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异的成语

有关异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异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标新领异 标:提出;异:特别的。指提出新奇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作宾语、谓语、定语;形容故意与众不同。清 顾炎武《答俞右吉书》:“文定因之以痛哭流涕之怀,发标新领异之论,其去游夏之传,益以远矣。”
别财异居 指各蓄家产,另立门户。作谓语、定语;指兄弟、父子等分家。《宋史 太祖纪二》:“癸亥,诏: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
奇珍异玩 奇异罕见的珍宝。作主语、定语、宾语;指难得的宝物。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七回:“边远地方,无不来进贡奇珍异玩,名马美姬,尽将来进献。”
诡雅异俗 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坏的言论。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议,日竞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诡雅异俗者据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惧邪!”
源殊派异 水的源头与支流不相同。比喻各学派的来历和特征互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一套。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源殊派异,无所适从,索隐探微,宜伸确论。”
逐新趋异 逐:追逐。指追求新奇。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趋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
异曲同工 异:不同的;曲:曲调;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内容或形式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作“同工异曲。”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唐 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马鹿异形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后汉书·崔琦传》:“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殊滋异味 殊:特殊;滋:滋味。奇异的滋味。指美味佳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唐·白居易《策林·立制度》:“饮食不守其度,则殊滋异味攻之。”
标新竖异 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清 钱谦益《<外制集>序》:“近代之流而失正者有二:抽黄对白,肥皮厚肉,其失也靡;标新竖异,牛鬼蛇神,其失也纤。”
云泥异路 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悬殊。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亮空闲没可做时,每念临安相聚之适,而一别遽如许,云泥异路又如许。
奇才异能 奇:少见的;异:特别的。指特殊的才智和能力。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才能。唐 吴兢《贞观政要 择宫》:“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
时移世异 那个时间已经过去,世情或处境也都发生了变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牛僧儒《玄怪录·顾揔》:“忆儿貌,念儿心,望儿不见泪沾襟,时移世异难相见,弃谢此生当重寻。”
别籍异居 指另立门户,彼此分居。作谓语、定语;指兄弟、父子等分家。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法律禁止兄弟在父母生存时别籍异居……朝廷宁愿放免丁役,不许无故析户分居。”
自厝同异 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书 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异路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作谓语、定语;指同样达到目的。《文子 精诚》:“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薰莸异器 薰莸:香草和臭草。香草和臭草不能收藏在同一个器皿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凡作史者,美恶必宜别卷,所以类族辨物,使薰莸异器,阅者一览可知。”
奇情异致 致:情趣。奇特的感情,与众不同的情趣。形容奇特怪异的情致和风度。作宾语、状语;用于情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若是薛蝌在家,他便抹粉施脂,描眉画鬓,奇情异致的打扮收拾起来。”
异想天开 异:奇异、奇特;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形容想法非常离奇、荒唐。或指解放思想。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讽刺意味。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刑部书吏得了他的贿赂,便异想天开的设出一个法来。”
异香扑鼻 不同寻常的香味扑鼻而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4回:“土行孙看见妃子脸似桃花,异香扑鼻,不觉动力欲心。”
传闻异辞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作主语、宾语;指传说不一致。《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日异月更 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作谓语、定语;指变化快。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文字之变,日异月更,不可穷诘。”
幽明异路 幽明:阴间和阳间。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道路。作宾语、定语;指阴阳相隔。唐·朱庆余《冥音录》:“幽明异路,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
标新创异 标:揭出,揭明;异:特别的。指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作谓语、宾语、定语;同“标新立异”。清 李渔《闲情偶寄 居室 房舍》:“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
同床异梦 睡在一张床上;做着不同的梦。原指夫妻感情不和。比喻同作一件事;各有各的打算。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人。宋 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 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殊方异类 殊方:异域,他乡;异类:指不同品类的事物。泛指异域他乡各种各样不同品类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班固《西都赋》:“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异口同韵 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老舍《赵子曰》第一:“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
排除异己 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作谓语、宾语;指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章:“孙峻、孙晽兄弟相继专权,更加残暴,排除异己,淫污宫廷。”
异军特起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另一支军队引人注目的兴起。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事物突然兴起。亦作“苍头起异军”、“异军突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新生力量。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六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异名同实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作宾语、定语;指同样的实质。《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奇葩异卉 珍奇难得的花草。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难得的花草。《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同工异曲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同异曲同工。唐 韩愈《进学讲》:“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同源异流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比喻句。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
同源异派 见“同源异流”。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比喻句。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
方土异同 方土:指各地形胜物产人情。指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形物产等共同点和不同点。作宾语、定语;用于风土人情等。《晋书·王浑传》:“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标新立异 标:揭举;立:树立。持不同的态度或看法。提出新奇的见解和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形容故意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弃同即异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见异思迁 异:另外的;别的;迁:改变;变动。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管仲《管子 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标新取异 标:检举;异:特别的。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有创见作谓语、定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秦妃子既能标新取异,剪彩为花,与湖山增胜。”
诛锄异己 指清除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诛:杀害;锄:铲除。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梁书 止足 陶季直传》:“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标新竞异 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作谓语、定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 杂觚 文人害国》;“魏大中答萧元恒云:……衡文者日阅数十百卷,皆束书不观,而荒于嬉者之文。得一二标新竞异之文,安得有亟赏之而亟拔之。”
异口同音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头足异所 见“头足异处”。作谓语、定语;指被杀头。汉·刘向《说苑·杂言》:“欲合人心,恐有头足异所之患。”
非异人任 异人:别人;任:承担。不是别人的责任。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紧缩式;作谓语;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
日异月新 见“日新月异”。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变化大。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巾履》:“近年以来,殊诡制,日异月新。”
争奇斗异 竞相争斗,标新立异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吟坛才子争奇斗异,各献所长。”
离世异俗 超脱世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异军突起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指另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突然兴起。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奇山异水 异:新异。指奇异瑰丽的山水。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奇异瑰丽的山水。朱自清《山野掇拾》:“所记奇山异水,或令我惊心动魄,或让我游目骋怀。”
矜奇立异 矜:夸耀;异:不同。炫耀奇特,标榜新异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林纾《<慎宜轩文集>序》:“所著《慎宜轩文》若干篇,气专而寂,澹宕而有致,不矜奇立异,而言皆衷于名理。”
分居异爨 指兄弟分家过日子。作谓语;指兄弟分家过日子。
异卉奇花 指稀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或稀少的东西。作宾语、定语;指稀少的东西。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一折:“闲游洞府,赏异卉奇花;闷绕清溪,玩青松桧柏。”
时异势殊 谓时代、情势等都已起了变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居正《答朱谨吾辞建亭》:“时异势殊,陵谷迁变。”
时殊风异 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都头异姓 最高贵的称呼。作宾语;指至贵的称谓。《新唐书·刘悟传》:“兄岌(郭岌),事悟为牙将,常乐滏山秀峻曰:‘我死必将葬此,望气者言其地当三世为都头异姓,河北谓都头异姓,至贵称也。’”
异口同辞 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异宝奇珍 珍异难得的宝物。作主语、定语、宾语;指难得的宝物。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东坡四》:“嗟呼,世不乏奇珍异宝,乏识者耳。”
逐新趣异 谓追求新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
伐异党同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党同伐异”。《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逞奇眩异 炫耀奇异。作谓语、宾语;用于卖弄。明·归有光《太极在先天范围之内》:“虽然,圣贤固非逞奇眩异,苟为制作以骇于天下,则其始之为象也,将谓其足以该道也。”
拘奇抉异 指搜求奇异的文句。作谓语、定语;指搜求奇异的文句。唐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
别居异财 指另立门户,各蓄家产。作谓语、定语;指兄弟、父子等分家。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子既娶妇,与父母别居异财,甚者不相闻问。”
本同末异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作宾语、定语;指大致相同。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珍肴异馔 肴:做熟的鱼肉荤菜;馔:饭食。珍贵而奇异的食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当日穆弘叫庄客宰了一头黄牛,杀了十数个猪羊,鸡鹅鱼鸭,珍肴异馔,排下筵席,管待众头领。”
江山之异 江山:山川,山河,疆土;异:不同。比喻疆土易主,山河变色。作宾语;用于丧国。《晋书·王导传》:“周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同门异户 名义一样,实质不同。作宾语、定语;指名义相同而实质不同。汉·扬雄《法言·君子》:“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和气:和睦;乖气:不和顺;异:灾异。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向《条灾异封事》:“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标同伐异 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联合式;作谓语;指打击持不同政见的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常谓使君降阶为甚,乃复为之驱驰邪?”
攻乎异端 乎:等同于介词“于”;异端:有别于正统思想的教义或主张。指钻研儒家以外的主张或指对异端的指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党同伐异 党:原同“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异乎寻常 异:不同;寻常:平常 。不同于平常。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同与众不同。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耽误了点年纪,还没有甚么要紧,还把他的脾气惯得异乎寻常的出奇。”
甄奇录异 谓选拔录用优秀的人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李肃、周条、石幹十一人,甄别形状。”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李肃]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以此服之。”
异地相逢 异地:他乡。在他乡相遇。作谓语、定语;指在外地相遇。唐·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首足异处 头和脚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谓受杀戮而死亡。作谓语、定语;指被杀头。春秋·越·勾践《属诸大夫告》:“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
奇形异状 亦作“奇形怪状”。奇异的形状。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唐·房玄龄《晋书·温峤传》:“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小异大同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较。南朝·宋·刘义庆《文心雕龙·檄移》:“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
求新立异 立:竖立。追求新奇,以显示与众不同。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4回:“众美人亦因炀帝留心裙带,便个个求新立异蛊惑他,博片刻之欢。”
树同拔异 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司马光《稷下赋》:“下论孔墨,上述羲炎,树同拔异,辨是分非。”
他乡异县 指远离家乡的外地。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外地。《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手足异处 谓被杀。作谓语、定语;指被杀。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拔新领异 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提出新异的观点。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化为异物 化:变化。变成另外的物体。指死亡。作谓语、定语;指死亡。西汉·贾谊《鹏鸟赋》:“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好奇尚异 好:喜欢。尚:注重,喜爱。喜欢和注重奇怪特别的事物。
赏同罚异 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
异草奇花 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难得的花草。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白马寺》:“庭列修竹;檐拂高松,奇花异草,骈阗堦砌。”
珍禽异兽 珍:珍贵的;禽:鸟的总称。指贵重奇异的动物。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贵重奇异的动物。《尚书 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异常,不异于国。”
奇风异俗 奇特的习惯和风俗。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风土人情。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十二日》:“街头每见奇风异俗。每有女子头顶一件大罩袍,脸前垂一黑色厚纱幔。”
匪异人任 异人:别人;任:承担。表示责任不能推诿,要自己负责。作谓语;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孙中山《救国之急务》:“吾四万万同胞乎!诸君固民国之主人也,唤起天下,驱除此丑类者,匪异人任。”
奇珍异宝 非常难得的珍奇宝物。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旧唐书 张柬之传》:“其国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异宝,进贡岁时不阙。”
违世异俗 同“违时绝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宣和书谱·宣召纪》:“米芾性好洁,世号‘水淫’,违世异俗,每与物迕,人又名米颠。”
诡状异形 诡:怪异。奇特怪异的形状。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隋书·柳彧传》:“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党同妒异 犹言党同伐异。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张说《府君墓志铭》:“君以律有违经背礼,著《妨难》十九篇,书奏,帝下有司而删定之;官党同妒异,竟寝其议。”
异木奇花 珍奇的花草树木。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异木奇花烈几层,一池常见绿澄澄。”
身首异处 身体和头颅分在不同地方。指被杀头。主谓式;作谓语;指被杀头。《北齐书 王琳传》:“身首异处,有足悲者。”
异文鄙事 奇字僻典和庸俗浅陋之事。作宾语、定语;指怪事。
日异月殊 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作谓语、定语;指变化快。明·袁宗道《论隐者异趣》:“农工商贾,厮养皂隶,所作之事,日化月迁,所说之语,亦日异月殊,以其新也。”
逞异夸能 施展奇异本事,夸耀能力高强。作宾语、定语;用于卖弄。《封神演义》第九二回:“梅山七怪阻周兵,逞异夸能苦战争。”
抅奇抉异 抉:排出,挖出。指搜求奇异的文句。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唐·皮日休《郢卅孟亭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抅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千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纳奇录异 纳:接纳;录:录用。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选拔人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
异姓骨肉 骨肉:血缘关系相同的人。虽然不同姓但像骨肉兄弟一样亲近。作宾语、定语;用于朋友。《魏书》:“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