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登的成语

有关登的成语

有关登的成语共收录74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平步登天 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地位或境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祝辞。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滞色已开,只在三日内自有奇遇,平步登天。”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岁比不登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同“比年不登”。作谓语、定语;指农业欠收。《汉书 严助传》:“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作谓语、定语;指生活幸福。《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平地登云 见“平地青云”。作谓语、定语;指中举。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9回:“若你克我者为官鬼,必主平地登云之喜,添官进禄之荣。”
粉墨登场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表讥讽。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清勤堂随笔》:“粉墨登场,所费不赀。致滋喧杂之烦,殊乏恬适之趣。”
比年不登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亦作“比岁不登”。作谓语、定语;指农业欠收。《晋书 傅玄传》:“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
龙断可登 谓可经营得利。龙,通“垄”。
登高一呼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作谓语、宾语;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在外面登高而呼,只怕还容易些。”
登山小鲁 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连动式;作谓语;指登高望远。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山越岭 形容长途跋涉,旅途艰辛。作谓语、宾语;形容长途跋涉。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百回:“幸亏他登山越岭,跋涉崎岖,去时骑坐,来时驮经,亦甚赖其力也。”
登山涉水 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作谓语、宾语;用于翻山过海走长路。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宋江兄弟]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不登大雅之堂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粗俗低级的东西,也作谦辞。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步月登云 步上月亮,攀登云霄。形容志向远大。明·谢谠《四喜记·赴试秋闱》:“我劝你休带怜香借玉心,顿忘步月登云志。”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志向。明·谢谠《四喜记·赴试秋闱》:“我劝你休带怜香借玉心,顿忘步月登云志。”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自;从;迩:近;卑:低下。走远路必须要从近处开始,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五谷丰登 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形容农业丰收年景。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六韬 龙韬 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登锋陷阵 冲锋陷阵。形容作战英勇。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作战勇敢。晋 葛洪《抱朴子 杂应》:“帝以试左右,数十人常为先,登锋陷阵,皆终身不伤也。”
登峰造极 登:上;峰:山顶;造;达到;极:最高点。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到达极高的境地。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一登龙门 龙门: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就变成龙。指一时间飞黄腾达。作宾语、定语;指人飞黄腾达。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花不棱登 形容颜色杂而乱。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一谷不登 见“一谷不升”。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管子·揆度》:“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
登坛拜将 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连动式;作谓语;指任命将帅。唐 杨炯《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贞观八年诏特进代国公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登坛拜将,授钺行师。”
从善如登 指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比喻学好很难。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学好很难。《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韦昭注:“如登,喻难;如崩,喻易。”
五子登科 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用作结婚的祝福词。《宋史 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登木求鱼 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方法不对头。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难如登天 形容难办的事。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卑:低;迩:近。登高山须从低处开始,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学如登山 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三国 魏 徐干《中论 上 治学》:“夫听黄钟声,然后知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
傀儡登场 傀儡:木偶戏中的木头人。比喻受人操纵的人上台执政。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受人控制。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亲日派大资产阶级早日彻底投降日本,准备傀儡登场。”
满满登登 极丰富的,富裕的,装得很多的。作定语、状语;形容很丰富。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学校、礼堂、招待所都住得满满登登的。”
革凡登圣 见“革凡成圣”。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行为等。隋炀帝《答释智顗遗旨书》:“世世生生,师资不阙,革凡登圣,给侍无亏。”
高不可登 登:升,上。高得不能到达。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很难达到。汉·陈淋《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
登台拜将 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同“登坛拜将”。作谓语、定语;指任命官员。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这沥泉原是神物,令郎定有登台拜将之荣。”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比喻没事不上门。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登高去梯 攀登到高处后把梯子拿掉。表示已无退路。作宾语、定语;用于境遇。《孙子 九地》:“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登堂入室 堂:古代宫室的前厅;室:古代宫里的后屋。登上厅堂;再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作“升堂入室”。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宋 吴坰《五总志》:“如徐师川、余荀龙、洪玉父昆弟、欧阳元老,皆黄门登堂入室者,实自足以名家。”
袍笏登场 身著官服;手持笏板;登场演戏。比喻上任作官;丑行开始(把官场比作戏台)。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清 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袍笏登场也等闲,若他动色到柴关。”
年登花甲 花甲:用干支纪年,指六十岁。年纪已到六十岁。
步步登高 一步一步地向高处登。比喻不断上升。也形容官运亨通;连续得到提升。偏正式;作谓语;比喻地位步步高升。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他只会从空放下,不会步步登高。”
不登大雅 大雅:高贵典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作谓语、定语;用于粗俗低级的东西等。见“不登大雅之堂”。
龙断之登 谓谋利求财。龙,通“垄”。
比岁不登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作谓语;指农业欠收。《汉书 成帝纪》:“关东比岁不登,吏民以义收食贫民、人谷物助县官赈赡者,已赐直。”
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作宾语、定语;指为别人解困。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登山临水 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联合式;作谓语;指游山玩水。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咸五登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作谓语、定语;用于赞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登山蓦岭 蓦:超越。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长途跋涉的辛苦。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三折:“今日亲将头领差,登山蓦岭践尘埃。”
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忽然得到荣耀,从而身价倍增。作谓语、分句;指人一朝得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入阁登坛 犹命相拜将。谓荣任高官显爵。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列公,你只看他这点遭际,我觉得比入阁登坛金闺紫诰还胜几分。”
拔诸水火,登于衽席 拔:拉出;诸:同“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作宾语、定语;指为别人解困。明·宋濂《阅江楼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平步登云 平步:平地迈步。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地位或境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祝辞。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得了个官……这便是平步登云,落了好处了。”
登山踄岭 踄:同“步”,蹈,走。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长途跋涉的辛苦。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我那顽徒,俱是山野庸才,只会挑包背马,转涧寻波,带领贫僧登山踄岭。”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登高必赋 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创造。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作谓语、定语;指作文。《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登高能赋 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作谓语、定语;指作文。《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终然允臧。”毛亨传:“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造极登峰 登峰造极。喻达到极点。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只看世上那班分明造极登峰的,也会变生不测;任是争强好胜的,偏逢用违所长。”
捷足先登 登:方言“得来”的合音。脚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动敏捷的人优先达到目的。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雷厉风行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谷不登 年谷:一牛收获的谷物;登:成熟,完成。指年成很差,荒年。作宾语;指荒年。《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
白鱼登舟 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作定语、分句;形容好兆头开始。《汉书 终军传》:“盖六鶂退飞,逆也;白鱼登舟,顺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谓武王伐殷而鱼入王舟,象征而必获,故曰顺也。”
登高履危 比喻诚惶诚恐。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淮南子 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
一步登天 登:上。一步登上青天。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也比喻突然得志;爬上高位。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万望口角春风,我就一步登天,点了买办差,就过好日子。”
登锋履刃 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作谓语;指人勇敢。《后汉书 袁绍传》:“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令名显达,登锋履刃,死者过半。”
揽辔登车 揽辔:掌握马缰绳。指巡行各地监察吏治。作谓语;指巡行各地监察吏治。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三条·出使》:“先自京师,而访豺狼,然后揽辔登车,以清天下。”
红不棱登 令人生厌的红色。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登山逾岭 形容长途跋涉,旅途艰辛。作谓语、宾语;形容长途跋涉。明·郭勋《英烈传》第42回:“且说陈友定从厕中跳墙而逃,恐大路上或有军马追赶,也向东南角上登山逾岭,径寻鹤鸣山一路行走。”
临水登山 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作谓语、宾语;指游山玩水。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思想。《荀子 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 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羽化登仙 羽化:成仙。指修行的人成道时骑鹤升天而去。指去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涉水登山 涉:渡水。涉渡溪水并攀登山岭。形容旅途艰辛或行程连绵不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行等。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假饶他升天摄地三千界,亦任他涉水登山二百州,赶将去活喇喇牵转白牛。”
反行两登 行:做,行事;登:通“得”,取得,获得。从反面着手行事收到正反两面的效果。作谓语、定语;用于做事等。战国·卫·商鞅《商君书·徕民》:“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登界游方 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作谓语、宾语;指周游世界。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着屐登山 屐:木头鞋。穿着木头鞋登山。形容历尽艰辛。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登山陟岭 陟:蹈、踏。即翻山越岭。形容旅途艰辛劳累。
涉海登山 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行等。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