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活的成语

有关活的成语

有关活的成语共收录7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草间求活 草间: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苟且偷安地活下去。《晋书 周顗传》:“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心软意活 软;温和。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主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半死不活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或事物没有生气。清 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四清六活 形容机灵干练。作谓语、定语;指人机灵。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这几个都是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的也不晓事。”
源头活水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宾语、定语;指读书越多,道理越明。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死说活说 一定要作状语;用于口语。从维熙《故乡散记》:“她死说活说把几条鱼放在锅台上。”
活形活现 同“活龙活现”。
七死八活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联合式;作状语;形容痛苦不堪或濒临死境。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生拉活扯 生:生硬。比喻牵强附会。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牵强附会。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张金龙带着人,把小梅生拉活扯的弄回去了。”
生动活泼 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活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充满活力。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应当提倡讲话,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活到老,学到老 指人一生虚心好学。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爱学习。老舍《老舍短篇小说选·后记》:“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能看出昨天的缺欠或错误,正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要求进步。”
栩栩欲活 犹栩栩如生。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刘复《欧洲花园》:“然求其趣味浓郁,摹绘往年事实,栩栩欲活者,殆多不如吾乳母所述之故事。”
不知死活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冒昧从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生龙活现 形容描绘生动逼真作定语、状语;指逼真。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七》:“呈辞上说得生龙活现,不由你不核准。”
慢工出细活 指不急于求成,精心制作,才能出完美的产品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只要不限辰光,‘慢工出细活’一定的道理。”
死样活气 形容没有生气。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累死累活 形容十分劳累。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端英如丧考妣一般,累死累活的大哭。”
自作孽,不可活 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生擒活捉 生:活;擒:捉。活捉对手。作谓语、宾语;用于战斗或对抗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故此是天然蜕下,气候俱到,肋节俱完的,与生擒活捉、寿数未满的不同,所以有如此之大。”
真龙活现 形容逼真。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蒋光慈《短裤党》二:“他每一次所做的传单,都是说的真龙活现也似的。”
死马当活马医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生龙活虎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活眼现报 现世的报应。作宾语;指现世的报应。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丁丁儿那张尖嘴平生带过太带多了,所以死的时候连话都不能够说一句。这是活眼现报。”
活龙鲜健 形容健壮有活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生命力。清·张南庄《何典》第三回:“一服用软口汤送下,明日再将乱活汤送下一服,包你活龙鲜健便了。”
活蹦乱跳 欢蹦乱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欢蹦乱跳。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
十死九活 形容难以幸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牛马生活 比喻饱受压迫剥削的非人生活。作宾语、定语;指非人生活。邹韬奋《经历·高三分院》:“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救济在日本纱厂里过牛马生活,罢工后饥寒交迫的中国同胞。”
养家活口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那些书吏衙役,都是花了钱买着粮道的衙门,那个不想发财?俱要养家活口。”
生吞活夺 生:原封不动。形容粗暴地抢夺。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郭沫若《洪波曲》第16章:“原先本打算田三厅直接办理的,梁寒操生吞活夺的抢夫,乃超和鹿地便只以顾问的名义留下。”
心活面软 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主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他这心活面软,未必不周济他些。”
死不死,活不活 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才好。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僵持状态。元·刘庭信《折枉令·忆别》曲:“正是好不好恶不恶的姻缘,正撞着死不死活不活的时节。”
死模活样 半死不活的样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帝王都会》:“宋臣大怒曰:‘口说尚可,乃画此死模活样乎?’”
强死赖活 同“强死强活”。作状语;指非常勉强。谷峪《三十张工票》:“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活蹦活跳 活蹦乱跳。作谓语、定语;指活跃。周而复《白求恩大夫》:“我的小孩子,一个能讲能说,活蹦活跳的娃娃,死啦!”
寻死觅活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快快活活 指人感觉高兴快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生活等。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十回:“怎如得吾兄大才,考了个案首,如今快快活活,只候抢元夺魁,吃鹿鸣宴了,怎得知小弟的苦。”
强死强活 比喻非常勉强。联合式;作宾语、状语;指非常勉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西门庆还把他强死强活拉到李瓶儿房内,下了一盘棋,吃了一回酒。”
死中求活 死中求生。作谓语、宾语;同“死里求生”。宋·王质《上皇帝书》:“今日刃侵于胸,火逼于肤,死中求活,法当寻出奇之计。”
装死卖活 耍死狗,耍赖。作谓语、宾语;指耍赖,用于口语。高玉宝《高玉宝》第七章:“起来,别躺在炕上装死卖活的了!”
要死要活 形容闹得很凶。作定语、状语;指吵架寻短见。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
生吞活剥 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唐 刘肃《大唐新语 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你死我活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指双方不能共存。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死去活来 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拼死拼活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作状语、谓语;指全力以赴。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劲头儿上,狠抽他两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
活神活现 形容生动逼真,像真的一样。作状语;指生动逼真。杜鹏程《年轻的朋友 第一天》:“他把衣袖一挽,活神活现地比划着说,好像他真的在破坏铁路一样。”
不顾死活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要命。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谢家活计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俱以诗文着称,见《宋书·谢惠连传》。后遂以“谢家活计”喻指赋诗。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俱以诗文着称,见《宋书·谢惠连传》。
要死不活 半死不活。作谓语、定语;指半死不活。
死声活气 阴阳怪气的声音。作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活眼活现 同“活龙活现”。作定语、状语、补语;指人说话等方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稀不要紧的平常事,到了你们文墨人儿嘴里一说,就活眼活现的,那么怪有个听头儿的。”
活剥生吞 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作谓语、状语、定语;指生拉硬扯。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耳软心活 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作谓语、定语;指没主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活天冤枉 形容冤枉之极。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冤屈。郭沫若《屈原》第四幕:“你们都说三闾大夫发了疯,其实真是活天冤枉。”
死要面子活受罪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活泼天机 活泼:生动自然,不呆板;天机:指人的灵性。使灵性自然舒展,生动活泼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否则闲中望望行云,听听流水,都可活泼天机。”
活龙活现 龙:古代传说的一种灵怪动物。指像活的龙出现一样。形容神情生动逼真;好像就在眼前。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指人说话等方面。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再说王氏闻丈夫凶信,初时也疑惑,被吕宝说得活龙活现,也信了。”
鲜蹦活跳 谓鱼、禽等乱蹦乱跳而有生气。作定语、状语;用于动物等。吴趋《姑苏野史·秋风江南话鲈鱼》:“秋水茫茫,在水一方,一尾尾鲜蹦活跳的鲈鱼,引来了多少美食之客。”
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没有生气。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半死辣活 指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作谓语、宾语;指不死不活。参见“半死半生”。
活不活,死不死 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生机。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活不活,死不死,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活灵活现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指人说话等方面。郁达夫《皋亭山》:“凡此种种,以及香灰疗病,娘娘托梦等最近的奇迹,他们都说得活灵活现。”
说死说活 任凭如何说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花城》1981年第5期:“‘看吧——’孔丽丽把照片塞过来,冲着老崔头的背影作了个怪相,‘老崔头说死说活也不照。’”
活现眼 真正出丑丢脸。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骂人。
舒筋活络 舒展筋骨,活血脉,使经络畅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医学。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11回:“这风葫芦可舒筋活络,启沃童心,偶尔玩习之,有百利而无一弊。”
死告活央 苦苦恳求。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当下二人死告活央,说的西门庆肯了。”
神气活现 形容自以为了不起而表现出来的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茅盾选集 委屈》:“要不是他们神气活现说‘查得到’,那她干脆就去缝制新的了。”
斗水活鳞 语本《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鳞”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作宾语、定语;用于求助。语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半死半活 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惨或死气沉沉,没有生气。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或事物没有生气。清·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刊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监了。”
生拽活拖 拽:拖,硬拉。形容用力拉扯。作谓语、状语;指强行拉扯。克非《春潮急》:“连团年饭也没吃,害得杜大嫂她妈妈跟在他后面追了好远,生拽活拖,差点儿把他短袄扯破。”
生擒活拿 生:活;擒:捉。活捉对手。作谓语、宾语;用于战斗或对抗等。元·郑德辉《老君索》第一折:“我追赶着一人,往往这老君堂来,今在此务要生擒活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