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见的成语
有关见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见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情见埶竭 | 同“情见势屈”。 | ||
见幾而作 | 幾:通“机”,时机;作:行动。指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采取行动。 | 连动式;作谓语;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
杀人不见血 | 杀了人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
浅见寡识 |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 作谓语、宾语;用于自谦。 | 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 |
见世生苗 | 比喻眼前就会收效得利。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你尚图些紫绶金章,赤紧的见世生苗,我则理会的埋根千丈。” |
肝胆相见 |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 作谓语、定语;用于真诚相处。 | 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4回:“大丈夫肝胆相见,脑袋也可以奉送。” |
八字没见一撇 |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 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
兵戎相见 |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发生冲突。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
见始知终 | 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
不见舆薪 |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 作谓语;指不努力。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管见所及 | 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抱朴子 勤求》:“故世间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者。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于纷若之书,及于祭礼拜伏之间而已矣。” |
大王好见,小鬼难当 | 指头目见面好说话,喽啰们难缠。指走狗借着主人势力敲诈勒索。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鲁迅《路》:“现在的人间也还是‘大王好见,小鬼难当’的处所。” |
一无所见 | 什么也没有看见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悄呼芸名而祝之,满室寂然,一无所见。” |
一般见识 |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
数见不鲜 |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 作谓语、定语;指司空见惯。 |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 |
喜见于色 | 同“喜形于色”。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控制不住内心喜悦。 | 《北史·尔朱荣传》:“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于色。” |
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作定语、宾语、分句;指见义勇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
瑕瑜互见 | 瑜:玉的光泽;见:显露。比喻优点;缺点都有。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客观的评价。 |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升庵论文,瑕瑜互见。” |
一见如故 | 故:故人;老朋友。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彼此一接触就情投意合。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
见缝就钻 | 比喻到处钻营或利用各种空子。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会钻营。 | |
一隅之见 | 隅:角落。在很狭小的角度里所看见的。比喻片面的见解和主张。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 |
见弹求鹗 | 见“见弹求鸮”。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是以见弹求鹗,或欲速而不达;投珠抵鹊,或见小而妨大。” |
见机行事 | 机:时机;行事:办事。看准时机立即办事。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 《周易 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
见仁见智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对同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真知灼见 |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
梦见周公 |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打瞌睡。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 作主语、宾语、分句;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捉奸见双,抓贼见赃 | 奸:通奸;赃:赃物。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 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你且忍耐,此事须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见双,抓贼见赃。’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梦。” |
肤见謭识 | 浅陋的见识。 | ||
见事生风 | 形容遇到事情,兴风作浪。 | 作谓语、宾语;指借故搬弄是非。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第少年喜事,每捕风捉影,见事生风。” |
一针见血 |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
见怪非怪 | 见“见怪不怪”。 | 作宾语、定语、状语;形容遇事沉着。 | 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世俗之见 | 世人的庸俗见解。 | 作主语、宾语;用于观点等。 | |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指看人说话与处事。形容人善于说话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 |
区闻陬见 | 见闻不广,学识浅陋。 | 作宾语、主语;用于自谦。 |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后学小生,区闻陬见,不得而妄议已。” |
见缝插针 | 缝:缝隙;空子。看见缝隙就插针进去。比喻善于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时间和空间。 | 连动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七章:“‘小钢炮后来打死了敌人不少’,陈三又见缝插针地鼓励他。” |
见机而作 | 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 连动式;作谓语;指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 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 应机》:“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 |
开口见心 |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 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直爽。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9卷:“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 |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复句式;作谓语、宾语;指敌对双方相逢时格外愤怒的样子。 | 谢扶民《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 |
开云见天 | 见“开云见日”。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十回:“众人一听,如同开云见天,兴奋得一下把老武拥在当中。” |
图穷匕首见 | 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战国策 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捉衿见肘 |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衿,同“襟”。谓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衿见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非常贫困。 |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
各执所见 | 执:坚持。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意见分歧。 | 宋·钱易《南部新书》:“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
惊见骇闻 | 见“惊耳骇目”。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
见义勇为 | 义:正义;勇:勇敢;为;做。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
饿虎见羊 | 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 作定语、宾语;形容迅速凶猛贪婪。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见了,犹如饿虎见羊,不勾大嚼,顷刻吃个干净。” |
兴师见罪 | 兴师:起兵。发动军队,声讨罪过。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 | 作谓语、定语;指斥责对方的过失。 | 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 |
见微知著 |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见猎心喜 | 看见别人打猎而感到高兴。比喻看见某种情况触动自己原有的爱好;不免跃跃欲试。 |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 《二程全书》第七卷:“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非常生动。 |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囿于成见 | 局限于原有的看法。 | 作主语、宾语、谓语;指固执。 | |
见钱眼红 | 见“见钱眼开”。 | 作谓语、宾语;比喻贪婪爱财。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其中最易辨的,就只那双贼眼,因他见钱眼红,所以易辨。” |
所见略同 |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 作谓语、定语;指看法一致。 | 明·唐顺之《与王芳湖中丞书》:“愚意方欲经营,而来叙适反,此岂古谓所见略同者乎!” |
如见其人 | 像看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刻画非常生动逼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层出迭见 | 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 清 纪昀《<水经注>目录后校记》:“今以《永乐大典》所引,各按水名,逐条参校,非惟字句之讹,层出迭见,其中脱简,有自数十字至四百余字者。” | |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 分外:格外;眼青:亲热。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 | 作宾语、分句;用于亲人朋友等。 |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
金针见血 | 犹言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切中要害。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刘宗周《书高先生帖后》:“往岁尝遗余书曰:‘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此金针见血语。” |
八面见光 | 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寄放在那里为起难来了。” |
浅闻小见 | 闻:见识。学问浅薄,见解不高。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自谦等。 | 明·王守仁《尊经阁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 |
远见卓识 | 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目标和卓越的见识。 | 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
云开见日 | 指拨开云雾;现出太阳。比喻送走黑暗重见光明。又比喻疑团解开;心情舒畅。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文益禅师》:“云开见日时如何?” |
见智见仁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作谓语、宾语;指看法不一。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寻短见 | 自杀的俗称。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杀。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人家并没有威逼他,是他自寻短见。” |
先见之明 | 先见:预见;明:指能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彪传》:“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
见性成佛 |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 作宾语、定语;用于佛教等。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
大有见地 | 很有见解。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观点等。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3回:“这等人如何能够相与,怪不得帝君要召回令师兄,正是大有见地。” |
见几而作 | 几:苗头;作:行动。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
见贤思齐 | 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见惯不惊 | 经常看到,习以为常。 | 作谓语、宾语;指不以为然。 | 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
日久见人心 | 日子长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怎样。 | 复句式;作分句;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 《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全名节一个贤宰相,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 |
了不可见 | 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明 归有光《水利后论》:“求所谓安亭江者,了不可见。” |
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管窥蛙见 | 管窥:从管中看物。比喻所见者小;蛙见:井蛙之见。比喻见识狭隘,看问题短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见识等。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只以管窥蛙见之识,谬语同心;虚表帜于词坛,以待将来作者。” |
洽闻博见 | 洽:广博。见闻和知识非常广博。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箪豆见色 | 比喻计较小利。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
见弹求鸮炙 | 鸮:鸟名,猫头鹰。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
见风使帆 | 同“见风使舵”。 |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见机行事。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幸喜写了凭据的二万头,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系。别事见风使帆,再作道理。” |
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 杀人必须要看到流血,救人必须彻底。比喻做事要认真彻底。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
见风是雨 | 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 |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
捉襟见肘 | 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襟:衣襟;肘:胳膊肘。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作宾语、定语;指头脑简单。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老鼠见猫 | 比喻十分惧怕。 | 作宾语、定语;指人胆小。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月英见了焦氏,犹如老鼠见猫,胆丧心惊,不敢不跟着他走,到家又打个半死。” |
见危致命 | 见“见危授命”。 | 作谓语、定语;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
捉奸见床 |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发现在床上确有奸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汤显祖《牡丹亭·硬拷》:“谁是贼?老大人拿贼见赃,不曾捉奸见床来!” |
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一见了然 | 犹一目了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陈栎《勤有堂随录》:“程泰之《禹贡图》,不惬人意,不能使人一见了然。” |
见物不见人 | 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
拿贼见赃 | 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 明 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拿贼见赃,杀人验伤,我有何罪也?”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谁是贼?老大人拿贼见赃,不曾捉奸见床来!” |
见异思迁 | 异:另外的;别的;迁:改变;变动。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管仲《管子 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
英雄所见略同 | 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 主谓式;作宾语;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 晋 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
见骥一毛 | 骥:千里马。只看见千里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了解事物的局部。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
管窥之见 | 管窥:从管中看物。管筒所窥见的地方极小。比喻见解局限、偏颇、肤浅。 | 作宾语;多为自谦之辞。 | 《魏书·魏收传》:“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 |
百闻不如一见 |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
骇人闻见 | 见“骇人视听”。 | 作谓语、定语;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
层出叠见 | 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等。 | 清 纪昀《<水经注>目录后校记》:“今以《永乐大典》所引,各按水名,逐条参校,非惟字句之讹,层出叠见,其中脱简,有自数十字至四百余字者。” |
独出己见 | 见:见解、主张。与别人不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 作谓语;指独到的见解。 | 清·无名氏《续小五义》第一回:“且说黑妖狐智化与小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议,独出己见,要去王府盗取盟单。” |
洞见底蕴 | 洞:深入,透彻;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 作谓语、定语;用于观察事物。 | 宋·刘克庄《待制徐侍郎神道碑》:“拘摧检核,洞见底蕴,不胜钦叹。” |
见风转舵 |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他也是老手,马上见风转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