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将的成语
有关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将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残兵败将 | 残:残余的;不完整的;败:输。剩下的士兵;打败的将官。形容损失惨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战斗力的军队。也作“残兵败卒”、“败将残兵”。 | 联合式;作宾语;用于指被击溃的军队或势力。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如今追击残兵败将,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将信将疑 | 将:又;且。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形容对事物的看法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无法轻易相信的事情。 | 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
哼哈二将 | 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 | 作宾语、定语;指得力助手。 | 曾朴《孽海花》第32回:“曹梦兰三字,比四金刚还要响亮,和琴楼梦的女主人花翠琴齐名,当时号称‘哼哈二将’。” |
日就月将 | 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诗经 周颂 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
将门无犬子 | 将门:将、相的家庭。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不会有庸才俗辈。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 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六韬 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
望眼将穿 | 见“望眼欲穿”。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盼望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妻父母望眼将穿,既蒙壮士厚恩完聚,得早还家为幸。” |
身将就木 | 将:快要;就:趋,进;木;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 作谓语、定语;指快要死亡。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管甚么民脂民膏,竟忘了礼义廉耻,直至身将就木,还遗命叫儿子薄殡殓,勿治丧,勿礼忏。” |
强将手下无弱兵 | 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宋 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
尽盘将军 | 尽:完;盘:盘子。指十分贪吃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他两个把盏儿吞,直吃的醉醺醺,吃的来东倒西歪,尽盘将军。” |
斩将搴旗 | 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存:存留;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将心比心 | 将:把。用自己的心地比照别人的心地。比喻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 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与人相处。 | 宋 朱熹《朱子语类》:“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
搴旗斩将 | 拔取敌旗,斩杀敌将。 | 作谓语、宾语;指英勇善战。 | 《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
折冲将军 | 折冲:挫退敌方的战车。三国时魏国大将乐进的封号。指英勇无比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折冲将军乐进。” |
将本求财 | 见“将本求利”。 | 作宾语、定语;用于经商等。 |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将本求财,在家出外,诸般儿快。” |
将计就计 | 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向对方施计。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利用对方计策向对方施。 | 元 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
物极将返 | 见“物极则反”。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 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一》:“子亦知物极将返乎?天生物,命官理之,有所溃,有所郁。” |
损兵折将 | 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指打了败仗。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1回:“损兵折将,必然瞒着天子。” |
斩将刈旗 | 同“斩将搴旗”。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孔子家语 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
挈妇将雏 | 挈:带领;雏:幼儿。带着妻子儿女。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家庭。 |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
将功抵罪 | 用功劳来抵罪。 | ||
残军败将 | 战败后残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 作宾语、定语;用于指被击溃的军队等。 | 明 无名氏《开昭救忠》第二折:“看了我这些残军败将,你都杀了,倒也是个干净。” |
常胜将军 | 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 作主语、宾语;指每战必胜的军官。 | 《后汉书·藏宫传》:“常胜之家,难于虑敌。” |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 指文臣武将很多,势力强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1回:“与其坐承大统,兵精粮足,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
搴旗虏将 | 搴:拔取;虏:俘获。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 作谓语;指英勇善战。 | 宋·崔伯易《感山赋》:“乘间薄人,肝脑涂地,以搴旗虏将而为乐。” |
兵强将猛 |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 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4回:“对众商议,一面差人往威胜晋王处,说宋江等兵强将猛,难以抵敌,乞添差良将镇守,庶保无虞。” |
将伯之助 | 将:请求;伯:长者。请求长者帮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 作宾语;指求人帮助。 | 《诗经·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
独臂将军 | 指孤立无援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 |
天兵神将 |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北军追赶上来,正在万分危急,猛见宋寨中一道金光射来,把风砂冲散,那些天兵神将,都乱纷纷堕落阵前。” |
将功折过 | 同“将功折罪”。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拿功劳补偿罪过。 | 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三折:“既然他复杀了一阵,夺的人口牛羊马匹回来了,这等呵将功折过,饶了他项上一刀。” |
兵勇将猛 | 士兵勇敢,将帅勇猛。形容战斗力很强。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战争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诉说宋江等兵勇将猛,折了五将,全军覆没,特来恳告元帅,借兵报仇。” |
大厦将颠 | 喻情势危急,频临崩溃。 | 作宾语、定语;指即将崩溃。 | 隋·王通《中说·事君》:“[文中子]退而谓董常曰:‘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
调兵遣将 | 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调动安排人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
熊虎之将 | 熊虎:猛兽。比喻勇猛善战的将领。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
逝将去汝 | 诀别之辞。 | ||
老之将至 | 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 作宾语、定语;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 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 |
精兵强将 |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晋书·郗鉴传》:“使君若顾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将。” |
将飞翼伏 | 翼:翅膀。伏:收拢。鸟在将要飞起的时候,先收拢翅膀。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总是要先潜伏收敛。 | ||
不知老之将至 |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 《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
兵强将勇 |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 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将勇兵强,打破了宛州、山南两座城池。 |
天兵天将 | 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神奇力量。 | 清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开场》:“那鲧却生的儿子,神通广大,伏虎降龙,手下天兵天将,那等利害。” |
过五关斩六将 |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
将勇兵雄 | 将:将领;兵:士卒;雄:强有力。将领和士兵都英勇威武。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整体实力等。 |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凭着俺人强马壮,将勇兵雄,觑刘玄德兵微将寡,一鼓而下,这一去必然平新野樊城。” |
辅车相将 | 见“辅车相依”。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两者关系密切。 | 清·叶方蔼《关陇平》诗:“面蜀肘凉,辅车相将。” |
登坛拜将 | 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 | 连动式;作谓语;指任命将帅。 | 唐 杨炯《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贞观八年诏特进代国公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登坛拜将,授钺行师。” |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 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 作宾语、分句;指两地的民风。 | 《晋书·姚兴载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儁佚异,汝异多奇士。” |
将虾钓鳖 | 喻占人便宜。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王君玉《杂纂续》:“寄槽养马,将虾钓鳖。” |
爪牙之将 |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 作主语、宾语;指得力助手。 | 清·魏源《圣武记》第11卷:“爪牙之将,用不拘资。” |
强将之下无弱兵 | 弱:软弱。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部属。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名师出高徒。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
将顺其美 | 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 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两者比较。 | 清·无名氏《说唐》第63回:“正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两人大战三十余合。” |
豪厘之差,将致千里 | 豪:通“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差:差异;致:招引。指极其微小的差错,最终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作宾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 | 《晋书·陶侃传》:“然某等区区,实恐理失于内,事败于外,豪厘之差,将致千里,使荆蛮乖离,西嵎不守,唇亡齿寒,侵逼无限也。” |
挟人捉将 | 挟:挟制。在战斗中能够制服敌人,活捉其将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战等。 | 元·李文蔚《蒋神灵应》楔子:“挟人捉将干般勇。武艺精熟敢战争。” |
破军杀将 | ①军被破,将被杀。谓全军覆没。②攻破敌军,杀死敌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 |
器满将覆 | 见“器满则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仇鸾谈兵之舛》:“不敢具宾主,若兵备则竟隅侍,鸾晏然受之。人谓其器满将覆矣。” |
将功补过 | 将:拿;补:补偿。用功劳补偿过错。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一般过失的人。 | 《晋书 王敦传》:“当令任不过分,役其所长,以功补过,要之将来。” |
将勇兵强 | 将:将领;兵:士卒。将领和士兵都英勇顽强。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整体实力等。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你道我将勇兵强有谁及,争奈待罪犯歇马在这云州地。” |
净盘将军 | 盘:盘子。指十分贪吃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 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两者比较。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
使羊将狼 |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
将勤补拙 | 以勤奋弥补笨拙。 | 连动式;作谓语;指以勤奋弥补笨拙。 | 唐 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
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 指文臣武将很多,势力强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况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
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 相:宰相、丞相、相国。指宰相和大将之家的子孙能够继承父业,有将相的才能。 | 作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
精兵猛将 | 精:精锐;猛:勇猛。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战斗力很强。 | 《晋书·郗鉴传》:“使君若顾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将。” |
斩将夺旗 |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群音类选 官腔类 八义记 拷问如姬》:“只消受得瘗粉埋香,索强似斩将夺旗。” |
过关斩将 | 比喻不断战胜对手与克服困难。 | 作谓语、定语;指克服困难。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汉末三国时,关云长独行千里,过五关斩六将,护着两位皇嫂,直到古城与刘皇叔相会。” |
大命将泛 | 大命:国家的命运;泛:通“覂”,倾覆。形容国家即将覆灭。 | 作宾语、定语;指将要亡国等。 | 汉·贾谊《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慷慨输将 | 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多用在对社会对群众。 | 作谓语;多用在对社会对群众。 | 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 |
大树将军 | 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 作主语、宾语;指将领。 | 《后汉书·冯异传》:“诸将军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 复句式;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 《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
天神天将 | 神话中天神的兵将。指神奇的力量或所向无敌的军队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神奇力量。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他们老远的瞧着,一定当是天神天将来了,不要说是打强盗,就是去打外国人,外国人从来没有见过,见了也是害怕的。” |
将胸比肚 | 犹将心比心。 | 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与人相处。 | 清·李渔《比目鱼·偕亡》:“劝你自发良心将胸比肚。” |
备位将相 | 备位:充数,徒有其位。指白占据将相要位。 | 作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 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 |
兵不由将 |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上下级关系。 | 明·徐渭《续英烈传》第22回:“燕兵知是天助,乘风大呼纵击。南兵乱慌慌,只觉风声皆兵,哪里还敢恋战。遂兵不由将,将不顾兵,各各奔溃。” |
心病还将心药医 | 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真心病还将心药医也。” |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 作宾语、分句;指人凭自己喜好待人。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
请将不如激将 | 指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
将功赎罪 | 将:用;拿;赎:抵尝;弥补。拿功劳来抵偿罪过。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拿功劳补偿过失。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1回:“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 复句式;作主语、定语;比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8回:“西门庆道:‘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 |
捉将挟人 | 挟:挟制。在战斗中能够制服敌人,活捉其将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战等。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四折:“枉了他父子每舍死忘生,苦征恶战,扯鼓夺旗,捉将挟人。”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 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感慨。 | 清·壮者《扫迷帚》第24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 |
败军之将 |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失败之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 祯祥:吉兆。国家兴盛必定有某种征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登台拜将 | 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同“登坛拜将”。 | 作谓语、定语;指任命官员。 | 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这沥泉原是神物,令郎定有登台拜将之荣。” |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 复句式;作主语、定语;比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 | 元 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
临敌易将 | 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等。 | 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剥极将复 |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 作宾语、定语;指事物相互转化。 | 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隋炀帝艳情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诸作,铿然独异,剥极将复之候也。” |
将取固予 | 见“将夺固与”。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大宋宣和遗事》后集:“李纲辈勤王之师四集,且为将取固予之谋,才得许割三镇诏书,且班师退去。” |
兵老将骄 | 老:衰。士兵疲惫,将领骄傲。 | 作宾语、定语;指战争已经很久。 | 元·郑廷玉《楚昭王》第四折:“我想子胥深入敌境,兵老将骄,可不战而破。” |
搴旗取将 | 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吴子 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
鸿鹄将至 | 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学习不专心。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玉山将崩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
将本图利 | 将:拿;本:本钱;图:谋取;利:利润。利用本钱谋求利润。 | 作宾语、定语;用于经商等。 |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可不道吃酒的望醉,放债的图例,也则是将本图利。” |
将无做有 | 见“将无作有”。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熊龙峰《张生彩鸾灯传》:“常时节将无做有,几回价送暖偷寒。” |
将门出将 | 将门:世代为将帅的人家。指将帅家门出将帅。 | 作宾语、定语;指将帅家门出将帅。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6回:“有子如此,可谓将门出将矣。” |
杀妻求将 | 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