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山的成语

有关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山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南山:终南山。比喻人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样长久。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可分开使用。明·柯丹邱《荆钗记·庆诞》:“齐祝赞,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群山四应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作宾语、定语;用于响应。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猛虎出山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作宾语、定语;用于迅猛。刘流《烈火金刚》第12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
翻山越岭 越:过;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翻过很多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行进途中辛苦。也比喻历尽千辛万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长途跋涉,旅途辛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的腿脚好,只要肚子里填饱了瓤子,翻山越岭,跟年轻人一样。”
责重山岳 山岳:大山。责任之重如大山。形容责任重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任后《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臣知不惬,物谁谓宜,但命轻鸿毛,责重山岳。”
一山不藏二虎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作定语、宾语;指不能相容。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箕山之风 指隐士的风范。作宾语;指隐士的风范。清 王晫《今世说 雅量》:“[丁药园]谪居五载,略无迁谪状,躬耕自乐,洒然有箕山之风。”
叠石为山 叠:重叠。把石头堆成山。指假山。作谓语、宾语;指假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大好河山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作主语、宾语;指国土。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四山五岳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作宾语、定语;用于地理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倚山傍水 倚:依靠;傍:临近。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作谓语、定语;指地理位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
观者如山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气吞山河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青山一发 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偏正式;作宾语;借指中原。宋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气吞河山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移山填海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 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
山不转路转 比喻世界渺小,这里不遇那里遇。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世界渺小。柳建伟《英雄时代》第14章:“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东山之志 指隐居的念头。作宾语;指人的志向。《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肉山酒海 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如山压卵 比喻以绝对优势对付劣势。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刘崇乌合之众,苟遇王师,必如山压卵耳。”
不识泰山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寿比南山 南山:指秦岭终南山。旧时比喻长寿。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祝寿。《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盥耳山栖 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作宾语、定语;指隐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山肤水豢 《乐府诗集 燕射歌辞三 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
百二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作主语、宾语;指河山。唐·温庭筠《老君庙》:“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闭瑶缄。”
山行海宿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作宾语、定语;用于旅行等。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作宾语、分句;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作分句;用于劝诫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深山穷谷 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作宾语、定语;指荒远偏僻的山野。《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占山为王 占:占据,霸占;王:统治者。占据山头,自称为王。比喻独霸一方,称王称霸。作谓语、定语;指称王称霸。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69回:“第二件是我也不占山为王,不过是与你比并武艺,也就算完了。”
观山览水 观:游览;山、水:指风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旅游。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4回:“我今主意,只教大官人多怀宝钞,远离家门,正好问柳寻花,又好观山览水。”
兵败如山倒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失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3章:“由于主将首先逃走,江西全线孙(传芳)军俄然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游山玩景 见“游山玩水”。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旅游。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
关山阻隔 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作谓语、宾语;形容路途艰难。元 郑德辉《 梅香》第一折:“不争他回家去呵,路途艰难,关山阴隔,这亲事几时得就。”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 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作分句、定语;指方法不对头。
渔海樵山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他山之攻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山遥路远 形容路途遥远。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遥路远。”
离山调虎 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白雪遗音·八角鼓·精忠》:“岳老爷得胜不班师,秦桧东窗定巧计,私造金牌传假旨,暗使离山调虎计,风波亭上死的屈。”
挟山超海 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山阴乘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作宾语、定语;指访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仙山楼阁 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作宾语、定语;指美妙幻境。《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
山止川行 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山林隐逸 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作宾语、定语;指隐士。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车到山前必有路 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举鼎拔山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作定语、宾语;指力大气壮。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青山不老 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作宾语、定语;指时间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义海恩山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山重水复 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钟鼎山林 比喻富贵和隐逸。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辛弃疾《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疏雨梧桐,微云河汉,钟鼎山林无限悲。”
山栖谷饮 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隐居生活。《魏书 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版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复句式;作谓语;用于自谦的客套话。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斗重山齐 斗:北斗星;重:端庄;齐:同,并。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敬仰,像泰山一般崇高。形容人才德兼备,享有崇高威望。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鸣凤记·典刑死节>》:“痛追思旧日相随,德业文章,斗重山齐。”
众喣山动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 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隐居。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指点江山 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作谓语、定语;指批评国家大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海沸山摇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三折:“小圣啸起大风,刮的来天昏地暗,海沸山摇。”
山珍海胥 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食。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积甲如山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作宾语、定语;指数量很多。清 张惠言《馆试灵台偃伯赋》:“受降则积甲如山,振旅则执同听凯。”
蚊思负山 负:担负。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负重任。作宾语、定语;指力小负重。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予不自揣,蚊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
野蔌山肴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移山造海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栈山航海 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开山老祖 佛教语,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即始祖。比喻学派的创始人。作主语、宾语;指开创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从帮忙到扯淡》:“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
箕山之志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作宾语;用于人的节操。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渊停山立 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钱谦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笃诫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
山长水远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唐 许浑《寄宋邧》诗:“山长水远无消息,瑶瑟一弹秋月高。”
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比喻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邓拓《英雄的路》:“人们常说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在宝成路上真正实现了。”
海盟山咒 犹言海誓山盟。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男女爱情等。明·梁辰鱼《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水尽山穷 同“水穷山尽”。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绝境。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荒山野岭 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80回:“往前一看,都是荒山野岭,不见有人行路,连一株树木也没有。”
中山狼 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忘恩负义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山南海北 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刀山剑林 比喻险恶的境地。作宾语;比喻险恶的境地。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7回:“慢说是开封府,就是刀山剑林,也是要走走的。”
气盖山河 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指山卖岭 比喻不着边际的空谈。作谓语、宾语;指空谈。
山崩海啸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猛虎离山 形容勇猛而迅速作宾语、定语;用于迅猛。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江山如画 江山:山河;常指国土。山河美如图画。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山河美如图画。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被发入山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回山转海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作谓语、定语;比喻力强势大,能压倒一切。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政体容易更改,本性难于变移,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山吃海喝 放肆地大吃大喝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大吃大喝。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水明山秀 见“水秀山明”。作谓语、定语;形容风景优美。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登山小鲁 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连动式;作谓语;指登高望远。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安如太山 见“安如泰山”。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坚固不可摧毁。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他山攻错 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作宾语、定语;指取长补短。《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泰山磐石 比喻安定稳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作宾语、分句;指不知足。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仙山琼阁 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醉玉颓山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宋·秦观《满庭芳》词:“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山水的景色。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排山压卵 比喻事情极容易成功,毫不费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晋书 列女传 杜有道妻严氏》:“何邓执政,必为玄害,亦由排山压卵,以汤沃雪耳,奈何与之为亲?”
军令如山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主谓式;作谓语、状语;用于军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蜃楼山市 蜃:大蛤蜊。比喻虚幻夸诞的事物或虚无飘渺的事物。作宾语、定语;指虚幻的事物。清·方以智《东西均·扩信》:“虚中见实,实中见虚,蜃楼山市,龙女施珠。”
移山竭海 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云笈七签》卷二三:“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寿山福海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联合式;作宾语;用于祝人长寿多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游山逛水 山、水:指风景;逛:闲游。游览、玩赏山水景物。作谓语、宾语;指旅游。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不免就有游山逛水,拈花惹草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