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带的成语

有关带的成语

有关带的成语共收录8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冠袍带履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作主语、宾语;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拖泥带水 拖着泥带着水。比喻说话、作文不简洁;做事不干脆利落。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累阇梨,拖泥涉水。”
裙带关系 裙带:比喻妻女、姊妹的亲属。指相互勾结攀援的妇女姻亲关系。作宾语、定语;指妇女姻亲关系。宋·赵昇《朝野类要》卷三:“亲王南班之婿,号曰西宫,即所谓郡马也,俗谓裙带头官。”
连汤带水 比喻全部,无遗留。作状语;指全部。古华《芙蓉镇》第三章:“连汤带水地批判开了业已靠边站了的原县委书记杨民高和原公社书记李国香。”
披枷带锁 谓罪犯套上枷锁等刑具。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受刑等。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放便。”
安眉带眼 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作定语;指同样是人。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
分钗断带 钗分开,带断了。比喻夫妻的离别。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夫妻的离异。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上》:“妇人见去,当分钗断带。”
衣宽带松 形容人消瘦。作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一字字更长漏永,一声声衣宽带松。别恨离愁,变成一弄。”
连蹦带跳 精力充沛的充满活力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多用于小孩等。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4回:“他这驴一见,便将前蹄扬起,连蹦带跳。”
褒衣博带 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儒生的装束。东汉 班固《汉书 隽不疑传》:“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缝衣浅带 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联合式;作宾语;指儒者。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既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却天天在那里叫嚣狂掷,岂不是俗语说的‘带着铃铛去做贼’吗?”
褒衣缓带 褒:阔。宽衣大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儒生的装束。《新唐书·刘知畿传》:“博带褒衣,革履高冠。”
夹枪带棒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
河带山砺 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作宾语、定语;比喻时间久远。北周·宇文道《庾信集序》:“河带山砺,贻厥于后。”
革带移孔 形容身体因老病而日惭消瘦。作谓语;指人年老消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峨冠博带 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古代书生装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带牛佩犊 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归农。作谓语、宾语;指重视农业。《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拖儿带女 拖:牵引。身边带着儿女。形容生活负担重,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或行动不方便。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生活负担重。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拖儿带女的,起五更,熬半夜,这是造的什么孽呀!”
蝉衫麟带 蝉衫:像蝉翼一样薄的纱衫;麟带:有文采的衣带。形容华丽轻柔的衣服。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衣着。唐·温庭筠《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借指穷困的书生。东汉 班固《汉书 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高冠博带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作宾语、定语;形容儒生的装束。《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连枝带叶 见“连枝分叶”。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无名氏《龙门隐秀》第三折:“谁想俺嫂狠兄毒心意歹,全不想共根同蒂,连枝带叶,把我似乞儿般抢出门来。”
夹枪带棍 形容说话带刺,并牵涉旁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说话带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棍,终久是个甚么主意?”
行常带经 行:走;经:经书。走路经常携带经书。形容人好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吴带当风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因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沾亲带友 见“沾亲带故”。作宾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等。元·高文秀《黑旋风》第四折:“因此上装一个送饭的沾亲带友,那一个管牢的便不乱扯胡揪。”
披星带月 顶着星月奔走。形容早出晚归或夜行。作谓语、状语;形容辛劳奔波。唐·吕岩《七言绝句》:“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阻山带河 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 项籍传》:“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梨花带雨 象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唐 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局骗拐带 诈骗财物,诱拐孩子。
带月披星 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作谓语、状语;形容辛劳奔波。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
轻裘缓带 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闲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从容闲适。《晋书 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一衣带水 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夫人裙带 指因妻子方面的关系使丈夫得到官职或其他好处。作宾语、定语;指亲属关系。宋·周煇《清波杂志》第三卷:“蔡拜右相,家宴张乐。伶人扬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
带河厉山 带:衣带;河:黄河;厉:通“砺”,磨刀石;山:泰山。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国基久远,国祚长久。作宾语、定语;指国土。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不断如带 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情绪等。《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
披襟解带 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连蒙带骗 欺蒙,欺骗别人。作谓语、状语;指欺骗。老舍《四世同堂》:“要是他再滑一点,连蒙带骗,常常使点坏心眼,在这么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就不说飞黄腾达吧,总不至于丢差事。”
蟒袍玉带 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3回:“帝从之,即命该部给蟒袍玉带,图书玺绶,诰命彩段。”
衣不解带 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多指对长辈)。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任凭少奶奶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无奈大少爷寿元已尽。”
拾带重还 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 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裴度》。
披麻带孝 服重孝。作谓语、状语;指哀悼。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3回:“到三日,和尚打起磬子,道场诵经,挑出纸钱去。合家大小都披麻带孝。”
砺带河山 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桑枢韦带 《庄子 让王》:“原宪居鲁……桑以为枢。”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桑枢,桑木的门轴。韦带,无饰的皮革腰带。后因以“桑枢韦带”形容贫家寒士。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庄子·让王》:“原宪居鲁……桑以为枢。”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粘皮带骨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我是一刀两断的性子,不学那粘皮带骨。”
紫袍玉带 紫袍:古代公服,唐代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袍;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玉饰腰带,以区分官阶高低。穿紫袍,系玉带。比喻高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
逢衣浅带 逢衣: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读书人的衣服;浅带:宽博的衣带。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作宾语;指儒者。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逢衣浅带。”
带减腰围 语本《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作宾语、定语;形容人病愁。语出《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
散带衡门 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阵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沾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一有字迹,则沾泥带水,有不如无矣。”
披裘带索 形容衣着粗陋。作谓语、定语;用于贫民。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
话里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作谓语、宾语;指讥讽。范乃仲《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升级一听,话里带刺,来者不善。”
抓纲带目 纲:网的总绳,引申为事物的关健环节;目:网眼,引申为次要部分。比喻办事情、做工作的时候要抓住关健环节带动一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5回:“因此待亲家母面上冷落,话中带刺。”
携家带口 携带家眷,指受家眷的拖累。作谓语、宾语;指带着一家大小。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18回:“于是携家带口,风餐露宿地到了北京。”
缓带轻裘 缓:宽松;裘:皮衣。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从容闲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
襟江带湖 襟:衣襟。带:衣带。形容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萦绕交错,如同衣襟和衣带一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点带面 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作谓语、宾语;指以小带多。竺可桢《一年来的综合考察》:“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被山带河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地势险要。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带砺河山 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如衣带,泰山像磨刀石。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旧时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含有江山永固之义。亦作“带河厉山”,“带砺山河”。作宾语、定语;指国土。元·刘致《水仙操·为平章南谷公寿福楼赋》:“朱帘画栋倚穹苍,带砺河山接四王。”
沾亲带故 故:故人,老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这文书上写作见人,也只为沾亲带故。”
带罪立功 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作谓语、定语;借指赎罪。清 李渔《蜃中楼 献寿》:“正要议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报亢旱,上帝就着俺去带罪立功。”
砺山带河 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作宾语、分句;比喻时间久远。《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轻裘大带 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闲适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从容闲适。《灵应传》:“轻裘大带,白玉横腰,而森罗于阶下者,其数尤多。”
河山带砺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主谓式;作谓语;比喻时间久远。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连根带梢 比喻事情的情节十分完整。作定语;比喻事情的情节十分完整。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萧队长笑着,对于这连根带梢、清清楚楚的说法,他最喜欢。”
博带褒衣 博:宽大;褒:阔。宽衣大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儒生的装束。《新唐书·刘知畿传》:“博带褒衣,革履高冠。”
黏皮带骨 比喻拖沓,不洒脱。作宾语、定语;指人办事刻板。宋·黄庭坚《钟离跋尾》:“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下笔不浏离,如禅家黏皮带骨语。”
日月经天,河海带地 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作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带水拖泥 ①形容泥泞难行。②比喻不顺利或不干脆。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干脆。宋·叶適《修路疏》:“南来北往,何忧带水拖泥;朝去暮来,不到撞头磕脑。”
连日带夜 见“连日继夜”。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平射炮》:“半个月来,连日带夜地赶着设计图样,左眼又红肿起来了,我点上眼药,扎起手帕,继续工作。”
披毛带角 长着毛,顶着角。指畜生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变为牲畜。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三回:“死的死,活的活,血肉淋漓,束缚的总只是披毛带角。”
连滚带爬 形容害怕得慌乱逃走的样子。作状语;形容人的窘态。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9回:“一点不由他自身作主,连滚带爬地跪了过来,抱住吕洞宾双腿。”
拖浆带水 在泥水中行走被泥水玷污。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干脆。清·李绿园《歧路灯》第58回:“若拖浆带水,就不是汉子了。”
披麻带索 犹披麻带孝。作谓语、状语、宾语;指哀悼。元·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老贼!你年七八十岁,也不识做孝。披麻带索便是孝。”
不解衣带 解:脱去,解下。不脱衣服就休息,形容非常忙碌和辛劳。作谓语;多指服侍病人。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带砺山河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作宾语、定语;指国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拖家带口 带着一家大小,指受家属拖累。作谓语、宾语;指受家属拖累。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金俊武说不定有一点钱,可他拖家带口的,不好为难金家湾的这个强人。”
不绝如带 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带子一样。作谓语、定语;用于危急时。《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
拖男带女 带领着男儿女儿。多形容旅途的辛苦或生计的艰难。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生活负担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就是我这师傅,不辞年高路远,拖男带女而来,他也是为好。”
束带结发 束系衣带,挽起发髻。谓出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争臣论》:“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
含牙带角 亦作“含牙戴角”。有牙有角,形容兽类。作谓语、定语;指兽类。《淮南子·兵略训》:“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
连皮带骨 连皮肤及骨头一起。比喻全部。作定语、状语;指全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带金佩紫 金:金印。紫:紫绶。带着金印,佩着紫绶。形容地位非常显赫。作谓语、定语;指官居显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
拉家带口 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受家属的拖累。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携儿带女 携:牵引。指不分老幼全部出动。形容人群聚集。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巴金《谈<家>》:“有时候一天中间谣言四起,居民携儿带女搬进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