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己的成语

有关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己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责躬罪己 躬:自身。责备自身并归罪于自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周书·武帝纪》:“集百僚于大德殿,帝责躬罪己,问以论政得失。”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为人处世。清·罗泽南《与蒋瀛海书》:“取古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道,鞭策自己身心,以调和其血气。”
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为人处世。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安份守己 安守本分,规矩老实。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中性,指为人规矩老实不越轨。李劼人《天魔舞》第17章:“所以我们对于空子,应该广劝他们安份守己的好。”
以天下为己任 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南史 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舍己为公 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方志敏《清贫》:“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损己利人 损害自己,使别人得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李贽《与庄纯夫书》:“孝友忠信,损己利人,胜似今世称学道者。”
人一己百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己人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损人利己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利:使得到好处。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同“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艺林学山八》:“杨(杨慎)以朱(朱熹)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主谓式;作主语;用于劝戒之语。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兴不由己 兴:兴致。正在兴头上难以控制。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康濯《春种秋收》:“她姨姨倒不是个媒婆子;不过是兴不由己,有口无心地张嘴搭话。”
舍己芸人 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人己一视 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舍己救人 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老舍《老张的哲学》:“舍己救人也要凑好了机会,不然,你把肉割下来给别人吃,人们还许说你的肉中含有传染病的细菌。”
恕己及人 恕:宽恕。宽恕自己,推及别人。作谓语、定语;指宽恕别人。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苦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求人不如求己 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舍己从人 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尚书 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都是自私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枉己正人 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已以正天下者乎?”
排除异己 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作谓语、宾语;指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章:“孙峻、孙晽兄弟相继专权,更加残暴,排除异己,淫污宫廷。”
心不由己 不出于自己的本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由自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那彩霞之母,满心纵不愿意,见凤姐自和她说,何等体面,便心不由己的满口应了出去。”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三回:“二人也把别后之事,谈了一番。三人俱备大悦。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恃才扬己 恃:依靠,凭借。自恃才能,骄矜自负作谓语、定语;指自傲。郭沫若《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那样的人根本值不得纪念的,恃才扬己,诽谤当道,而终于独善其身,消极自杀。”
责己重,待人轻 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厚。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韩愈《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察己知人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尊己卑人 抬高自己,蔑视他人。形容自尊自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柯劭忞《清史稿》卷四三九:“中国地处亚东,又为数千年文化之古国,不免挟尊己卑人之见,未尝取世界列国之变迁而比较之。”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己所不欲,勿加诸人 欲:想要,希望;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作定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恕者,以身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加诸人。”
昧己瞒心 指违背自己的良心干坏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他他他,忒很毒,敢敢敢,昧己满心,将我图。”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逞己失众 逞:放任。指由着性子胡来会失去众人的支持。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盖骄则恃己轻人,骄则逞己失众,失众无以御人,那得不败。”
贵人贱己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表示谦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自谦。《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有己无人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9回:“虽是小事,显见有己无人,贪心不死。”
修己安人 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损人肥己 犹损人利己。作谓语、定语;指损人利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掂斤播两,何等肚肠。”
责人以详,待己以廉 责:要求;详:完备,引申为苛求;廉:少。对他人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宽松。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韩愈《原毁》:“今日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瞒心昧己 昧:欺瞒。违背良心干坏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违背自己良心做坏事。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我堪那无端的豪户,瞒心昧己使心毒,他可便心狡狠,倒换过文书。”
安分守己 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动的范围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节。指谨慎老实;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规矩;不越轨外求;亦指安于现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中性,指为人规矩老实不越轨。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八卷:“自以为一己之能,万一人主见喜,则超臘奋迅何事不可为,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衒才扬己 衒:炫耀;扬:赞扬,传播。显露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显露自己的才能。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高谈王霸,衒才扬己,历抵公卿,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盖养亲之故也。”
诛锄异己 指清除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诛:杀害;锄:铲除。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梁书 止足 陶季直传》:“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洁己爱人 洁己:保持自身纯洁。保持自身纯洁,爱护他人。作谓语、宾语;指为人处世。《明史·刘魁传》:“所至洁己爱人,扶植风教。”
独出己见 见:见解、主张。与别人不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作谓语;指独到的见解。清·无名氏《续小五义》第一回:“且说黑妖狐智化与小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议,独出己见,要去王府盗取盟单。”
卑己自牧 卑:谦;牧:养。以谦逊的态度修身养性。作宾语、定语;指自身修养。郭沫若《再谈郁达夫》:“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盖不由己 盖:承上文申说理由和原因;由:听命,顺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作谓语;同“身不由己”。元·无名氏《谢金吾》:“上命差遣,盖不由己。”
孤行己见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作谓语、主语、宾语;指人固执。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矜己任智 矜:夸耀;智:聪明。夸耀自己,显示才智。作谓语、宾语;指人爱显示自己。晋·陆机《丞相箴》:“矜己任智,是蔽是欺。”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恃才矜己 恃:依靠,凭借;矜:自以为贤能。自恃才能,骄矜自负作谓语、定语;指自傲。《隋书·炀帝纪下》:“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掩其过。”
强者反己 强者:有权势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权有势的人自我反省作宾语、定语;指自我反省。《雪涛谐史》:“乡绅此语,足令强者反己,殊为可传。”
一己之私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作宾语;指个人的看法。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攘为己有 窃夺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作谓语;指占有别人的东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
瘠人肥己 瘠:瘦,引申为悭吝;肥:胖,引申为贪婪。对待别人很吝啬,而自己却很贪婪。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损人利己。明·屠隆《昙花记·冥司断案》:“众生多犯悭贪谋夺强占,瘠人肥己,毫厘不舍,共若干起。”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作宾语、分句;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清身洁己 谓保持自身节操,身体力行。作谓语、宾语;用于为人。《南史·可尚之传》:“太保王弘每称其清身洁己。”
推己及物 同“推己及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叨在知己 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作宾语;用于自谦。清 霁园主人《夜潭随录 崔秀才》:“谓叨在知己,亟当如命。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自身有成就,也要其它人有成就。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知己知彼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彼:他人;对方)。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占为己有 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作谓语、宾语;指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反求诸己 诸;之于的合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动宾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慎行 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害人先害己 先想设计去害别人,结果自己身受其害。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137回:“常言道,害人先害己,这话诚然不错,小子也是该死的。”
啬己奉公 啬:节俭。自己节俭,尽力办好公共的事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王禹偁《霍光论》:“然则光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与夫日僤之割爱,邴吉之让位,德不侔矣。”
各抒己见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动宾式;作谓语;指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士死知己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宋 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至于人。”
立身行己 存身自立,行为有度。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北史·柳虬传》:“机立身行己,本以宽雅流誉,至于登朝正色,可谓不违直道。”
复礼克己 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晋书·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攫为己有 攫:夺取。有强行手段夺取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作谓语、宾语;指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有。《列子 说符》:“因攫其金而去。”
威福由己 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作谓语、定语;指大权在握,独断专行。《新唐书·刘炜之传》:“太后威福由己,而帝营救,速吾祸也。”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作宾语;指爱民如子。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奉公正己 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作谓语、宾语;指人严格要求自己。《魏书 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矜己自饰 矜:夸耀;自饰:自己颂扬。夸耀称赞自己。作谓语;指夸耀自己。《后汉书 郑兴传》:“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
威福自己 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作谓语、定语;指大权在握,独断专行。《周书·尉迟迥传》:“杨坚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己饥己溺 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联合式;作宾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损人害己 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巴金《和读者谈<家>》:“可是封建旧家庭的环境戕害了他的生机,他只能做损人害己的事情。”
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焉知晓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事不关己 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封己守残 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人守旧。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言理学者……薄文苑为辞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
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小己得失 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作宾语、定语;指个人的得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小雅》讥小己之丢失,其流及上。”
虚己受人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以己律人 用自己的主张去约束别人。作谓语、定语;指约束别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可惜大家总不肯这样办,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慨叹。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恕己及物 恕:宽恕;物:指人。宽恕自己,推及别人。作谓语、定语;指宽恕别人。唐·白居易《策林一·王泽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无他,以心度心,以身观身,推其所为以及天下者也。”
夫己氏 指那个人。作主语、宾语;指那个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十四年》:“终不曰公,曰夫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