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指的成语

有关指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指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指天说地 指着天说到地。形容无所不谈。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6回:“那媒人指天说地,叫屈称冤。”
指挥可定 见“指麾可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某生长北方,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
指麾可定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语出《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道路指目 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作谓语、定语;用于明摆的事。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望风希指 指说话行事见机迎合他人意旨。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默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
首屈一指 扳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 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指亲托故 指为亲戚,假托故旧。谓攀附有权势的人。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指亲托故厮还,趋时附势故相干。”
攻瑕指失 批评缺点,指出失误。作谓语、宾语;用于交往。清·顾炎武《与友人书》:“今此旧编,有尘清览。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
指矢天日 见“指天誓日”。作谓语、状语;指发誓。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女乃允之。”
指槐骂柳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是骂乙。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老舍《四世同堂》:“然后,指槐骂柳的仍对两位小姐发言,而目标另有所在……”
指日成功 谓不久即可成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与我谨守堤岸,不可渗泄,指日成功,共享其利。”
言近指远 见“言近旨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鲁阳指日 同“鲁阳挥戈”。
折胶堕指 极言天气寒冷。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磨衲赞》:“折胶堕指,此衲不寒,烁石流金,此衲不热。”宋·周密《齐东野语·曝日》:“《冬日初出铭》曰:‘折胶堕指,梦想负背。’”
指日而待 见“指日可待”。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为期不远。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一回:“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
颐指进退 颐指:以下巴动向示意。形容指挥人时的傲慢神态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旧唐书·郭子仪传》:“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
染指于鼎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左传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指腹裁襟 指腹:双方父母为腹中的胎儿预订婚姻;裁襟:男女幼年由父母代订婚约,怕长大后不相认,将衣襟裁为两幅作为凭证。指婚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汤显祖《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说道纳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
指点江山 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作谓语、定语;指批评国家大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东骂西 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是骂乙。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8回:“这一丈青气忿忿的走到后边厨下,指东骂西。”
惜指失掌 惜:吝惜。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史 阮佃夫传》:“佃夫拂衣出户,曰:‘惜指失掌邪?’”
指山卖岭 比喻不着边际的空谈。作谓语、宾语;指空谈。
射鱼指天 向天射鱼。喻虽劳而必无所获。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知度》:“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出。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怒目而视;千夫指:众人都指责;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十指有长短 指:手指。十根手指头有长有短。比喻事物的不一样。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唐·刘商《拟胡笳十八拍》:“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扼臂啮指 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作宾语、定语;指母子心灵感应。东汉 王充《论衡 感虚》:“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
堕指裂肤 堕:落下;裂:分裂。手指冻掉,皮肤冻裂。形容天气严寒。作宾语、定语;用于天气寒冷。明·袁宏道《瓶花斋集·答王百谷》:“一室之内,堕指裂肤,谇语漫骂,不肖若不闻也者。”
摘瑕指瑜 谓揭示优缺点。作谓语、宾语;指指出别人的优缺点。明·袁宏道《送徐太府见可入计序》:“士之执举子业者盈庭,公摘瑕指瑜,无不心折。”
指鹿为马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指手顿脚 一面指着骂,一面跺着脚。形容蛮横不讲理的样子。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三:“这时她还在那里指手顿脚的撒野,张裕民不管三七二十一,两步抢到她面前,厉声问道:‘你要干什么?’”
噬指弃薪 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作宾语、定语;用于母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磐传》:“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
指天誓心 指着天,对心起誓。指意志坚定或对人忠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张说《为郭振让官表》:“臣与一二贞士,指天誓心,枝梧群邪,捍城王室……艰危备尝,几不免祸。”
指手点脚 犹指指点点。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彦思]走将出来时,众人便指手点脚,当一场笑话。”
指奏相反 指奏:旨趣。旨趣相反,各执己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
弹指之间 比喻时间极短暂。作宾语;比喻时间极短暂。清·黄宗羲《王仲沩侍御过龙虎草堂》诗:“十年有五惊弹指,又复烦君入剡中。”
凿空指鹿 凿空:凭空;指鹿:指鹿为马。指凭空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指鹿为马。’”
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极端愤怒。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旁指曲谕 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宋·王禹偁《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知属吏过失,未尝面言,必因公宴引数十年前事,曰某人尝为某过得某罪,旁指曲谕,微警戒之。”
指日高升 见“指日高升”。作谓语;用于官场预祝之词。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臣》:“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
拱挹指麾 谓从容安舒,指挥若定。
指雁为羹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元 宋方壶《醉花阴 赶苏卿》:“当初指雁为羹,似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指水盟松 盟:盟誓。指着流水、松树盟誓。形容情谊之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陈汝元《金莲记·诟奸》:“章相与学士,初方指水盟松,后反操戈入室,不免乘此机会,嘲他几句,有何不可?”
十指连心 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主谓式;作定语、宾语;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明 汤显祖《南柯记 情尽》:“哎也!焚烧十指连心痛,图得三生见面圆。”
指事类情 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
颐指风使 犹言颐指气使。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态度傲慢。《元典章·户部二·使臣》:“累年以来,朝廷使臣以致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内外诸衙门一切出使臣人等,每到外路,挟恃威势,颐指风使,外路官司抑曲将迎,恐咈其意。”
千人所指 指:指责。许多人在指责。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拱揖指挥 同“拱挹指麾”。作谓语;指人的神态。战国·赵·荀况《荀子·富国》:“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
发踪指使 操纵指挥。同“发纵指使”。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幕后指使。邹韬奋《萍踪忆语》四:“美国在一九一七年的参加世界大战,也是出于华尔街的发踪指使。”
指顾间事 指:用手指;顾:回头看。用手一指或回头一看的瞬间。比喻时间十分短暂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这时奉系军阀老巢的攻破,郭部亦操左券,只是指顾间事了。”
笑语指麾 麾:通“挥”,指挥。指边笑边谈,边调度指挥。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韩愈《杜君墓志铭》:“纂辞奋笔,涣若不思;公牒盈前,笑语指麾。”
戟指怒目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作谓语、定语;指发怒。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指指点点 指给人点化或背后评论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评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芹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点点,不知说什么。看起这个样儿,不象宫里要人。”
指古摘今 摘:选取。指摘古今。形容才气纵横,议论锋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徐麟《长生殿序》:“稗畦洪先生以诗鸣长安,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无不心折。”
交臂历指 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作定语;指受束缚。《庄子·天地》:“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指天射鱼 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办事方法不对头。汉·刘向《说苑·尊贤》:“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骈拇枝指 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庄周《庄子 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指猪骂狗 犹指桑骂槐。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百般指猪骂狗,欺侮俺娘儿们。”
食指众多 食指:比喻家庭人口。家庭人口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食指众多,赡畜非易。”
指天为誓 见“指天誓日”。作谓语、状语;指发誓。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点指划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划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只见来到肆前,果然一个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里点指划脚教人下棋。”
指鹿作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故意颠倒黑白。《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染指垂涎 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元史·郝经传》:“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凯觎神器,染指垂涎。”
目指气使 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口讲指划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作谓语、状语;形容详细地解说。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条凳子可容几人,哪里是站台,哪里是门……都口讲指划地详细说给他们听。”
搤臂啮指 指至孝之人与父母心相感应。
指桑说槐 见“指桑骂槐”。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与作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说槐,暗相讥刺。”
指东话西 犹言东拉西扯。谓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又说:“临时我自来照料。”又说:“连我也不懂得甚么。”三荷包无可奈何,只得辞了出来,又与丁师爷商量。”
以指测河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眄视指使 形容骄傲的神态。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矣。”
横眉冷对千夫指 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作定语、分句;指对人的态度。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指东打西 指着东方打西方,打得别人防不胜防。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七侠五义》第92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不大的功夫,打了个落花流水。”
不吝指教 吝:吝惜;舍不得。不要吝惜指示教导。也作“不吝赐教”。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虚求教。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一致》:“我现在提出我对上述各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是否有当,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口讲指画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作谓语、宾语;形容详细地解说。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指冬瓜骂葫芦 指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作谓语、宾语;指指桑骂槐。
指李推张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骂乙。连动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幕后指点 暗中提醒或背后指点。
了若指掌 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作谓语;指十分清楚。《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恶籍盈指 犹恶贯满盈。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此非所能效力,惟善可以已之。然君恶籍盈指,非大善不可复挽。”何垠注:“恶籍盈指,犹言恶事纪载已满,不胜指也。”
发纵指使 操纵指挥。亦作“发踪指使”。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幕后指使。瞿秋白《赤都心史》四一:“几十年前,发纵指使略夺东亚满洲的参谋本部——彼得之城,不意今日又成远东革命声浪留音之机。”
发指眦裂 头发向上竖起;眼眶也裂开。形容极度悲伤;愤怒。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愤怒。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指天誓日 指着苍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态度坚定或忠诚。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其若可信。”
了如指掌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偏正式;作谓语;指对事物十分了解。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词约指明 言词简洁,旨意明确。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或说话等。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计日指期 谓计数天数,以估定行程和到达期。作谓语、状语;指估计日期。唐·崔致远《补安南录异图记》:“莫审涂程,汥履者计日指期,沉浮者占风定信。”
点指画字 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签约。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指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指指戳戳 指在人背后用手指点着说。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1回:“其中就有好性儿的跟着他,三三两两在背后指指戳戳。”
指手划脚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评论指责。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问起根由,毛泼皮指手划脚,剖说那事。”
令人发指 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指敌忘身 指敌:与敌人作战。与敌人作战,要舍生忘死,勇于牺牲。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尉缭《尉缭子·兵教下》:“兵有五致: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
指画口授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作谓语、宾语;形容详细地解说。清·查继佐《罪惟录·徐光启传》:“盖四十年耳治目营,指画口授惟此,他无及也。”
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东汉·班固《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指瑕造隙 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朱熹《少帅魏国张公行状下》:“彼或内变既平,指瑕造隙,肆无厌之欲,发难从之请,其将何词以对?”
指日誓心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惟嗢没斯精诚上达,天诱其衷。拔自狼居之山,愿拜龙颜之主,封章沥恳,指日誓心,不夺之诚,介如石矣。”
如臂使指 好像手臂指挥手指一样。比喻指挥、调动得心应手。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指南攻北 犹声东击西。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指皂为白 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动不动神头鬼脸,投河奔井,拽巷逻街,张舌骗口,花言巧语,指皂为白。”
指山卖磨 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作主语、谓语、宾语;指借此说彼。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誓天指日 对着天、日发誓。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方孝孺《正俗》:“而其臣抱君之遗孤,奔走海岛,誓天指日,拥立为帝。”
如指诸掌 《论语·八佾》:“或问褅之说。子曰:‘子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后用“如指诸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论语·八佾》:“或问褅之说。子曰:‘子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