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敲的成语

有关敲的成语

有关敲的成语共收录4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敲边鼓 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动宾式;作宾语;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这话须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们旁人只能敲敲边鼓。”
敲冰求火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敲诈勒索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敲金击玉 见“敲金击石”。作宾语、定语;用于声音等。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展嘲风咏月长才思,吐敲金击玉款言词。”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轻敲缓击 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清·陶贞怀《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个宫人到,轻敲缓击试他们。”
敲冰索火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戛玉敲冰 戛:敲击。敲打玉器和冰块。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也形容人气节凛然。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声音或气节。唐 白居易《听田顺儿歌》:“戛玉敲冰声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
半夜敲门不吃惊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心里踏实。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紧打慢敲 比喻用各种办法催迫。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用各种办法催迫。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发在监里,紧打慢敲,怕他不来上钩。”
敲门砖 敲门的砖石,门敲开后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明 西湖居士《春游》:“这是敲门砖,敲开便丢下他。我们既作了官,做诗何用。”
敲骨吸髓 敲碎骨头吸取骨髓。禅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比喻极残酷的剥削。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饥。”
零打碎敲 指一项工作不能有计划的一气完成;而是断断续续地去做。也指零星消灭。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断断续续做事。胡天培《山村新人》:“他就指使他的两个兄弟,零打碎敲地把粮食运出去,以高价出售。”
敲冰玉屑 泛指精美的纸张。作宾语、定语;指纸张。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后三年,当予亡命,萧永言同醉,见予举似,急索纸而恨无敲冰玉屑,以备恶语。”
敲骨取髓 敲碎骨头,取出骨髓。①禅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②比喻残酷地剥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沥髓”、“吸髓吮脂”。
勒索敲诈 勒索:强行索取财物。利用别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权势,以威胁强迫手段向人索取财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强行敲诈。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
半夜敲门心不惊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作谓语、分句;指心里踏实。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敲竹杠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敲骨剥髓 犹敲骨吸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东敲西逼 各处敲诈逼迫。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输粮,地方官刑驱势迫,东敲西逼。”
敲金击石 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演奏钟磬等乐器。也形容声音铿锵。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诗文、声音等。唐·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阁下凭几而听之,未必不如听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旁敲侧击 侧:旁边;击:敲打。在旁边敲打。比喻说话作文隐晦曲折;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从侧面含蓄表达。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敲膏吸髓 犹敲骨吸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其取之于民间,前时不过什二,今则几至于敲膏吸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敲骨榨髓 犹敲骨吸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敲骨榨髓,受尽欺凌的阿琦婆。”
敲山振虎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作谓语、定语;指间接警告对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
敲脂吸髓 脂:油脂。比喻剥削压迫极其残酷。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清·陈忱《水浒后传》第24回:“便可饶了那些助饷的百姓,偏要献勤解到金营,敲脂吸髓,竭尽无余。”
盎盂相敲 比喻一家人争吵。主谓式;作谓语;指家庭纠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为,无所涉于父母。”
唾壶敲缺 见“唾壶击缺”。作宾语、定语;指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明敲明打 指人说话直接与做事率直,不搞背后动作。作状语、宾语、定语;指人说话与做事。
敲锣打鼓 ①谓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作谓语、定语;用于欢庆的场面。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人家服服贴贴,敲锣打鼓。”
敲金戛玉 见“敲金击石”。作宾语、定语;用于声音等。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见头场七篇,敲金戛玉,句句皆盛世元音。”
敲锣放砲 指大张旗鼓地活动。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老实说,外国人会自己下乡来和我们作对么!还不是他用狗头军师自作主张自讨好、敲锣放砲的硬出头!”
明打明敲 指人说话直接与做事率直。作状语、宾语、定语;指人说话与做事。
敲髓洒膏 比喻倾家荡产。作谓语、定语;比喻倾家荡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敲敲打打 指用力敲击。比喻用言语刺激人。作谓语、宾语;指用言语刺激人。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如果不是开发,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
敲榨勒索 见“敲诈勒索”。作谓语、定语;指用威胁手段逼取财物。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穷人往死路上推。”
零敲碎打 形容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办法做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一》:“没有一省一县一区一乡的完整的规划,只是零敲碎打地在那里做。”
敲锣放炮 谓大张旗鼓地活动。作谓语、宾语;指造势。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还不是他用狗头军师自作主张自讨好、敲锣放炮的硬出头!”
反复推敲 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
击玉敲金 如金玉被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形容言辞铿然有声,正确无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兄弟也,不知师傅所言,句句斩钉截铁,言言击玉敲金。”
戛玉敲金 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声调清脆或音节铿锵。宋 罗烨《醉翁谈录 小说引子》:“试开戛玉敲金口,说与东西南北人。”
敲山震虎 见“敲山振虎”。作谓语、定语;指间接警告对方。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敲冰戛玉 比喻乐声清润动听。作宾语、定语;用于声音等。宋·杨无咎《垂丝钓·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听敲冰戛玉,恨云怨雨,声声总在愁处。”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敲牛宰马 谓宰杀牲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四折:“两壁厢敲牛宰马,做一个庆喜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