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今来古往 犹古往今来。作定语、状语;指从古到今。唐·崔珏《道林寺》诗:“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超今越古 见“超今冠古”。作谓语、宾语;用于夸奖人。明·无名氏《桃园结义》二折:“凭着我壮志能,胆气粗,博一个黄阁标名,超今越古。”
今愁古恨 古今的恨事。形容感慨极多。作主语、宾语;形容感慨极多。唐·白居易《题灵岩寺》诗:“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
通今达古 同“通今博古”。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述学派之流别,论政治之得失,纵有通今达古之才,而无瑰玮奇丽之笔,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今古奇观 奇观:奇异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作宾语、定语;指奇异的景象。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所恨者新丧未久,况且女求于男,难以启齿。”
忆昔抚今 回忆昔日,看看今天。作谓语、状语、分句;指今昔对比。
古肥今瘠 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作定语;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唐·张远彦《书法要录》卷二:“无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瘠。古今既殊,肥瘦颇反。”
以古喻今 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现今的道理。《北史 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渐曩哲。”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作谓语、分句;用于数落人。《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用历史故事非难当今。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稽古振今 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谭嗣同《报贝元微书》:“稽古振今,士风一奋。”
谈古说今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颂古非今 颂:颂扬;非:非难;反对;今:现代。颂扬古代的;非难和反对现代的。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当今无辈 目前没人能比得上。辈,比。作谓语、定语;用于称赞别人。《三国志 吴志 张温传》:“[孙权]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
今不如昔 昔:往昔;过去。现在不如过去。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表示对世事的感慨。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冷斋不读书》:“洪觉范《冷斋夜话》,谓山谷嫡宜州,殊坦夷,作诗曰:‘老色日上面,欢宗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非昔是今 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作谓语、宾语;指否定过去。《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说古谈今 谈说古今事。形容话题广泛。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只待要说古谈今,寻山问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润物,治国齐家。”
荣古陋今 见“荣古虐今”。作宾语、定语;用于对古今的态度。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不知诗有真本领,未可以荣古陋今之见。”
今生今世 此生此世。谓有生之年。作宾语、状语;指有生之年。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这歪剌骨便是黄花女儿,刚刚扯的一把,也不消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罢!就当面赌个誓与你: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
厚古薄今 在学术上重视、推崇古代的;轻视、鄙薄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宋 米芾《宝晋英光集 蚕赋》:“由斯而言,则予之功,非欲厚古而薄今,时之异也。”
古往今来 从古代到现在。泛指很长一段时间。联合式;作定语、状语;指从古到今。晋 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 扬雄《太玄经 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怀古伤今 怀:想念;伤:忧思。怀念过去的时光,哀叹现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说今道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贻范古今 贻:留下。给世世代代的人留下榜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孙揆《令应传》:“今则公之教可以精通显晦,贻范古今。”
超古冠今 超:超出;冠:位居第一。古今第一,无人能比。作谓语;用于夸奖人。《宋书·羊玄保传》:“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博览古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形容学问渊博。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识。东汉 班固《汉书 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说古道今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话题广泛。同“说古谈今”。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九回:“你们又文绉绉的说古道今,我那里省得?”
铄古切今 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文士》:“孙幼如起都,少而称诗,长而经义,雅丽宏肆,铄古切今,极才人之致。”
亘古亘今 亘:横贯。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联合式;作分句;指从古到今。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
今蝉蜕壳 金蝉脱壳。今,通“金”。谓使用计谋而逃脱。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被小将使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撤身得空,把这和尚拿来,奉献大王,聊表一餐之敬。”
观今宜鉴古 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借鉴古代的东西。《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贵古贱今 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作谓语、定语;指对待古今的态度。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
抚今悼昔 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对往事的追思。作谓语、宾语、分句;指谈古论今。明·陈子龙《张邵阳诔》:“抚今悼昔,怆然悲鸣。”
感今怀昔 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的人、事物或景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容易伤感。晋·潘岳《为诸妇祭庚新妇文》:“仿佛示行,故瞻弗获;伏膺饮泪,感今怀昔。”
通达古今 通:通晓;达:到达。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物。形容知识渊博,见闻广博。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学识等。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赞》:“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通今博古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震古铄今 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事业或功劳。清·谭嗣同《仁学》四六:“美释黑奴而封之……称震古铄今之仁政焉。”
空古绝今 古来不曾有过,今世也不会再有。指自古以来是独一无二。作谓语、定语;用于独一无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这人真是经天纬地之才,空古绝今之学。”
洞鉴古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旧唐书·王及善等传论》:“苟非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何由立其高论哉。”
厚今薄古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作主语、谓语、定语;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吴晗《灯下集·厚今薄古和古为今用》:“厚今薄古和古为今用是一句话、一件事情的两面。”
借古讽今 借:假托;讽:讽刺。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对现实不满。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引古喻今 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晋·葛洪《抱朴子·疾谬》:“引古喻今,言微理举。”
博古知今 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古今一辙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指某事物从古到今没有改变。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没有改变。清·姚华《曲海一勺·述旨第一》:“立言者骛高,读书者好奇,与其詹詹,毋宁炎炎,古今一辙,颠扑不破。”
而今而后 而:语助词。从今以后。作状语、分句;指从今以后。《吕氏春秋 恃君览 长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旧唐书 卢藏用传》:“而今而后,焚蓍龟,毁律历,废六合,斥五行,浩然清虑,则将奚若?”
透古通今 透:通过。贯通古今。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王吉昌《行香子·木金间隔》:“杳冥时,踪迹难寻,无中显有,透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