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携的成语
有关携的成语
有关携的成语共收录17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携老扶幼 | 携:牵引,搀扶。指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形容不分老少全部出动。 | 作宾语、状语;指全部出动。 | 《新唐书·魏征传》:“贞观初,频年霜早,几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老扶幼,来往数年,卒无一户亡去。” |
携老扶弱 | 搀着老人,扶着体弱者。亦作“携老扶幼”、“携老挈幼”。 | 作谓语、状语;指相互帮助。 | 《晋书·刘琨传》:“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 |
扶老携幼 | 扶:挽着;携:带着。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形容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欢迎、观看或逃难。后也用来形容关心照顾老人和孩子。 | 联合式;作宾语、状语;指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
携手接武 | 携:牵引;武:脚步。手牵手,跟紧脚步。比喻跟别人亦步亦趋地学。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为人若反是,虽携手接武,终不成道。” |
携老挈幼 | 携:搀扶;挈: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指成群结队而行。 | 作谓语、状语;指相互帮助。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携男挈女 | 带领着男儿女儿。多用于形容旅途的辛苦或生计的艰辛。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多的场合。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怀玉领兵,约行六七十里,只见道路之中,大对小对携男挈女而来。” |
予取予携 | 从我处掠取。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梁启超《克林威尔传》第五章:“今且冻饿委沟壑,所馀更何长物之与有?予取予携,公等自为之!” |
携云挈雨 | 携:牵引。比喻男女间的欢会。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曾瑞《青杏子·驰怀》套曲:“携云挈雨,批风切月,到处绸缪。” |
携家带口 | 携带家眷,指受家眷的拖累。 | 作谓语、宾语;指带着一家大小。 | 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18回:“于是携家带口,风餐露宿地到了北京。” |
携云握雨 | 谓男女欢合。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因今宵传言送语,看明日携云握雨。” |
负老携幼 | 背着老人,带着孩子。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 作谓语、定语;形容全体出动。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太伯传》:“邠人父子兄弟相帅负老携幼揭釜甑而归。” |
扶老携弱 | 扶:挽着;携: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 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出行。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歧下。” |
河梁携手 | 河梁:桥。指送别。 | 作谓语;指送别。 | 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
携幼扶老 | 同“扶老携幼”。 | 作宾语、状语;指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 东汉·班固《汉书·严助传》:“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旧圣德。” |
握云携雨 | 比喻男女欢合。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都则为春心荡,也只想握云携雨,谁承望惹祸遭殃。” |
握雨携云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以“握雨携云”指男女欢合。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携儿带女 | 携:牵引。指不分老幼全部出动。形容人群聚集。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巴金《谈<家>》:“有时候一天中间谣言四起,居民携儿带女搬进租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