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油的成语

有关油的成语

有关油的成语共收录51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油干火尽 形容罄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
搽油抹粉 粉:香粉。涂脂抹粉,刻意打扮。作谓语、定语;用于女人。清·秋瑾《精卫石》序:“呜呼!尚凡以搽油抹粉,评老束足。”
油头粉面 形容人打扮得俏丽妖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画阁兰堂,便是地网天罗。”
油光可鉴 形容非常光亮润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油头滑脑 形容人轻浮油滑;不诚实。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鲁迅《书信集 550 致王志之》:“歌德派拉君之事,我未注意,此君盖法国礼拜六派,油头滑脑,其到中国来,大概确是搜集小说材料。”
加油添醋 同“加油加醋”。作状语、定语、宾语;指夸张。克非《春潮急》二六:“有种人并不怀着什么恶意,却专喜欢探究人家的隐秘,然后再加油添醋,偷偷地、热衷地广播出去。”
柴米油盐 泛指必需的生活用品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生活必需品。元 兰楚芳《粉蝶儿 思情》套曲:“若要咱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
油头滑脸 形容人狡猾轻浮。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很轻浮。《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正看之间,有小和尚疾忙进报。随有中年和尚油头滑脸,摆将出来。”
灯尽油干 灯光尽灭,灯油耗干。比喻人的精力或财力都消耗一空。作定语、状语;指彻底完毕。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初然发嗽,嗽久成哑,渐渐如灯尽油干一般,寂然隐了。”
油干灯草尽 比喻很快就要死亡。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邹韬奋《〈萍踪寄语初集〉弁言》:“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油干灯草尽’,资本主义进展到了第三期,它的渐渐地崩溃,在目前‘油’虽还未‘干’,‘灯草’虽还未‘尽’,但这样下去,是朝着‘油干灯草尽’的路线走去,这是很显然的趋势。”
滚瓜溜油 形容说话非常流利、顺畅或牲畜长得很肥。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清·蒲松龄《东郭外传》:“做的有枝有叶,念的滚瓜溜油。”
油然而生 油然:自然地;不由地;生:发生;产生。多指某种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好思想等。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油干灯尽 见“油干灯草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荡寇志》第四四回:“孔厚道:‘嫂嫂揣理,小生并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灵芝仙药,所用不过树皮草根,油干灯尽,大命已终,如何救得。’”
黍油麦秀 《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记 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微子”作“箕子”。后因以“黍油麦秀”为亡国之痛的感叹。作宾语、定语;用于哀伤亡国之辞。《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记·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微子”作“箕子”。
万金油 清凉油。比喻什么都不精通,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应付一气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钱钟书《围城》:“谁有万金油?慎明,你随身带药的,有没有万金油?”
春雨如油 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主谓式;作谓语;比喻春天的雨水稀少。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春雨一滴滑如油。”
添醋加油 见“添油加醋”。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夸张。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她是担心符癞子首先把事情吵开,又添醋加油,把真象歪曲,引起他所看中的人的难以解释的误会。”
泼油救火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
加油添酱 见“加油添醋”。作状语、定语、宾语;指夸张。清·坑余生《续济公传》第九十七回:“太后方要开言,又是泪珠直滚,觉得心中一股又酸又苦的闷气,把个喉咙抵住,要想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刚好周选待加油添酱的,便说皇上怎样不孝,怎样把懿旨吊销。”
压雪求油 比喻难以作到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八戒道:‘莫管,我这一去,钻冰取火寻斋至,压雪求油化饭来。’”
油煎火燎 形容痛苦或焦灼。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着急。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
油头光棍 指浮浪子弟。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七大人进来了。穿的衣服并不像什么大人老爷,简直油头光棍一样。”
油头滑面 见“油头滑脸”。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很轻浮。老舍《四世同堂》六三:“招弟的那一群油头滑面的小鬼听到这消息,也准备拚命给若霞喊倒好儿,作为抵抗。”
油浇火燎 形容焦急。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一章:“齐标虽认为有理,却油浇火燎地问:‘依你说该咋办?’”
火上浇油 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也作“火上加油”。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你只该劝你那丈夫便好,你倒走将来火上浇油。”
添油炽薪 犹言火上加油。比喻人为地激化矛盾,使事态严重。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明·李贽《与曾中野书》:“昨见公,令我两个月心事顿然冰消冻解也。乃知向之劝我者,只为我添油炽薪耳。”
添油加醋 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屈兴栋《血战剑门关》:“我们这些当通信兵的,常在首长身边转,把听来的一些话,添油加醋相互传说着。”
油油腻腻 指油很多或沾满油污的样子。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裹一项油油腻腻旧头巾,穿一领邋邋遢遢泼戏袄。”
老油条 比喻处世经验丰富而油滑的人,或者是老毛病总是改不掉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柯岗《逐鹿中原》第八章:“饲养员老陈摆起一副老油条的架子。”
油嘴油舌 形容说话油滑轻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
蜜里调油 比喻非常亲密和好。紧缩式;作宾语;比喻非常亲密无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宝玉一日家和我们姑娘好的蜜里调油,这时候总不见面了,也不知是真病假病。”
油光水滑 ①形容光滑润泽。②形容人的圆滑、狡诈。作定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原来这顶柜子里面,中腰不安抽屉,下面也没榻板;那后面的背板一扇到底抹的油光水滑,像是常有人出入的样子。”
烈火烹油 比喻声势气焰很盛。主谓式;作宾语;形容气氛更加热烈。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油嘴花唇 形容说话油滑虚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玉《清忠谱·创祠》:“日日假忙,说道某乡绅叫管家来邀;时时捣鬼,说道某官府着农民相召。止不过油嘴花唇,无非要骗人钱钞。”
油盐酱醋 ①泛指烹调佐料。比喻另外添加的原来没有的内容。②指琐碎庸俗。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生活必需品。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二回:“景翼便把阿良那节事写信给鸿甫,信里面总是加了些油盐酱醋。”
省油灯 比喻老实、不惹是生非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方言,多用于否定。清·无名氏《刘公案》第17回:“你想收别人的礼物万不能!倚仗上司欺属下,罗锅子真是省油灯?”
油光晶亮 形容非常光滑明亮。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茅盾《泡沫·第一个半天的工作》:“雪白西装领上一个油光晶亮的头和两个烫得蓬蓬松松的头斗成个‘品’字。”
拖油瓶 妇女再嫁时所带的前生子女。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3卷:“杨氏是个二婚头,初嫁时带个女儿来,俗名叫做拖油瓶。”
加油加醋 为夸张或渲染的需要,在叙事或说话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作宾语、状语;指夸张或渲染。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有创作才能的人,也把现实中的特殊人物、特殊事件加以表扬或抨击,加油加醋说给人听。”
火上加油 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气得越发火上加油了。”
火上添油 见“火上浇油”。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老油子 指老于算计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看他也不象习于行旅,相当难缠的‘老油子’,因而答应容留。”
粉面油头 脸上扑粉,头上抹油。形容女子的化妆。作定语;指人的化妆。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恩采茶歌·四景》:“皓齿明眸,粉面油头,点花牌,行酒令。”
熬油费火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作谓语、定语;指日夜忙碌。《红楼梦》第二五回:“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得上下不安。”
油嘴滑舌 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不进油盐 形容人十分固执。
油嘴狗舌 抹了油的嘴,像狗一样的舌头。形容说话油滑,内容低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6回:“你会唱的甚么好成样的套数儿,左右是几句,东沟窝,西沟灞,油嘴狗舌,不上纸笔的。”
油腔滑调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王士祯《师友诗传录 卷一 郎廷槐问》:“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油渍麻花 形容油污斑斑的样子。
油壁香车 称妇女所乘油壁车。
撩火加油 犹言火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