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遗的成语

有关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遗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道无拾遗 同“道不拾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遗惠馀泽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遗世拔俗 见“遗世越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居正《与司成马孟河书》:“夫遗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济物者,大贤之宏量也。”
遗世绝俗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作谓语、定语;指脱离社会独立生活。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遗风馀烈 前人留传的风教和业迹。
遗风旧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遗休馀烈 见“遗芳馀烈”。
遗俗绝尘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遗簪坠舄 指遗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易于拾遗 犹易如反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新都袭汉,易于拾遗也。”
遗风馀思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纤介不遗 纤:细小;遗:遗漏。一点儿都没有遗漏。作谓语、定语;指一点儿都没有遗漏。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纪》:“取唐以来至于吾宋诗颂铭赞,奇编奥录,穷力讨论,纤介不遗。”
遗风余韵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朱子全书 治道一》:“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时,而其遗风余韵,犹有称思于后世者也。”
遗形藏志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遗大投艰 遗、投:交给。指交给重大艰难的任务。作谓语、定语;指给予重担。《尚书·大浩》:“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
遗恨千古 千古:指时间久远。遗留下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徐瑶《太恨生传》:“且生与女相爱怜若此,而卒不相遇,真堪遗恨千古。”
遗华反质 谓舍弃浮华而返归朴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做诗〉》:“颓纲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李善注:“华谓采章,质谓淳朴也。遗,弃也。”
暴露无遗 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全部、彻底地暴露了出来;没有丝毫遗漏。偏正式;作谓语;形容坏人坏事或社会的黑暗显露出来。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要在这里发现敌人主力,那敌人一切诡计就暴露无遗。”
越凡遗世 超越凡俗,脱离世俗社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每进一卮,侍女们八音齐奏,音调清和,令人有越凡遗世之想。”
弃智遗身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遗臭万世 同“遗臭万载”。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坏人。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一:“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一旦为此,若不早改图,必且遗臭万世。”
谋无遗谞 遗谞:才智不足之处。所设计谋没有不足之处。形容计谋周密,十分稳妥。作谓语、定语;指非常准确。晋·陆机《辩士论》:“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谞,举不失策。”
谋无遗策 谓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作谓语、定语;指非常准确。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
遗簪绝缨 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淳于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另见《韩诗外传》卷七,王后所绝缨之事。后合二事为“遗簪绝缨”。
养虎自遗患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纵容敌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遗臭千年 同“遗臭万载”。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坏人。明·邵璨《香囊记·强婚》:“岂不闻李氏断臂,清风满耳如生;文君(卓文君)夜奔,遗臭千年未泯。”
遗簪堕珥 ①《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后以“遗簪堕珥”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②指遗落、丢弃簪子珥珰。亦指遗弃的簪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地无遗利 遗:遗留,遗漏。形容地上的自然资源充分得到利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清·冯桂芬《校攽庐抗议》:“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副。”
至人遗物 至人:思想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舍弃财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贾谊《鹏鸟赋》:“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
遗孽馀烈 指遗留下来的残馀势力。
遗风余采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时序》:“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遗物忘形 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秦观《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纤悉无遗 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一点都没有遗漏。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一点儿都没有遗漏。唐 李珏《唐丞相太子少师牛僧孺神道碑铭序》:“自婴疾至于捐馆,谈笑语言,宴居自若,口占理命,纤悉无遗。”
遗编断简 指散佚而残缺不全的典籍。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吕大临《〈考古图〉后记》:“虽遗编断简,仅存二三,然世移俗革,人亡书残,不复想见先王之绪余。”
遗训余风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书 明帝纪论》:“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称先王,盖由遗训余风,足以贻之来世也。”
不遗尺寸 遗:遗漏;尺寸:形容数量小。比喻一点也不漏掉。作谓语、定语;指毫无遗漏。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但职司国课,其所以不遗尺寸者,亦将以尽瘁济其成法。”
遗休余烈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同“遗芳余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欧阳修《尊皇太后册文》:“洪惟有宋,受命造邦,百年四圣,而小子获承之,以继我仁考之遗休余烈。”
举无遗算 举:提出;算: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作谓语、宾语;指足智多谋。《晋书·袁蠸传》:“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
遗恨终天 谓终身感到悔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佩蘅子《吴江雪》第十六回:“则我之身虽死犹幸,他日殉节,庶有名目。但恐辱抹爹娘,害他涉险,计不出此,遗恨终天矣!”
野无遗贤 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尚书 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流风遗俗 流风:遗风;俗:习俗。流传下来的风尚习俗。指人虽去世,风范犹存。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虽更衰乱,先王之典刑犹存,流风遗俗,未尽混然也。”
补阙拾遗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作谓语、宾语;指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晋书 张轨传》:“圣王将举大事,必崇三讯之法,朝置谏官以匡大理,疑承辅弼以补阙拾遗。”
遗芳馀烈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归遗细君 归:回家;遗:给予;细君:妻子。指夫妻情深。作谓语、定语;指丈夫爱妻子。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遗编绝简 同“遗编断简”。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怀素《自叙》:“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遗风余泽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宣和书谱 张彦远》:“此其遗风余泽,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
遗臭千秋 同“遗臭万载”。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坏人。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姑念放麑,使御魍魉之鬼,拥戴称颂,悬金石不刊之书,令其遗臭千秋。”
遗篇断简 同“遗编断简”。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梅曾亮《陈硕士〈学士授经图〉记》:“而苟其学之不足传,与传之不得其人,虽当时为诸儒所宗,而遗篇断简不可见于后世者,往往有之。”
遗簪堕屦 簪:针形首饰;屦:鞋。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或故情。指不忘旧友。作宾语、定语;比喻旧物或故情。唐·张说《让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遗簪堕屦之恩,好生养志之德。”
遗簪弃舄 见“遗簪坠舄”。
遗艰投大 见“遗大投艰”。作谓语、定语;指给予重担。明·海瑞《赠廖锦台膺首荐序》:“人不深责之官,变之于遗艰投大、人所属心之日乎?”
毫发无遗 毫:细毛;发:头发;毫发:比喻细微;遗:遗漏。形容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作定语、状语;用于事物等。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致有差误,圣明所监,毫发无遗,恕臣不逮。”
遗老孤臣 指改朝换代后已经失势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昔者改姓易代,兴亡倏忽,一二遗老孤臣,不忍见宗社之倾,君父之辱,犹或黄冠草履,歌哭空山,乱礁穷岛,相望饮泣。”
遗德余烈 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王珪《天地太庙七室皇后庙奉慈庙奏告仁宗皇帝谥号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遗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无穷。”
甘棠遗爱 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动宾式;作谓语;用于称颂官员的政绩。唐 刘禹锡《答衢州徐使君》诗:“闻道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
天不憗遗一老 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对老人的悼词。《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
遗恩余烈 前人遗留下的恩德功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 王昌刘永传论》:“观更始之际,刘氏之遗恩余烈,英雄岂能抗之哉!”
遗风馀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遗风余烈 遗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尚。余烈:前人的功业。前人流传下来的功业和风尚。亦作“余业遗烈”、“遗风余韵”。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晋书·刘颂传》:“如或当身之政,遗风余烈不及后嗣。”
遗老遗少 遗老:称前朝的旧臣;遗少:指封建时代留恋前期;思想陈腐的年轻人。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后指思想陈腐、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年轻人。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
邹鲁遗风 邹、鲁:孔子是鲁人,孟子是邹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指孔孟留下来的儒家风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书·羊侃传》:“高祖览曰: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
遗风余教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叶適《金坛县重建学记》:“京口常为江南必争之地,其人以智诈勇力擅名于时,而古人遗风余教无闻焉,何也?”
扫地无遗 见“扫地无余”。作谓语、定语;指清扫干净。《晋书·惠帝纪》:“魏晋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
无复孑遗 孑遗:遗留,余剩。没有再剩下什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前蜀·牛峤《灵怪录·居延部落主》:“周岁无复孑遗,水银后亦失所在。”
覆鹿遗蕉 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作宾语、定语;指人办事失误。清·王闿运《桂阳州志序》:“罗平沼成,明社已屋,覆鹿遗蕉,亡猿灾木。”
遗黎故老 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宋濂《曾君石表碑》:“当宋初改物,遗黎故老犹有存者。”
遗德休烈 见“遗德馀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珪《赐韩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断来章批答》:“朕蒙遗德休烈,既已布泽四海之遐,矧定策禁中,以安社稷,褒功赋爵,庸敢后乎!”
遗闻轶事 散失;遗传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联合式;作宾语;指史书未记载的事。宋 周密《武林旧事》:“此十卷之本,乃从毛氏汲古阁之版传抄。首尾完其,其间遗闻轶事,皆可备考稽。”
遗迹谈虚 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韩愈)之学则可,无退之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并可赧矣。”
遗风古道 前代留传下来的淳厚古朴的风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元祚《从安节宓草昆仲乞写鹤舟图》诗:“水田茆屋莫愁村,别有遗风古道存。”
不遗巨细 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作谓语、定语;指毫无遗漏。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楚弓遗影 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惧心理。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遗臭无穷 谓坏名声永远流传下去,而无穷尽之日。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坏人。金·元好问《即事》诗:“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
遗声馀价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遗世忘累 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方孝孺《学士亭记》:“故或放迹于江海,或养操于山林,求遗世忘累志士而与之游。”
盛德遗范 盛德:美盛的品德;范:榜样。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风范。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韦陟传》:“宋珲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足矣。’”
遗祸无穷 谓留下祸害没有穷尽。作谓语、定语;指留下祸根。宋·张元幹《跋〈了堂先生文集〉》:“已而子婿兄弟表里祖述,遗祸无穷。”
遗簪坠履 见“遗簪坠屦”。作宾语、定语;比喻旧物或故情。《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遗孽余烈 指遗留下来的残余势力。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 苏辙《唐论》:“高帝(汉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遗孽余烈,至于文景,而为淮南、济北、吴、楚之乱。”
流风遗韵 流风:遗风。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正是在吴起、商鞅等实行变法的流风遗韵中长大的。”
巨细无遗 大的小的都没有遗漏。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含贬义。冯骥才、李定兴《义和拳》:“然后急不可待地像倒水一般,把所知道的一切,巨细无遗地告诉给刘黑塔他们。”
遗珥堕簪 见“遗簪堕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七出:“清晓,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遗珥堕簪,蹙着秋千,不禁笑语声高。”
荡然无遗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作谓语、状语;指消失。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亡矢遗镞 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遗声余价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不遗寸长 遗:遗漏;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作谓语;指爱惜人才。《宋史 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断简遗编 简: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编:穿简的皮条。指残缺不全的古籍。唐 陆龟蒙《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诗之三:“青箱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
遗臭万年 臭:比喻恶名声;万年:指时间很长久。人死了;可是臭名却永远流传下去;遭人唾骂。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宋史 林勋等传赞》:“若乃程珌之窃取富贵,梁本大李知孝甘为史欧远鹰犬,遗臭万年者也。”
小学而大遗 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作定语;用于学习方面。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沧海遗珠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被埋没的人才。《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遗恩馀烈 前人遗留下的恩德功业。
殆无孑遗 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作谓语、定语;指全部完毕。晋·周祗《与刘裕书谏伐蜀》:“然益土荒残,野无青草,成都之内,殆无孑遗。”
宁遗勿滥 宁:宁可;遗:遗漏;勿:不要;滥:过多。宁愿遗漏,也不要降低标准,一味求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才选拔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阅起文来岂有不宁遗勿滥之理。”
道不拾遗 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流芳遗臭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等。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刑部·闺鉴图说践》:“流芳遗臭,断非凡庸卑陋所能为,况事而未定。”
洞悉无遗 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作谓语、定语;指看得清。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此人之果为谁,及其抵英国后之一举一动,本使馆洞悉无遗。”
播恶遗臭 播:传播。传播恶事,遗留臭闻。作谓语、定语;指干坏事。宋·陆九渊《与黄循中书》:“其在高位者,适足以播恶遗臭,贻君子监戒而已。”
遗寝载怀 谓心有所念而寝不安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李元成《应贤良方正科对策》:“且犹郡邑公选,岩穴敷求,遗寝载怀,比岁临问,伫经术以佐职,相艺能以建官,则古之坐明堂,议衢室,安可以俦清问之深也。”
遗闻逸事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
自遗伊戚 伊:是,此;戚:忧患。比喻自寻烦恼,自招灾祸。作谓语、定语;指自寻烦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若公则自遗伊戚,可无庸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