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气的成语
有关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气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血气方刚 |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血气:指精力;方:正;刚:旺盛。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意气相许 | 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趣相同。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回:“沈炼道:‘大丈夫意气相许,哪有贵贱?’” |
神来气旺 | 犹言运气旺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起初沈将仕神来气旺,胜采便跟着他走,所以连掷连赢。” |
才气过人 | 才气:才能和气质。才华超过平常人。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很有才气。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
吞声饮气 | 犹吞声忍气。 | 作谓语、宾语;指默默承受。 | 《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娇声娇气 |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 | 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
春风和气 |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态度。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
气高志大 | 意气高昂,志向远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气势。 |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你气高志大,见是如此。” |
气吞山河 |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
气吞河山 |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 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
同气相求 |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五陵豪气 | 谓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王粲登楼》第三折:“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 |
赔身下气 | 谦躬屈节,低声下气。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谦卑的样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
辞严气正 | 犹言辞严义正。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
丧气鬼 | 指不愉快的人或脾气坏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
挨打受气 | 挨:遭受。受人打骂与虐待。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受虐待。 | 老舍《骆驼祥子》:“洋车夫的命当如此,就如同一条狗必定挨打受气,连小孩子也会无缘无故的打他两棍子。” |
财大气粗 | 气:气势;粗:粗大。指富有财产,气派不凡。也指仗着钱财多而气势凌人。 | 作谓语、定语;指有钱人。 |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花婶子的这项收入十分可观。财大气粗,盖起这座青堂瓦舍的大宅院。” |
气断声吞 |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情。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
意气自得 | 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魏书·北海王子颢传》:“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 |
回肠伤气 | 见“回肠荡气”。 | 作谓语、定语;比喻音乐文章感人之深。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
痛心绝气 | 形容悲愤到极点。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 桓温传》:“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
吹气胜兰 |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 紧缩式;作谓语;形容美女。 | 《洞冥记》:“帝所幸宫人丽娟,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胜兰。” |
神清气爽 |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心态等。 |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七引唐·牛僧孺《续玄怪录·裴谌》:“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
肠回气荡 | 回:曲折,迂回;荡:摇荡。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音乐、文章等。 | 苏雪林《玉溪诗谜》:“这一首真是心颤魂飞、肠回气荡时做出来的好诗。” |
虚骄恃气 | 虚骄:虚浮而骄矜;恃气:凭着意气。虚浮骄矜,意气用事。 | 作谓语、定语;指意气用事。 | 《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
直节劲气 | 劲:强。指气节正直,操守刚劲。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史·王廷传》:“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 |
小家子气 | 形容人的言谈举止及做事不大方。 | 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人的言谈举止及做事不大方。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办得不露火势,也不露小家子气。” |
分形同气 |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
紫气东来 |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汉 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
气吞虹蜺 |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宏大。 | ||
上气不接下气 |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 作状语、定语;形容劳累的样子。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
气冠三军 | 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 作谓语、宾语;形容人的英勇。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鴠。” |
声气相求 |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人穷气短 | 指穷人说话没有底气。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俗话说:人穷气短。” |
气咽声丝 | 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
冰消气化 | 形容事物消失化解,不复存在。 | ||
恶声恶气 | 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 作状语;指人态度恶劣。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
屏气凝神 |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凝聚精神。忍住呼吸;聚精会神。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
神气十足 |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指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于是神气十足了。” |
气度不凡 | 气:气质。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气势。 | 王朔《空中小姐》:“我那时的确也有些气度不凡。” |
一门同气 | 谓同门兄弟。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同气连枝 |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 作谓语、宾语;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
气满志骄 | 见“气充志骄”。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6回:“他打了俺三个大郡,气满志骄,必然想着幽州。” |
气吐虹霓 | 虹霓:彩虹。吐气能成为天上的彩虹。形容气魄宏大。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无名氏《聚兽牌》:“气吐虹霓兴宇宙,赤心忠孝保江山。” |
使性掼气 | 见“使性谤气”。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五更鼓出来拜堂,听见说有婆婆,就惹了一肚气,出来使性掼气,磕了几个头,也没有茶,也没有鞋。” |
分形连气 | 见“分形同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
弄性尚气 | 指凭感情办事,好耍脾气。 | 作谓语、宾语;指凭感情办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他‘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 |
轩昂气宇 | 形容人气度不凡。亦作“气宇轩昂”。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气概不凡。 |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一个个前撮后拥,看见他呵,是好个轩昂气宇。” |
矜功负气 | 矜:自恃。自以为有功而赌气。 | 作谓语;指居功自傲。 | 《晋书 王浑王浚唐彬传论》:“或矜功负气,或恃势骄陵,竞构南箕,成兹贝锦。” |
志高气扬 | 志气高昂而自得。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史记 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屏气慑息 | 暂时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 | 作谓语、状语;指人大气不敢出。 | 唐 卢肇《上王仆射书》:“今乃不意遇圣君贤相,以仆射为日月照临,多士莫不屏气慑息。” |
言气卑弱 |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 ||
一脉同气 |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醒世姻缘传》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过分了个先后,原是一脉同气的。” |
心平气定 | 心气平定,没有杂念。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 | 三国·魏·阮籍《乐论》:“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
降心下气 | 虚心下气。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清·陈天华《警世钟》:“降心下气,和那平民党维新党,同心同德,不分畛域,共图抵制外国,一切大祸可免。” |
土里土气 | 指没有见过世面,具有或表现出各种乡下人特性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8回:“穿着肥肥大大的花褂子,下面是宽腿儿蓝裤子,土里土气的。” |
生气勃勃 | 生气:朝气;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朝气充满生命的活力。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5卷:“余选钱文敏公诗甚少,家人误抄十余章,余读之,生气勃勃,悔知公未尽。” |
气壮理直 | 谓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在理。 | 义侠《为滇越铁路告成警告全滇》:“法人无端废约于先,吾滇人要求废约于后,气壮理直,谅法人不复狡焉思逞。” |
气吞湖海 | 犹气吞山河。 | 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 | 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
元龙豪气 |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性格。 |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氾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
有气没力 | 见“有气无力”。 | 作谓语、状语;形容体弱无力。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七卷:“子春一心想着要那老者的银子,又怕他说谎,这两只脚虽则有气没力的,一步步荡到波斯馆来;一双眼却紧紧望那老者在也不在。” |
神郁气悴 | 精神郁结劳悴。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薛福成《选举论下》:“厥后果迭充主考、学政,终以神郁气悴得疾遽殒。” |
愤气填膺 | 填:填塞;膺:胸。愤怒之气充满胸膛。形容十分气愤。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气愤。 | 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
死气沉沉 |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
申冤吐气 | 洗雪冤屈,发泄怨恨。 | ||
屏气敛息 | 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止住了呼吸。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瞿耐庵道:‘太太说得是,说得是。’连连屏气敛息,不敢作声。” |
四时气备 | 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
无名火气 | 见“无名火”。 | ||
有声没气 | 见“有声无气”。 | 作状语;指有气无力。 | 茅盾《林家铺子》六:“林先生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方才有声没气地说道:‘让我死在那边就是了……’” |
气盖山河 | 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
年壮气锐 | 指年纪轻,气势旺盛。亦作“年少气盛”、“年盛气强”。 | ||
负气仗义 | 凭借正气,主持正义。 | 作谓语、定语;指人仗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九卷:“小娥虽小,身体健壮如男子形。父亲把他许了历阳一个侠士,姓段名居贞,那人负气仗义,交游豪俊,却也在江湖上做大贾。” |
气味相投 |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宋 葛长庚《水调歌头》:“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
沆瀣一气 |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宋 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
暗气暗恼 | 受了气闷在心里。 | 作谓语、状语;指人的心情。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又着了那暗气暗恼在心里,就是铁石人也禁不的。” |
仗气使酒 | 仗:凭借,倚仗;使:放任。指任性发酒疯。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发酒疯。 | 《北齐书·崔瞻传》:“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交。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底诃指切,在卿尤甚。’” |
重迹屏气 | 见“重足屏气”。 | 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 | 《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
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苦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
嗳声叹气 |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作谓语、状语、补语;用于忧愁等叹息。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
气噎喉堵 | 喉咙被堵噎了。形容喘不过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 |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服气吞露 | 服气:导引之术,即气功。指修炼道术。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修道。 | 明·无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论道姑休养,服气吞露,搬离运坎,施仁布义,必有成仙之日也。” |
气得志满 | 形容春风得意,心满意足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为人。 | 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得志满,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
尸居余气 | 余气:最后一口气。象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指人将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 |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 《晋书 宣帝纪》:“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
怒气填胸 |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愤怒。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
连枝同气 |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
疾言厉气 |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 作谓语、宾语;指人发怒。 | 明 宋濂《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接人和而有礼,寡言峻行,未尝有矜大之色,虽家人不见其疾言厉气。” |
义气相投 | 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 作谓语、定语;指情投意合。 | 明·崔时佩《西厢记·金兰判袂》:“同袍兄弟胜同袍,义气相投漆和胶。” |
低声哑气 | 犹言低声下气。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卑微。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
天朗气清 |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 作谓语、定语;指天高气爽。 |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胆壮气粗 | 见“胆粗气壮”。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胆大。 | 袁静《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师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有他指挥我们打仗,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胆壮气粗。” |
气冲斗牛 |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 作谓语、定语;形容怒气很盛。 |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
杀气腾腾 |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指杀伐之气很盛;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前汉书平话》:“战尘郁郁,杀气腾腾,遮笼四野、蔽塞五方。” |
神安气集 | 精神安定,气息凝集。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拿些姜汤灌他,他微微开口,咽下去了;又调些粥汤来灌他,弄了三四更天气,看看苏醒,神安气集。” |
气竭声嘶 | 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小气竭声嘶,呼而求饮。” |
敛色屏气 |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谨慎。 | 宋 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
神融气泰 | 精神融和气息通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金·王若虚《四醉图赞》:“漠乎其如忘其声,茫乎其如忘其形,神融气泰,无欲而无营,渺乎其如物之莫撄也。” |
怨气满腹 | 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后汉书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
出言吐气 | 犹言谈吐。指说话。 | 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说话等。 |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