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明的成语

有关明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明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带兵等方面。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内疚神明 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神祗。指做错了事,内心感到不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30回:“许衡灭宋,死后犹不欲请谥立碑,盖内疚神明,无不惭德。”
月明风清 清:清澈。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夜色。孙犁《芦花荡》:“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明知故问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讽刺意味。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旗帜鲜明 旗:军队用的旗帜。原指军旗鲜艳;后指对某些问题态度明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政治态度明确,立场坚定。清 钱采《说岳全传》:“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刀枪密布,不知何故。”
一了千明 了:明白。最关键的地方明白了,其余的也就可以明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清凉益禅师法嗣》:“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闭明塞聪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作宾语、定语;指不闻不问。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明光铮亮 见“明光烁亮”。作谓语、定语;用于物体等。西虹《家》:“窗户上的大玻璃明光铮亮。”
明日黄花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迟暮不遇。宋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人不做暗事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见当面提出,不在背后捣鬼。主谓式;作分句、宾语;含褒义。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常言道:‘明人不做那暗事’,则俺这闭月羞花绝代姿,到如今自做出自当之,妆甚的谎子!”
净几明窗 净:干净;几:小桌子。形容房间干净明亮。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干净。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2卷:“净几明窗不染尘,图书镇日与相亲。”
赏信罚明 同“赏罚分明”。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新唐书·李光弼传赞》:“遭禄山变,拔任兵柄,其策敌制胜不世出,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
明烛天南 烛:照耀。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作谓语;指光照亮南方的天空。清·姚鼐《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鬼瞰高明 同“鬼瞰其室”。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隋书·裴肃传》:“窃见高熲以天挺良才,元勋佐命,陛下光宠,亦已优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明鉴万里 明:眼睛亮;鉴:洞察。对外面或远方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形容人料事准确,识见高明。作谓语、定语;比喻人有预见性。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9回:“谭道台昨夜筹画,果然明鉴万里。”
丧明之痛 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作宾语;指丧子的悲伤。《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薏苡明珠 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可供食用酿酒,并入药。薏米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明明赫赫 形容光亮夺目,声势显赫。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诗经 大雅 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作谓语、定语;指行为正直无私。《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明窗净几 形容室内明亮、整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室内明亮、整洁。宋 欧阳修《试笔 学书为乐》:“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明人不说暗话 明:光明正大。光明正大的人说实在话,不转弯抹角。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明人不说暗话,雪岩的靠山是王抚台,如今已不在人世。”
精明强干 精细聪明;善于办事。也作“精明能干”。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况且随带的那些司员,又都是些精明强干、久经审案的能员,那消几日,早问出许多贼款来。”
廉明公正 廉明:清廉,不贪污受贿。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正。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一卷:“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
光明灿烂 灿烂:光彩明亮的样子。形容光明耀眼,色彩艳丽。比喻事业的伟大辉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业或前程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明珠夜投 投:抛掷,丢弃。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和赏识,或好人误入歧途。也比喻珍贵的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误入歧途。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六经》虽美,不通其义,不识其字,则如明珠夜投,按剑而怒也。”
黜陟幽明 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明目张胆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连明达夜 见“连明连夜”。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解放日报》1944.9.2:“没有鞋面,就把没有缝上袖子的一个袄襟子用了,连明达夜做了一双。”
二分明月 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偏正式;作宾语;表示美好的风光。唐 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忧盛危明 犹言居安思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陈继儒《读书镜》第二卷:“夫忧盛危明,辟邪镇恶,此皆臣子一念忠义所发,诚不可已。”
泾渭自明 见“泾渭分明”。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清楚。明·沈德符《野获编·续编小引》:“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
明扬仄陋 见“明扬侧陋”。作谓语;指明察举荐并重用出身寒微的贤人。汉·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明修暗度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商业等方面。清·赵翼《行围即景·相扑》:“伺隙忽为叠陈冲,捣虚又遏夹寨固。明修暗度诡道攻,声东击西多方误。”
赏罚严明 同“赏罚分明”。作谓语、定语;指处理问题界限分明。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经明行修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深切着明 深刻而显明。
聪明绝世 聪明到了极点,无人能与之相比。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人。《画学·画中人》:“为人孤峭,寡言语,不轻与人交接,而聪明绝世,至于词曲及笙笛箫管之属,咸能通习。”
开宗明义 开:阐述;宗:主旨;明:说明;义:意思。本为《孝经》第一章篇名;它说明全书的主旨;后用来表示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说明主要意思。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与写文章。《孝经 开宗明义章》宋 邢昺题解:“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霞明玉映 如霞光明艳,如玉色映现。形容光彩耀人。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王晫《今世说·文学》:“顾庵以文词翱翔诸公游士之间,每一挥毫,霞明玉映,诸翰林皆自以为不及也。”
明德慎罚 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作宾语、定语;用于施政。《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阐幽明微 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作谓语、定语;指深入研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
蔽聪塞明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处世态度。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身分不明 来历不详。作谓语、定语;指来历不详。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教一群猴儿王八蛋给吃了。”
主明臣直 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上篇:“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幽明异路 幽明:阴间和阳间。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道路。作宾语、定语;指阴阳相隔。唐·朱庆余《冥音录》:“幽明异路,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
黑白分明 黑、白:黑白两种颜色;明:清楚。黑白两色分得很清。比喻对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字迹、画面清楚。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明月入抱 抱:怀抱。比喻美好的情景进入心怀,心胸开阔明朗。作宾语、定语;比喻人心胸开朗。清·缪荃孙《<宋元词四十家>序》:“吾友王子佑遐,明月入抱,蕙风在襟。”
若明若暗 好像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明法审令 审:谨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尉缭子·战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聪明伶俐 伶俐:灵活。形容小孩子头脑灵活;记忆力和理解力强。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头脑机灵。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复句式;作分句、宾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水明山秀 见“水秀山明”。作谓语、定语;形容风景优美。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黜幽陟明 见“黜陟幽明”。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宋书·邓琬传》:“孤以不才,任居藩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楚郢,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复安,海昏有绍。”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聪明智慧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作宾语;指人的智力过人。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慧,熟于经史。”
绝顶聪明 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35回:“他是绝顶聪明之人,一说便会,一会便已记得。”
清风明月 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清闲无事。《南史 谢譓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
暗斗明争 暗里明里都在进行斗争。常形容尽力争权夺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部争斗。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七章:“南方的桂滇黔等小军阀,暗斗明争,弄得全中国民不聊生!中国政治真糟啦!”
先见之明 先见:预见;明:指能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彪传》:“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聪明睿智 聪明:天资高,智力发达。睿智:智能,英明而有远见。天资高,有智能,有远见。亦作“聪明睿哲”、“聪明睿达”。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夸奖人。《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明昭昏蒙 昭:明白;蒙:愚昧无知。聪明而通晓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连明连夜 犹言通宵达旦。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唐·白居易《水堂醉卧问杜三十一》诗:“那似此堂帘幕底,连明连夜碧潺湲?”
明哲保身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指洞察事理、聪慧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也指为了个人得失不坚持原则;与世无争。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诗经 大雅 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明媒正娶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旧指正式婚姻。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正式婚姻。元 柯丹邱《荆钗记 抢亲》:“我当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
皓齿明眸 皓:洁白;眸:眼珠;也指眼睛。指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女子的美貌。唐 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安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正明公道 正大光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你这话不怕熏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没的敢说你不是个大的们!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干出来了!还要卖人的老婆?你卖坟上的树,卖老婆使不得么?”
长夜难明 比喻漫长的黑暗统治。作宾语、定语;比喻黑暗统治。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明火执械 解释】: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同“明火执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干坏事。清·毛祥麟《对山余墨·石洞绣鞋记》:“即募死士百人,明火执械为前锋,千军后随。”
明镜高悬 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高高悬挂在面前。称颂官吏审案严明;判案公正;不使人受冤含屈。也比喻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公正无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明公正气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同明相照 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浸明浸昌 浸:渐渐;明:显明;昌:兴盛,繁荣。逐渐明显至于昌盛。作谓语、定语;用于社会局面。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明枪暗箭 比喻种种公开和隐蔽的攻击、伤害。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蔽明塞聪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春光明媚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春天的风光。元 宋方壶《斗鹌鹑 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无明火起 无明火:怒火。形容发怒。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情绪。明·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与君一把无明火,烧尽千愁万恨心。”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懵懂: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五回:“我苏友白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我此行虽因叔命,原为寻访佳人。”
锢聪塞明 锢:禁锢,堵塞;聪:听觉;明:视觉。指堵塞人的耳目,使之浅陋迟钝作宾语、定语;指不注意交流。清·谭嗣同《黄颖初<传音快字简法>叙》:“强其繁而简之,是锢聪塞明,陋天下者也。”
明罚敕法 罚:刑罚;敕:整饬。严明刑罚,整顿法度。作谓语、宾语;用于治政。《周易 噬嗑》:“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莫明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然而看他前两回来买东西,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内行……想来想去,总是莫名其妙。”
明婚正配 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作谓语、宾语;指合法婚姻。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你小姐元是我崔文远明婚正配许与侄儿崔通的。”
明察暗访 察:调查研究;访:查询。公开察看了解;暗中调查访问。指用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颂扬。清 林则徐《覆奉访察碎石工程情形折》:“臣仰奉谕旨,明察暗访,不必丞丞。”
含糊不明 不清楚的意思
明光烁亮 光亮耀眼。作谓语、定语;用于物体等。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牛小水他们往他俩身上一搜,马上把那两卷票子,两个宝石戒指,一条明光烁亮的金链子搜了出来。”
奉如神明 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作谓语、定语;指极其尊重。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高抬明镜 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月明星稀 月亮光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夜晚。三国 魏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来去分明 形容手续清楚或为人在财物方面不含糊。作谓语、定语;指手续清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那时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洁,来去分明。”
奉为神明 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像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事物极其尊重。作谓语、定语;指极其尊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2回:“此是僧尼诱人上门之语,而愚夫愚妇无知,莫不奉为神明。”
圣帝明王 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皇帝。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
明目达聪 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力图透彻了解。《尚书 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月明如水 月光清澈,如同水一样。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
明光锃亮 见“明光烁亮”。作谓语、定语;用于物体等。《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又站在一旁端详一会儿,确信自行车已经明光锃亮,纤尘不染,才古怪地嘘了一口长气。”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作谓语、定语;指春天。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明争暗斗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内部钩心斗争;互相争斗的情况。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冯玉祥《我的生活》:“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害一天,闹成所谓‘府院之争’。”
公正廉明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明正典刑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偏正式;作谓语;指依照法律公开处以极刑。宋 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炳烛之明 炳烛:点燃蜡烛。指不能持久的光亮。作主语、宾语;指短暂的光亮。汉·刘向《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