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皮的成语
有关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皮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死皮赖脸 | 脸憨皮厚;没羞没臊地缠磨不清。形容不顾羞耻的样子。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不顾羞耻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还亏是我呢,要是别的,死皮赖脸的三日两头儿来缠舅舅,要三升米两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有法儿呢。” |
拔了萝卜地皮宽 |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 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1回:“拔了萝卜地皮宽,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
皮开肉破 | 皮肉都裂开了。形容被打伤势严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严刑拷打。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1回:“四个喽啰听了,那敢怠慢,登时上来两个,把大盗紧紧按住;那两个举起大板,打的皮开肉破,喊叫连声。” |
小眼薄皮 | 比喻爱占小便宜。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8回:“你娘与我些什么儿?他还说我小眼薄皮爱人家的东西。” |
妍皮痴骨 | 妍:美丽;痴:痴呆。美好的皮,痴呆的骨头。比喻外表好看,内心不有聪明。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晋书·慕容超载记》:“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 |
皮里抽肉 | 形容身体变瘦。 | 作谓语、定语;指身体消瘦。 |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你觑我皮里抽肉,你休问我可怎生骨岩岩脸儿黄瘦。” |
抽筋剥皮 | 形容剥削压迫非常残酷。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非常残暴。 | 清 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可知那州县老爷们比娼妓还要下贱!遇见驯良百姓,他治死了还要抽筋剥皮,锉骨扬灰。” |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存:存留;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皮破血流 | 形容伤势很重。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受伤。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饿得慌了,到人家地里劈一穗苞米,被人抓住,打得皮破血流,昏倒在地上。” |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多智广。 |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
皮笑肉不笑 |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 作分句、状语;指假笑。 | 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见陈姨太的粉脸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陈姨太在挖苦她。” |
略知皮毛 |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
吹牛皮 | 说大话,闲聊天。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
说谎调皮 | 说谎话,不老实。 | 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 元·无名氏《度柳翠》楔子:“你这和尚,风张风势,说谎调皮,没些儿至诚的。” |
黄皮刮瘦 |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憔悴的样子。 | 余辰《蚕》:“一天过去了,蚕完全绝食啦,一个个饿得黄皮刮瘦,眼看就要死了。” |
抓破面皮 | 见“抓破脸皮”。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老舍《二马》第五段二:“我忍了这么些日子了,他一点看不出来。我知道不抓破面皮的跟他说,他要命也不明白我们的事情,非说不可了!” |
嘴是两张皮 |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 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 | |
黄皮寡廋 |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同“黄皮刮廋”。 | 熊伯涛《宁都兵暴前后》:“一群饿得黄皮寡廋的人,伸着两只皮包骨头的手。” | |
头皮发麻 | 形容极其恐惧的感觉。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十分恐惧。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18章:“当西边‘中央军’被歼以后,一些伪保长确实感到头皮发麻。” |
刮地皮 |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 作谓语、定语;指搜刮人民的财产。 | 《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
瓜皮搭李树 | 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宋 韦君安《梅磵诗话》中:“盖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树云。” |
与狐谋皮 | 见“与虎谋皮”。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幻想。 | 《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
皮破肉烂 | 形容伤势很重。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受伤。 |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满脸浑身血道道,皮破肉烂不忍瞧。” |
皮松骨痒 | 形容表面轻松自如而内心急切盼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心情。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用金花彩币为纳聘之仪,选了吉期,皮松骨痒,整备做转运使的女婿。” |
涎脸涎皮 | 见“涎皮涎脸”。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月娘看不上,说道:‘你真个恁涎脸涎皮的,我叫丫头进来。’” |
鸡皮疙瘩 | 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 | 作宾语、定语;形容害怕。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你这个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烦的一身鸡皮疙瘩了!” |
刳形去皮 | 谓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 ||
黄皮寡瘦 |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憔悴的样子。 | 李晓明《平原枪声》:“一个个黄皮寡瘦,这使他蓦然想起在平汉线上遇到的那一伙散兵……” |
鹤发鸡皮 | 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 北周 庾信《竹杖赋》:“噫,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
硬着头皮 | 勉强去做难度较大的事。 | 作宾语、状语;指无奈。 | 曾朴《孽海花》第27回:“以后更难相处,只好硬着头皮,老着脸子,追踪前往,不管太后的款待如何,照旧的殷勤伺候。” |
磨嘴皮子 | 说废话 | 作谓语;用于口语。 | 浩然《艳阳天》第84章:“别白磨嘴皮子了,咱们反破坏,把糟蹋麦子的鸡全砸扁它!” |
狗皮膏药 | 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比喻骗人的货色。 | 作宾语、定语;指骗人的货色。 | 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到庙会上卖狗皮膏药去!” |
皮开肉绽 | 绽:裂开。皮肉都裂开。形容被殴打得伤势极重。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严刑拷打。 | 元 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开肉绽碎了骨头。” |
皮松肉紧 | 形容漫不经心,宽泛而无关紧要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紧的谈了会子道学,又指东说西的打了会子闷葫芦呢?” |
顽皮赖肉 | 见“顽皮赖骨”。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棚、扒、吊、拷,备受苦楚。这些顽皮赖肉只不肯招。” |
体无完皮 | 同“体无完肤”。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被打等。 | 晋·郭讼《魏晋世语》:“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皮。” |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指人生在世留下东西给后人。比喻留美名于身后。 | 作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抓破脸皮 | 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 作谓语、状语;指公开吵架。 |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虽说娘儿们打起仗来不用机关枪,然而动不动就抓破脸皮也就不得了。” |
卖狗皮膏药 | 比喻说得很动听,实际上在骗人。 | 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 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到庙会上卖狗皮膏药去!” |
嘻皮涎脸 | 形容轻佻嘻笑不知羞耻的样子。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糖葫芦嘻皮涎脸的答道:‘我不到你那里去,我到我相好的家里去!’” |
相鼠有皮 | 相:视。看看老鼠尚且还有皮。旧指人须知廉耻,要讲礼义。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通“义”);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剥皮抽筋 | 剥:去掉壳。形容对人恨之入骨或为人极端凶残。 | 作谓语、定语;指残忍。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2回:“梅山猴头,焉敢弄术!拿住你定要剥皮抽筋!” |
顽皮贼骨 | 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顽皮贼骨,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采下去,着实打呀!” |
卷地皮 | 把地皮都卷走了。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贪官。 | 唐 卢仝《萧宅二三子赠答诗(客谢井)》:“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 |
皮相之谈 | 指只看外表,不求深入理解的肤浅见解。 | 作主语、宾语;指肤浅看法。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钟嵘说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谈。” |
厚皮老脸 | 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钱钟书《围城》:“想不到外国去了一趟,学得这样厚皮老脸,也许混在鲍小姐那一类女朋友里训练出来的。” |
粘皮带骨 |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 | 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我是一刀两断的性子,不学那粘皮带骨。” |
隔皮断货 | 谓隔着封皮,判断货物的好坏。比喻凭外部现象推测内部底细。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歧路灯》第八回:“不是为他中了举,便说深远。只是那光景儿,我就估出来六七分。兄弟隔皮断货,是最有眼色的。” |
反裘伤皮 |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 作谓语、定语;指不知轻重本末。 | 《晋书·张轨传》:“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反裘伤皮,未足喻之。” |
鸡毛蒜皮 | 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毫无价值的东西。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目前大敌当前,同心协力还怕迟误,谁还记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
顽皮赖骨 | ①谓品行不端、无赖狡诈。②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这等顽皮赖骨,不打如何肯招?” |
讪皮讪脸 | 嘻皮笑脸。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若是员外不在跟前,他便合他姑妈讪皮讪脸,百般的央告,甚至屈膝。” |
寝皮食肉 | 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以“寝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②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 | 作谓语、宾语;形容仇恨很大。 |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
嬉皮笑脸 | 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贬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 |
没脸没皮 | 不知羞耻,不要脸面。 | 作谓语、定语;指不要脸面。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你这个没脸没皮的东西,滚出去!” |
橡皮钉子 | 犹软钉子。比喻以婉转隐晦的方式进行斥责或拒绝。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软钉子。 | 茅盾《子夜》十四:“屠维岳第二次听出吴荪甫很挖苦他,也就回敬了一个橡皮钉子。”又《清明前后》第一幕:“[余为民]只有一点美中不足,在碰了人家的橡皮钉子而自解嘲的时候,他那笑形,他那眼神,宛然是个白痴。” |
黑漆皮灯 | 不透光亮的灯。比喻不明事理。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泥塞竹管,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 |
画虎画皮难画骨 |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白磨嘴皮 | 指说了一些无用的话,不能说动对方。 | 作谓语、宾语;指无用的谈话。 | |
墙上泥皮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 作宾语、定语;用于附属物。 |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墙上泥皮。” |
嘴尖皮厚腹中空 | 说话尖酸刻薄,脸皮厚,腹中没有真才实学。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肤皮潦草 | 形容不扎实,不仔细。 | 作谓语、定语;指不认真。 | 张贤亮《青春期》:“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块青灰色的铁板,坚硬、冷峻而索然无趣,就这么肤皮潦草地过到今天。” |
鸡皮鹤发 | 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衰老。 | 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
食肉寝皮 | 吃他们的肉;剥下他们的皮当褥子垫。形容对敌的深仇大恨。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仇恨很大。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
浮皮潦草 | 形容不扎实,不仔细。 | 作谓语、定语;指不认真。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八章:“这么大的事情,影响极坏,可是我们仅仅只浮皮潦草地警告一下就完事了。” |
皮相之士 | 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 作主语、宾语;用于鄙视。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字哉!’” |
皮相之见 | 皮相:从表面上看。没有说到点子上的肤浅看法。 | 偏正式;作宾语;指肤浅看法。 |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种皮相之见,不识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复句式;作补语;形容两者的关系。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皮里膜外 | 膜:人或动物体内薄皮组织。比喻相交太浅。 | 作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如今同了你,虽见了太尊一面,到底是个皮里膜外的账,有什么意思?” |
羊质虎皮 |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扬雄《法言 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皮里阳秋 | 皮里:内在;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名阿春;晋人避讳;改“春秋”为“阳秋”;春秋:即春秋笔法。对人物、事件的褒贬不在表面而在内里。 | 偏正式;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
皮肉之苦 | 泛指身体所遭受的痛苦。 | 作宾语;指身体所遭受的痛苦。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0章:“河南人除过受了点皮肉之苦,屁也没损失——他带着预支的一个月高薪落荒而逃了。” |
粘皮着骨 | 粘:粘贴。比喻人固执呆板。 | 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办事刻板。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粘皮着骨。” |
面似靴皮 |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满脸皱纹。 |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妍皮不裹痴骨 | 妍:美丽;痴:痴呆。美好的皮不包痴呆的骨头。比喻美好的外表定会有聪明的内心。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晋书·慕容超载记》:“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 |
涎皮赖脸 | 厚着脸皮纠缠,惹人厌烦。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 李开先《宝剑记》第14出:“你在这青堂屋舍里坐的,到也自在,你这等涎皮赖脸的,俺管监的吃风!” |
没皮没脸 | 不知羞耻,不要脸面。 | 作谓语、定语;指不知羞耻。 | 老舍《正红旗下》:“这是没皮没脸,没羞没臊!” |
娇皮嫩肉 | 指肌肤细嫩。 | 作谓语、定语;指肌肤细嫩。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可怜这朝奉是花月丛中长大的,近年有了几茎胡子,主人才差他出来押船,娇皮嫩肉,何曾见过这样官刑。” |
与虎谋皮 | 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黏皮带骨 | 比喻拖沓,不洒脱。 | 作宾语、定语;指人办事刻板。 | 宋·黄庭坚《钟离跋尾》:“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下笔不浏离,如禅家黏皮带骨语。” |
嘻皮笑脸 | 脸上带着顽皮的或不正经的嘻笑。形容不严肃或轻浮的样子。 | 用作贬义。多形容人表情不严肃、不庄重。一般作主语、谓语、状语。 | ①《红楼梦》第三十回:“你要仔细!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②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金旺来了,嘻皮笑脸向小芹说:‘这会可算是个空子吧?” |
黑漆皮灯笼 | ①涂以黑漆的灯笼。形容社会腐败黑暗。②形容懵然无知。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 陶宗仪《辍耕录 阑驾上书》:“赃吏贪婪而不问,良民涂炭而罔知。闾阎失望,田里寒心,乃歌曰: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 |
豹死留皮 | 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 紧缩式;作谓语、分句;与人死留名连用。 | 宋 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
皮伤肉绽 | 绽:裂开。皮肉都裂开了。形容被打伤势严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严刑拷打。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7回:“只一石子飞来,正中面门,皮伤肉绽,鲜血迸流,翻身落马。” |
钻皮出羽 | 比喻极意夸饰自己偏爱的人。 | 偏正式;作定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下 赵壹》:“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
人心隔肚皮 | 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 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世道险恶。 | 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 |
老着脸皮 | 厚着脸皮,毫无羞涩之感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那白长吉昔日把遐叔何等奚落,及至中了,却又老着脸皮,备了厚礼也来称贺。” |
皮不存而毛焉附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 | 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
拉大旗作虎皮 |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找保护伞。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 |
粘皮著骨 | 粘:粘贴,胶合。形容言行办事不干脆爽利,执着刻板。 | 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办事刻板。 | 宋·朱熹《朱子全书》第18卷:“其深浅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说。” |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
耍嘴皮子 | 指光说不做。也指卖弄口才(含贬义)。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 傅光明《从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与悲剧意识》:“他绝不是那种耍嘴皮子,卖弄搞笑那种作家。” |
黏皮着骨 | 见“黏皮带骨”。 | 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办事刻板。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
牛皮大王 | 牛皮:指虚套的话。指会吹嘘而不干实事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会吹嘘的人。 | 李晓明《平原枪声》:“都是牛皮大王!” |
皮肤之见 | 见:见解,见识。指肤浅的见解。 | 作主语、宾语;指肤浅的见解。 | 宋·阮逸《<文中子>序》:“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
贼皮贼骨 | 指贼人肉体久受责罚,耐受性强。形容作贼已十分老练。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1卷:“李彪终久是衙门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来,先把李旺打一个下马戚。问道:‘银子那里去了?’李旺是贼皮贼骨,一任打着,只不开口。” |
虎皮羊质 | 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 作宾语、定语;指外强中干。 | 西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黄皮刮廋 |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 余辰《蚕》六:“一天过去了,蚕完全绝食啦,一个个饿得黄皮刮廋,眼看就要死了。” | |
脱皮掉肉 | 指卖命。 | 作谓语、宾语;指卖命。 | 崔巍《爱与恨》:“老头子一辈为小梁庄群众起早搭黑,脱皮掉肉奔波,哪天黑来不熬到鸡儿叫。” |
鹿皮苍璧 | 形容本末不相称。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不协调的事物。 | 《汉书 食货志下》:“上(汉武帝)与汤(张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颜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