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冰的成语

有关冰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冰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若涉渊冰 比喻处境艰险。同“若涉渊水”。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 陈亮《论励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国家之深耻,志在复雠,八年于兹,若涉渊冰,未知攸济。”
挟冰求温 挟:夹持。比喻行动跟目的截然相反,事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何异挟冰求温,抱炭希凉者哉!”
冰销雾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消失。唐 康骈《剧谈录 郭鄩见穷鬼》:“鄩复问云:‘彼之聚敛丰盈,何以遽令散去?’云:‘先得计于安品子,其余冰销雾散。’”
玉洁冰清 像玉那样纯洁;似冰那样清明。形容人品高洁。也作“冰清玉洁”。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唐 杨炯《李怀州墓志铭》:“金多木少,孔文举之天骨;玉洁冰清,华子全之神彩。”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吴伯箫《菜园小记》“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衔胆栖冰 衔:嘴含;胆:苦胆;栖:栖息。嘴里含着苦胆,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晋书 刘元海载记》:“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
饮冰茹蘖 见“饮冰食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节妇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饮冰茹檗数十年。”
饮冰食蘖 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亦作“饮冰茹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夏虫疑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作谓语、宾语;指见识短浅。语出《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冰消气化 形容事物消失化解,不复存在。
冰天雪地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严冬季节到处是冰雪的景象。清 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焕然冰释 焕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多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很快消除。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清史稿·梅文鼎传》:“复取《授时历草》观之,乃焕然冰释,骀名异而实同,非徒似之而已。”
走花溜冰 比喻吹牛,说大话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你莫象才来的那个和尚,走花溜冰的胡缠。”
阴凝坚冰 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比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火上弄冰凌 冰凌见火即融。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作宾语、定语;指事情很容易办到。元·无名氏《气英布》:“则教你,楚江山,觑不得火上弄冰凌,汉乾坤也做不得碗内拿蒸饼。”
报冰公事 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冰清玉粹 比喻德行高洁。作谓语、状语;形容人品高尚。《初学记》卷十七引晋孙绰《原宪赞》:“原宪玄默,冰清玉粹。志逸九霄,身安陋术。”
敲冰求火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雪窑冰天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宋史 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销支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冰壶玉衡 冰壶:即冰心玉壶;玉衡:用玉石装饰的衡器。比喻人品高尚纯洁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唐·杜甫《寄裴施州诗》:“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
冰壸秋月 喻人品德清白廉洁。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宋史·李侗传》:“愿中如冰壸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冰天雪窑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作定语、宾语;形容极为寒冷。《宋史·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炙冰使燥 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办不到。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晋 葛洪《抱朴子 刺骄》:“欲望肃雍济济,后生有式,是犹炙冰使燥,积灰令炽矣。”
敲冰索火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冰炭不同炉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种对立的事物。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
戛玉敲冰 戛:敲击。敲打玉器和冰块。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也形容人气节凛然。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声音或气节。唐 白居易《听田顺儿歌》:“戛玉敲冰声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
煎水作冰 比喻不可能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行为与目的相反。《三国志 魏志 高堂隆传》:“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冰山难靠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冰炭不同器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复句式;作分句;形容两种对立的事物。先秦 韩非《韩非子 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女子容貌艳丽。清 伤时子《苍鹰击 割爱》:“敢道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芝兰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楼贱质,红粉庸姿。”
冰炭不相容 冰:冰块;炭:炭火;容:接纳。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复句式;作分句;形容对立的事物。宋 陆游《寄题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诗:“君不见,牛奇章与李卫公,一生冰炭不相容。”
钻冰求酥 酥:酥油,牛羊奶制成的食品。比喻想要的东西一定得不到。作宾语、定语;指处世方法不对。《菩萨本缘经》卷下:“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瓦解冰销 见“瓦解冰泮”。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崩溃或消失等。唐·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诗:“瓦解冰销真可耻,凝艳妖芳安是恃。”
冻解冰释 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作谓语;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
冰瓯雪椀 瓯:盂;椀:同“碗”,水碗。晶莹透亮的水盂,纯净洁白的水碗。指质地纯净的笔洗。作宾语、定语;指笔洗。《有宗嘉话》:“必以天池浩露,涤笔于冰瓯雪椀中,方与此诗相副。”
涣然冰释 涣然:消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块溶化流散一样。比喻误会、疑虑、隔阂等完全消除。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敲冰玉屑 泛指精美的纸张。作宾语、定语;指纸张。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后三年,当予亡命,萧永言同醉,见予举似,急索纸而恨无敲冰玉屑,以备恶语。”
履霜知冰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东汉·王充《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镂冰炊砾 语本宋黄庭坚《送王郎》诗:“炊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字费工巧。”比喻徒劳无益。作宾语、定语;指徒劳无益。语出宋·黄庭坚《送王郎》诗:“炊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字费工巧。”
冰洁渊清 犹冰清玉洁。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品高尚。汉 孔融《卫尉张俭碑》:“君禀干纲之正性,蹈高世之殊轨,冰洁渊清,介然特立。”
六出冰花 六出:雪的结晶一般为六角形。指雪花。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书·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独六出。”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人品纯洁。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冰清玉洁 清:清澈;洁:洁白。像冰那样清澈;像玉那样洁白。也作“玉洁冰清”。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人品高尚、操行清白。西汉 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镂冰雕琼 琼:美玉。比喻作品风格明洁或构思新颖精巧。作谓语、定语;指文章构思新颖。明 杨慎《升庵诗话 孙器之评诗》:“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用猫招引老鼠,用冰作绳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吕氏春秋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冰消雾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消失。北周 庚信《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都督始州诸军事,蛮夷恃险,狼顾鸱张,高山寻云,深谷无景,九地纵横,三门起伏,危峰马束,水险桥飞。遂得谷静山空,冰消雾散。”
日出冰消 消:溶解。太阳一出来冰就溶解。形容一下子消失了。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新编五代史评话·晋史》:“石敬瑭见张守一说了这四句,心下自晓得这意义了,那病忽然更醒,如风行云卷,日出冰消。”
冰散瓦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作谓语、定语;指消失。《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形容刻苦自勉。《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含冰茹檗 见“饮冰食檗”。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清·李枢《〈精忠传弹词〉序》:“太夫人舍生不遂,乃奉君姑并携六月孤儿,伴榇回浙,赁居于海宁桐木村旧戚马氏之见远山楼。自此含冰茹檗之中,惟曲尽其事长抚雏之责矣。”
践冰履炭 践:踩;履:踏。踩冰踏炭。形容寒热同感,休戚与共。作谓语、宾语;指关系密切。晋·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
戴霜履冰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作谓语、宾语;用于生活。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临危履冰 临:面临;履:踩,踏。面临危境,走在冰上。比喻处境艰危,应时时戒惧谨慎。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冰肌玉骨 像冰一样的肌肤;像玉一样的骨骼。形容女性肌肤洁白细腻。也形容梅、水仙、荷花等鲜艳洁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有时形容梅、水仙、荷花等鲜艳洁净。后蜀 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以冰致蝇 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情必难实现。《吕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
冰销叶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消失。《隋书 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春冰虎尾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作定语、宾语;指危险的边缘。《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卧冰哭竹 卧冰:晋王祥卧冰求鱼事母;哭竹:楚人孟宗天寒求笋。指对父母十分孝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玉润冰清 像玉一样润泽,像冰一样清纯。常喻人或物形神之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曾巩《荔支》诗之二:“玉润冰清不受尘,仙衣裁剪绛纱新。”
冰肌雪肤 像冰一样的肌肤。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清·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序:“鼓罢复出其二子,长者九岁,冰肌雪肤,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
钻冰取火 见“钻冰求火”。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凛若冰霜 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态度严肃,不易接近。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态度严肃,不易接近。宋 曾巩《酬柳国博》诗:“洞无畦畛心常坦,凛若冰霜节最高。”
伐冰之家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作宾语;指豪门贵族。《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事态的严重不是一时所致而是长期。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虎尾春冰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联合式;作宾语;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尚书 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雪窖冰天 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作宾语、定语;指严寒地区。《宋史·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销雪窖;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比喻句。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叶散冰离 离:离散。树叶飘散,冰雪消融。比喻原先聚于一处的人或物分散消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宋书·刘穆之王弘传论》:“而祖宗之遗典,群公之旧章,莫不叶散冰离,扫地尽矣。”
铸木镂冰 谓约束树木(使其按人为的形态生长),刻镂冰块(使其成某种精致的工艺品)。比喻经办毫无成效的事情。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中》:“卖浆贩麦,利辄失时,铸木镂冰,初无成日。”
玉清冰洁 犹玉洁冰清。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高观国《花心动·梅意》词:“碧藓封枝,点寒英、疏疏玉清冰洁。”
镂冰劚雪 喻构思新颖精巧。
冰壶玉尺 冰壶:即冰心玉壶;玉尺:玉制的尺。比喻人品高尚纯洁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抱冰公事 公事:公务。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宋 陶穀《清异录 官志》:“当其役者曰:‘又管抱冰公事也。’”
冰消雪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消失。靳以《被煎熬的心》:“父亲已经在楼梯口那里等她,好象原想申斥她几句,看到她便什么都冰消雪释的样子,只在急急地问她是不是医院出了什么事。”
火上弄冰 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偏正式;作宾语;指事情很容易办到。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5回:“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钻火得冰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法苑珠林》第69卷:“窃闻声调响顺,形直影端,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
冷语冰人 用冷酷的话伤人。作谓语、宾语;指用冷酷的话伤人。宋·曾造《类说·〈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时,以财结权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语冰人耳。’”
冰柱雪车 唐朝名士刘叉结识韩愈后作的两首好诗的名称。泛指好诗。作宾语、定语;指好诗。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天文类》:“称人诗好曰:‘冰柱雪车’之句。”
水洁冰清 洁:洁白。清:清净。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作谓语、状语;多用于人品与操行等。晋·张华《魏刘骠骑涞》:“金刚玉润,水洁冰清,郁郁文彩,焕若朝荣。”
冰消瓦解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联合式;作谓语;用于误会、矛盾迅速消除。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钻冰求火 比喻徒劳无功。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2卷:“影离响绝,云销雾除,钻冰求火,探巢捕鱼,不足言其无也。”
涣尔冰开 犹言涣然冰释。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南朝·梁·何炯《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钻仰渊秘,涣尔冰开。”
镂冰斸雪 比喻构思新颖精巧。作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刘大櫆《皖江酬唱集》序:“予唱汝和,无往不复,镂冰斸雪,纂组缤纷。”
阴凝冰坚 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比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周易 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枘凿冰炭 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兼容。参见“枘凿方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 顾欢论道佛二家》:“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无二法……惟与吾儒,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
冰清水冷 指冷冷清清。作定语、补语;指生活清寒。《何典》第四回:“初时还有些和尚道士,有家中闹弗清楚,到也不甚觉着。及至断了七,出过棺材,诸事停当,弄得家里冰清水冷。”
夏虫语冰 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冰解壤分 冰冻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碍消除。作谓语、定语;指解决问题。章炳麟《正名杂义》:“高邮王氏,以其绝学释姬汉古书,冰解壤分,无所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饮冰内热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冰消云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事物消失。续范亭《三年不言之言》:“我看当时的情况,好象阎长官满肚子的勇气,被郭宗汾的这一席话,说得冰消云散了。”
饮冰吞檗 见“饮冰食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袁宗道《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画水镂冰 在水上作画,在冰上雕刻。比喻劳而无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汉 桓谭《新论》:“画水镂冰,与时消释。”
冰洁玉清 比喻德行高洁。作谓语、状语;形容人品高尚、操行清白。《初学记》卷宗十七引《吴先贤传 故扬州别驾从事戴矫传赞》:“猗猗茂才,执节云停,志励秋霜,冰洁玉清。”
深渊薄冰 面对着深渊,脚踩着薄冰。比喻处境危险,心存戒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纯洁聪明。唐 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坐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冰魂素魄 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作定语、宾语;形容人品纯洁。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折:“俺本是广寒宫冰魂素魄,怎比那阎浮世浊骨凡胎。”
画脂镂冰 镂:雕刻。在没脂上绘画,在冰上雕刻。比喻劳而无功。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徒劳无功。汉 桓宽《盐铁论 殊路》:“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一片冰心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