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伤的成语

有关伤的成语

有关伤的成语共收录9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楛耕伤稼 楛:粗劣,粗恶;稼:庄稼。耕田不细致,庄稼受损害。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稼,耘耨失岁,政险失民。”
黯然伤神 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作谓语、定语;用于个人情绪不好。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篝灯询母,如秋蝶黯然伤神。”
败俗伤化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汉书 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伤心蒿目 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败化伤风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作谓语、定语;指道德败坏的行为。参见“败俗伤化”。
伤夷折衄 伤夷:创伤;折衄:挫败。受到创伤,遭到挫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至乃愚佻短略,轻进轻退,伤夷折衄,数表师徒。”
回肠伤气 见“回肠荡气”。作谓语、定语;比喻音乐文章感人之深。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败俗伤风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参见“败俗伤化”。
造谣中伤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坏。制造谣言来陷害别人。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秉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
惙怛伤悴 惙怛:忧伤的样子;伤悴:悲愁。形容非常忧伤、悲愁。作谓语、定语;指悲伤。《后汉书·梁鸿传》:“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
物伤其类 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救死扶伤 扶:扶助。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分句;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伤心惨目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楛耘伤岁 楛:粗恶;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荀子 天论》:“楛耕伤稼,耘耨失薉。汉 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枯耕伤稼,枯耘伤岁。”
死伤枕藉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老大徒伤悲 老大:年纪大;徒:徒然。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触目伤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楛耕伤稼,楛耘失岁 楛:粗恶;稼:庄稼;耘:除草;岁:年谷成熟,收成。指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的收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稼,楛耘失岁。”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恶语伤人 恶语:无礼中伤一类的口语。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也作“恶口伤人”。偏正式;作主语、补语;含贬义。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洪州法昌倚遇禅师》第43卷:“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伤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晋书 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遍体鳞伤 遍:普遍;全面;鳞:鱼鳞。全身受伤;伤痕 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很重。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身体受到摧残,伤势很重。清 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打的遍体鳞伤,着实走不动了。”
视民如伤 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无伤大雅 伤:妨害;大雅:雅正;正道。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5回:“像这种当个顽意儿,不必问他真的假的,倒也无伤大雅。”
五痨七伤 痨:结核病。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作谓语、宾语;泛指虚弱多病。老舍《二马》:“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也没有五痨七伤,于是又平安的过了一关。”
散伤丑害 形容不和谐的声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鬼谷子·中经》:“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
有伤风化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多指男女关系方面。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跌打损伤 泛指人因跌、打、磕、碰等原因而受的伤。作主语、宾语;指外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9回:“老夫于歧黄虽不深知,向来祖上传有济世良方,凡跌打损伤,立时起死回生。”
两败俱伤 败:失败。俱:全。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古时卞庄子要刺虎;馆竖子说;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斗争结果;小虎会死;大虎会伤;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争;双方都受伤害。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出口伤人 指用恶言恶语辱骂别人。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言语攻击别人。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赵公明大怒:‘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伤人,欺吾太甚!”
与死扶伤 与: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辅助受伤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视人如伤 见“视民如伤”。作谓语、定语;多用于管理者。唐·杨炯《为梓州官属祭郪县文》:“居传其政,爱人如子;山则有梁,镇兹一方;君宏其道,视人如伤。”
言多伤倖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对景伤情 对景:对着眼前的景物。看见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联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伤感。作谓语;用于见了引起伤感的场合。元 无名氏《集贤宾 逍遥乐》散曲:“我从来眼硬,不由人对景伤情一哭一个放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无伤大体 伤:妨害。对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什么妨害。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无名氏《静居绪言》:“后人摘集中累句讥之,亦是吹毛求疵,无伤大体,自有公论。”
忧能伤人 忧:愁苦,忧虑。忧郁愁苦的情感能损伤人的健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伤天害理 指做事凶狠残忍;毫无人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吕无病》:“堂上以我为天下之龌龊教官,勒索伤天害理之钱,以吮人痈痔者耶!”
暗箭伤人 暗中射箭杀伤别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在背地里耍手段伤害人。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但是杀下马的,各自抬回本阵,不许暗箭伤人,亦不许抢掳尸首。”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无伤无臭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 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两派对立斗争。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四回:“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待他伤了一个,便容易了。”
五劳七伤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泛指虚弱多病。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伤筋动骨 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打的来伤筋动骨,更疼似悬头刺股。”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0回:“古人说的‘关门养虎,虎大伤人’。这个东西,如何养得熟的。”
再实之木根必伤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死伤相枕 枕:以头枕物。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作谓语、定语;形容伤亡者多。唐·陆贽《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冻馁交侵,死伤相枕。”
睹景伤情 睹:看到。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作谓语、定语;用于见物伤感。明·汤显祖《还魂记·惊梦》:“今日杜丽娘有些饶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归。”
触目伤怀 见“触目伤心”。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己。”
恶语中伤 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作主语、谓语、宾语;指语言污蔑。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舆死扶伤 谓抬运死者,扶持伤者。形容死伤之众。作定语;用于书面语。《管子·轻重甲》:“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不偷而为用,舆死扶伤,死者过半,此何故也?士非好战而轻死,轻重之分使然也。”
反裘伤皮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作谓语、定语;指不知轻重本末。《晋书·张轨传》:“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反裘伤皮,未足喻之。”
触景伤情 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伤感之情。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伤感。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司户自此赴任襄阳,一路上鸟啼花落,触景伤情,只是想着盼奴。”
再实之根必伤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淮南子 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感物伤怀 感:感动;伤怀:伤心。因见到某种事物而感动伤心。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情感等。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妨害;悲痛过分。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复杂式;作主语,分句;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度的地方。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外感内伤 ①中医谓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作宾语、定语;用于医学。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恹恹的就成了一个外感内伤的病。”
伤风败化 见“伤风败俗”。作谓语、定语;指道德败坏的行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
伤风败俗 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怀古伤今 怀:想念;伤:忧思。怀念过去的时光,哀叹现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死伤相藉 藉:以物衬垫。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作谓语、定语;形容伤亡者多。《元史·世祖纪》:“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藉,系累相属,皆彼宋自祸其民也。”
痛心伤臆 形容悲痛到极点。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 李固传》:“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沛然思惟善道;而论者犹云,方今之事,复同于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作宾语、定语;指因同类的死亡而悲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触物伤情 触:触动,感动。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作谓语、宾语;指见到某物品而伤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惟有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
救急扶伤 救济危急,扶助伤病。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救济危急,扶助伤病。鲁迅《南腔北调集 经验》:“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
谷贱伤农 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主谓式;作宾语;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操刀伤锦 操刀和割锦本不是一回事,后人并而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连动式;作谓语;指不谙政事而出任官职。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构怨伤化 构:造成;化:教化。指在人民中间造成怨恨,使对人民的教化受到伤害。作谓语、宾语;用于时局。东汉·班固《汉书·平帝纪》:“苛暴吏多拘系犯法者亲属妇女老弱,构怨伤化,百姓苦之。”
败材伤锦 败:破旧,腐烂;伤:妨碍;锦:丝织品的类名。用破败的材料会伤害美好的锦缎。比喻用人不当会伤害国家。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谏。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玄传》:“败材伤锦,所宜至虑。”
触景伤心 见“触景伤情”。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伤感。《吴歌甲集·茅舍萧萧傍竹篱》:“茅舍萧萧傍竹篱,西风惨淡雨霏霏,其时黄菊花初放,触景伤心最惨凄。”
睹物伤情 看到东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伤感动情。形容深切的怀念。睹:看见。作谓语、定语;形容怀念之深切。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今虽年久,尚然记忆。睹物伤情,不觉哀泣。”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
七损八伤 形容损伤惨重。作谓语、状语;用于伤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后面伏兵齐起,这索超便有三头六臂,也须七损八伤。”又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吊死扶伤 吊祭死者,扶救伤者。作谓语、比喻、定语;用于领导者。《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触景伤怀 见“触景伤情”。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伤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夜来皓魄当空,澄波万里,上下一碧,灿若独自无聊,触景伤怀,遂尔口占一曲。”
吊古伤今 吊:凭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感怀。南朝·梁·简文帝《悔赋》:“铺究前史,吊古伤今。”
养虎伤身 饲养老虎,自伤其身。比喻纵敌留患。作谓语、定语;指自己害了自己。明·沈采《千金记·入关》:“大王,你只宜乘早击之,若迟便有养虎伤身之害矣。”
枯耘伤岁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荀子 天论》:“楛耕伤稼,耘耨失薉。汉 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枯耕伤稼,枯耘伤岁。”
视下如伤 见“视民如伤”。作谓语、定语;多用于管理者。《北史·魏纪·孝文帝纪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制物,亦无得而称之。”
伤财劳众 伤:耗费;劳:病。既使人劳苦,又浪费钱财。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无益的劳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0回:“毕竟鳅船难取胜,伤财劳众枉徒然。”
劳民伤财 劳民:使人民劳累;伤:耗费。既让人民劳累受苦;又耗费了资财。指滥用人力物力;造成浪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史 李元礼传》:“而又劳民伤财,以奉土木。”
皮伤肉绽 绽:裂开。皮肉都裂开了。形容被打伤势严重。作谓语、定语;用于严刑拷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7回:“只一石子飞来,正中面门,皮伤肉绽,鲜血迸流,翻身落马。”
伤心疾首 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吾民伤心疾首之事,孰有过于是耶!”
伤化败俗 败坏教化和风俗。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来遣责。《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抚景伤情 接触到面前的景物而引起感情上的伤痛。作谓语;指即景生情。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三折:“登高望远,人人怀故国之悲抚景伤情,处处洒穷途之泣。”
禾黍之伤 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作宾语;用于感伤等。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丘墟之象》:“后巢寇入京,焚灭殆尽,悉为瓦砾狐兔穴矣。游者有禾黍之伤。”
以养伤身 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庄子·让王》:“夫人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按,此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与《淮南子·道应训》。
铁佛伤心,石人落泪 铁铸的佛会伤心,石雕的人会掉泪。形容极其悲惨可怜。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这场哭,直哭得铁佛伤心,石人落泪……大约要算这位姑娘从她父亲死后,直到如今,憋了许多年的第一副热泪。”
伤言扎语 方言。谓说讽刺话。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嫂嫂指鸡骂狗,伤言扎语,家里一天也待不下去了。”
伤教败俗 见“伤化败俗”。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来遣责。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徊肠伤气 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作分句;指悲伤。战国 楚 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老大徒伤 老大:年纪大;徒:徒然。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作宾语、定语;指年老人。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伤脾胃 伤:伤害。比喻无关紧要作谓语、定语;指无关紧要。茅盾《子夜》:“骂几句不伤脾胃。”
恶意中伤 出自恶毒用心去攻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黯然神伤 心情沮丧;心神忧伤。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悲伤或忧愁。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言多伤幸 见“言多伤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问言多伤幸,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