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烟的成语
有关烟的成语
有关烟的成语共收录88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雾锁烟迷 | 谓为云雾所掩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荡洪波不分一个天地,望前程尚隔雾锁烟迷。” |
杳无人烟 | 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 | 作谓语、定语;指地方偏僻荒凉。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师兄差疑了,似这杳无人烟之处,又无个怪兽妖禽,怕他怎的?” |
烟不出火不进 |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慢性子,用于口语。 | 老舍《四世同堂》:“孙七太太是个四十来岁,永远烟不出火不进的,不惹人注意的妇人。” |
浩若烟海 |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籍、学识等。 | 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
烟炎张天 | 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 ||
过眼烟云 | 如同烟云在眼前飘过。比喻身外之物和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 | 宋 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 |
过眼云烟 |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 | 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
火灭烟消 | 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
烟蓑雨笠 | 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
烟聚波属 | 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朝士无赖者,亦竞相谄媚,或送婢妾,或进子女,筐筐苞苴,烟聚波属。” |
接续香烟 | 接:连接,继承;续:连接下去;香烟:祭品,指祭享。比喻生养子孙,繁衍不断。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繁衍后代。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7回:“官人既然作了官,总以接续香烟为重,从此要早毕婚姻,成家立业要紧。” |
如堕烟雾 |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后以“如堕烟雾”、“如堕烟海”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 | 作谓语、宾语、补语;比喻迷失方向。 |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 |
人烟辐辏 | 人烟:指人家、住户;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指居民密集。 | 作谓语、定语;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人烟辐辏,车马骈阆。” |
烟视媚行 |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形容旧时的新媳妇。 | 《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
烟消云散 | 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事物或情绪。 | 元 张养浩《天净沙》曲:“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
蛮烟瘴雨 |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 宋 黄公度《眼儿媚 梅词和傅参议韵》词:“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 |
柳烟花雾 | 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 作宾语、定语;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 元 张可久《落梅风 春晚》曲:“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
雨蓑烟笠 |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翁洮《渔者》诗:“一叶飘然任浪吹,雨蓑烟笠肯忘机。” |
人烟稠密 | 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 |
扯纤拉烟 | 犹扯篷拉纤。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回:“晁书、晁凤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过在京中扯纤拉烟,寻常门户罢了。” | |
烟火之警 | 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
不食人间烟火 | 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或作品等。 | 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
烟云供养 | 指山水怡悦性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陈继儒《妮古录》第三卷:“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
烟断火绝 | 指人烟灭绝。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文选·江淹〈恨赋〉》:“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李善注:“烟断火绝,喻人之死也。” |
放烟幕弹 | 比喻制造假象,掩盖真相。 | 作谓语、宾语;指制造假象。 | |
云飞烟灭 | 比喻消逝。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词:“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
荒无人烟 | 形容偏僻荒凉;没有人家。人烟:住户。 | 动宾式;作宾语;形容偏僻荒凉,没有人家。 | 穆欣《南线巡回 解放西昌之战》:“部队指战员忍饥受寒,翻越高达四千二百米荒无人烟的大山。” |
硝烟弥漫 | 弥漫:充满。指战场上炮火充满了整个空间。 | 作谓语、定语;指战场。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掌子面炮声轰响,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轮番在地下作业。” |
落纸云烟 | 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 ||
烟波浩渺 |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浩渺:广阔无边。水波渺茫;一望无边。形容水域宽广。也作“烟波浩淼”。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水面广阔无边。 | 唐 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
竹烟波月 | 烟:烟雾。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子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
硝烟弹雨 | 硝烟:爆炸后产生的烟雾,指战争;弹:子弹。硝烟浓密,子弹如雨。形容战场炮火非常激烈。 | 作宾语、定语;形容战争。 | 曾朴《孽海花》第33回:“那些日军刚离了硝烟弹雨之中,倏进了酒绿灯红之境。” |
有气无烟 | 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自从那李甲在此,混帐一年有余,莫说新客,连旧主顾都断了。分明接了个锺馗老,连小鬼也没得上门,弄得老娘一家人家,有气无烟,成什么模样!” |
枪烟炮雨 | 形容激烈的争战。 | 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场面。 | 《辛亥革命·安徽光复记》:“北皖以处于南北战争必趋之地,故凤颖二府属地仍在枪烟炮雨之中。” |
七孔生烟 | 同“七窍生烟”。 | 作谓语、状语;形容气愤或焦急。 | 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训起他来,气得七孔生烟,双眉倒竖。” |
露红烟紫 | 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 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 宋·曾巩《芍药厅》诗:“小碧阑于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 |
烟波钓徒 |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隐士。 | 《新唐书·张志和传》:“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
紫玉成烟 | 指少女逝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
分烟析产 | 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谓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家庭内部等。 | 《宋史·食贷志上二》:“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
浩如烟海 |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书籍多。 | 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
坚卧烟霞 | 卧:躺下;烟霞:指山林间的烟云。形容隐士的悠闲生活。 | 作谓语、定语;用于隐士。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小弟坚卧烟霞,静听好音。” |
烟熏火燎 |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 | 作定语、状语;指酷热或干燥的环境。 | 孙犁《乡里旧闻》:“这架老织布机,我幼年还见过,烟熏火燎,通身变成黑色的了。” |
人烟凑集 | 人烟:指人家、住户。指居民密集。 | 作谓语、定语;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 明·范受益《寻亲记·托梦》:“连日在途,人烟凑集,不敢下手。” |
露红烟绿 | 见“露红烟紫”。 | 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 宋·晏幾道《泛清波摘遍》词:“催花雨小,著柳风柔,都似去年时侯好。露红烟绿,尽有狂情斗春早。” |
不食烟火 |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 作谓语、定语;指道家修道。 | 《终有报》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
烟销灰灭 | 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 作谓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元·刘祁《〈归潜志〉序》:“向日二十余年间所见富贵权势之人,一时煊赫如火烈烈者,迨遭丧乱,皆烟销灰灭无余。” |
烟火邻居 | 贴邻;近邻。 | ||
狼烟四起 |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战争动乱。 | 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
接绍香烟 | 接:连接;绍:继承;香烟:祭品,指祭享。比喻生养子孙,繁衍不断。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繁衍后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挣得这些少家私,却不曾生得个儿子,传授与他,接绍香烟。” |
瘴雨蛮烟 |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 宋 辛弃疾《满江红 送汤朝美自便归》词:“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 |
如堕烟海 | 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比喻迷失方向。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
人烟稀少 | 人烟:指住户。指住户少。 | 作谓语、定语;指人口密度低。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此去俱是长源深谷,人烟稀少,汝往前村寻问那家借宿一宵,明日早上山去。” |
蛮烟瘴雾 | 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欧阳修《再和公仪赠白鹇》:“蛮烟瘴雾虽生处,何必区区忆陋邦。” |
分烟析生 | 见“分烟析产”。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家庭内部等。 | 宋·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如本地分内人户分烟析生,即各据户眼定差,或外来人户典买到本社田地,亦许收入差充弓箭社户。” |
灰飞烟灭 | 灰也飞散了;烟也消失了。比喻人的死亡;事物的消亡。 |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人亡或事物迅速消失。 |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七窍生烟 |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
灰烟瘴气 | 喻污浊。 | 作定语、状语;指糟乱。 | 鲁迅《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近处买不到一种北京或上海的新的出版物,所以有时也觉得枯寂一些,但也看不见灰烟瘴气的《现代评论》。” |
狼烟大话 | 漫无边际的吹牛话。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 | 管桦《清风店》:“他就喜欢听那些狼烟大话,听这些人帮着他摆龙门阵!” |
烟消雾散 | 同“烟消云散”。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或情绪。 | 巴金《海的梦》后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觉得畅快。在流了这么多的眼泪以后,这许多日子来的阴郁的思想都烟消雾散了。” |
齐烟九点 | 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 偏正式;作宾语;指看中国。 | 唐 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烟雾尘天 | |||
烟云过眼 |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 | 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
烟消火灭 |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 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
纸落云烟 | 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晋 潘岳《杨荆州诔》:“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
雨膏烟腻 | 谓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柳永《剔银灯》词:“艳杏夭桃,垂杨芳草,各斗雨膏烟腻。” |
不吃烟火食 |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 作谓语、定语;指不同凡俗。 |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
人烟浩穰 | 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 作谓语、定语;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 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 市井》:“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
枪烟砲雨 | 形容激烈的争战。 | ||
渺无人烟 | 一片渺茫,没有人烟 | 作宾语、定语;形容空旷荒凉。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47回:“不上一月,将淮北千里,扫荡个渺无人烟。” |
烟霞痼疾 | 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爱好山水成癖。 | 《旧唐书 隐逸传 田游岩》:“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
笔底烟花 | 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 | 作主语、谓语;指文章写得好。 | 清·钱泳《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笔底烟花传海国,袖中诗句落吴船。” |
荒烟野蔓 | 荒烟:荒凉原野上的雾气;野蔓:野草。形容冷落荒凉的景象。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欧阳修《祭石蔓卿文》:“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 |
千里无烟 | 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荒凉。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 |
烟霞成癖 | |||
烟花风月 | 指男女情爱之事。 | 作宾语、定语;指风月场。 | 吴梅《风洞山·游湖》:“咳!弘光啊!都是些烟花风月担误了你也!” |
烟霏雾集 | 形容众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嘉祥累仍,福应尤盛……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
烟霏雨散 | 形容众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络绎纵横,烟霏雨散。”李善注:“烟霏雨散,众多也。” |
雨愁烟恨 | 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史达祖《隔浦莲·荷花》词:“西湖游子,惯识雨愁烟恨。只恐吴娃暗折赠。耿耿。柔丝容易萦损。” |
雨笠烟蓑 | 同“雨蓑烟笠”。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刘过《沁园春·咏别》词:“念丹霞秋冷,风巾雾屦,五湖春暖,雨笠烟蓑。” |
烟幕弹 | 能发出带色浓烟的装置。比喻迷惑人的手段。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词句,都不过是掩盖其战争准备的烟幕弹。” |
一脉香烟 | 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正因为姐姐你在黑风岗能仁寺救了他儿子性命,保了他安家一脉香烟,因此我公婆以德报德,也想续你何家一脉香烟。” |
雨井烟垣 | 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明放着花楼酒榭,丢做个雨井烟垣。” |
雨条烟叶 | ①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
烟飞星散 | 形容离散。 | 作宾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 |
烟菲露结 | 菲:飘扬。烟雾飘飞露水凝集的样子。比喻书法。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王羲之传论》:“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菲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
乌烟瘴气 | 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
云烟过眼 | 比喻事物转眼即逝。 |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事物很快就消失。 | 宋 戴复古《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
一溜烟 | 形容跑得很快。 | 作状语、定语;指很快。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五回:“那些亲友听见,就一溜烟如飞的出去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说罢了这一句,便一溜烟外面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