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薪的成语

有关薪的成语

有关薪的成语共收录7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负薪之议 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下层人或卑贱者的议论。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
积薪候燎 比喻自取灭亡。燎,火炬。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永宁寺》:“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
薪尽火传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连动式;作谓语;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不见舆薪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作谓语;指不努力。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采薪之患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作主语、宾语;有病的婉称。见“采薪之忧”。
犊牧采薪 喻指老而无妻的人。作宾语、定语;指老光棍。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作宾语、定语;指方法错误。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称薪量水 称:衡量轻重;薪:柴;量:测量。比喻持家节俭或过于吝啬。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安老爷虽是研究铸史的通品,却是个称薪量水的外行。”
釜底抽薪 釜:锅。薪:柴。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汉 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绸缪束薪 绸缪:紧紧缠绕。紧紧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儿。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结合。作谓语;比喻婚姻的结合。《诗经 唐风 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火尽薪传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作谓语;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负薪之疾 负薪:指有病。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作宾语;借指生病。唐·韩愈《复志赋并序》:“其明年七月,有负薪之疾,退休于居。”
噬指弃薪 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作宾语、定语;用于母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磐传》:“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
厝薪于火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作宾语、定语;比喻隐藏极大的祸患。《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薪桂米珠 薪:柴草。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指物价昂贵,人民生活很困难。作谓语、定语;指物价昂贵。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粒米束薪 粮柴少得可怜。作主语、宾语;指储备少。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粒米束薪家里无备,妻子只是怨怅啼哭。”
抱火厝薪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语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薪烬火传 薪:木材。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流传下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管子传·自序》:“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烬火传,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
披裘负薪 裘:皮毛衣服。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作定语;指志高行洁的隐士。东汉·王充《论衡·书虚》:“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桂薪玉粒 指柴米昂贵。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物价昂贵。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抱火寝薪 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方法不对。汉 贾谊《上陈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然糠照薪 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作谓语、定语;比喻勤奋学习。《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忧,因流寓青、齐间,然糠照薪,俾夜作昼,览书数千卷。”
杯水舆薪 见“杯水车薪”。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力量小不能解决问题。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负薪之忧 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有病的谦词。偏正式;作宾语;借指生病。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抽薪止沸 抽掉锅底下正燃烧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席薪枕块 旧时居丧者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以示哀苦之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赵·荀况《荀子·礼论》:“属茨倚庐,席薪枕块,是吉凶忧愉之情,达于居处者也。”
薪尽火灭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灭了。比喻死亡。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救火投薪 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作定语、宾语;指方法不对。《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积薪厝火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作宾语、定语;指藏着很大的危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米珠薪桂 米贵得象珍珠,柴贵得象桂木。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物价昂贵,人民生活很困难。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三》:“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
反裘负薪 见“反裘负刍”。作谓语、定语;指不知轻重本末。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杯水车薪 杯水:一杯水;车薪:一车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分句;表示力量微小不能解决问题。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采薪之疾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作主语、宾语;有病的婉称。见“采薪之忧”。
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玉粒桂薪 米如玉,薪如桂。极言生活费用之高。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王禹偁《陈情表》:“望云就日,非无恋阙之心;玉粒桂薪,未有住京之计。”《宋史·外国传三·高丽》:“緼袍短褐,玉粒桂薪,堪忧食贫,若为卒岁。”
徙薪曲突 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指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添油炽薪 犹言火上加油。比喻人为地激化矛盾,使事态严重。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明·李贽《与曾中野书》:“昨见公,令我两个月心事顿然冰消冻解也。乃知向之劝我者,只为我添油炽薪耳。”
负薪构堂 《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后以“负薪构堂”指继承先人德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
称薪而爨 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作谓语、定语;常与“数米而炊”连用。《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以荷析薪 《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原谓父亲劈柴,儿子不能承受担当。后以“以荷析薪”比喻继承父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救焚投薪 焚:火灾;薪:柴草。投进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邓析子 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薪桂米金 薪:柴草;桂:木名。把柴草看得像桂木,把粮食看得像金子。比喻生活极度贫苦。作谓语、定语;指物价昂贵。宋·苏轼《次韵郑介夫》诗:“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负薪之言 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司马贞索隐:“《文子》曰:‘圣人不让负薪之言,以广其名。’”
绝薪止火 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作谓语;指从根本上解决。《吕氏春秋·尽数》:“扬汤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则止矣。” 汉·枚乘《上书谏吴书》:“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尝胆卧薪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作谓语、定语;指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救燎助薪 同“救火投薪”。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张煌言《答越安抚书》:“名为息黥补劓,实则救燎助薪,宜人心之不服者也。”
称薪而爨,数粒乃炊 称:衡量;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数着米粒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形容吝啬或贫穷。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晋·葛洪《抱朴子·接疏》:“明者举大略细,不忮不求,故能取威定功,成天平地,岂肯称薪而爨,数粒乃炊,并瑕弃璧。”
抱火卧薪 抱火:捧着火种;卧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处境险恶。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方法不对。汉 贾谊《新书 数宁》:“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枉突徙薪 据汉刘向《说苑·权谋》,有人见邻人烟囱直立且旁有积薪,劝其改为弯曲烟囱并移走积薪;邻人不从,后果失火。后以“枉突徙薪”喻防患于未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据汉·刘向《说苑·权谋》载,有人见邻人烟囱直立且旁有积薪,劝其改为弯曲烟囱并移走积薪;邻人不从,后果失火。
负薪之病 负薪:指有病。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作宾语;借指生病。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
负薪救火 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韩非《韩非子 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秤薪而爨 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淮南子 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抱薪救焚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三国志 魏志 陶谦传》“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坐薪悬胆 坐卧在柴草上,悬胆尝其味。比喻刻苦自励,奋发图强。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金史 术虎筠寿传》:“中都食尽,远弃庙社,陛下当坐薪悬胆之日,奈何以球鞠细物动摇民间。”
坐薪尝胆 指刻苦自励,奋发图强。作谓语、定语;指奋发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负薪之资 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资:资慧能力。指卑贱者的资质。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
画卵雕薪 在鸡蛋、薪木上雕画图形。是古代富豪生活穷奢极侈的一种表现。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等。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法云寺》:“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薪贵于桂 薪:柴草;桂:桂木。形容物价飞涨。作宾语、定语;指物价高昂。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久束湿薪 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自叙:“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犹或曰:‘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
厝火积薪 厝:同“措”;放置;薪:柴草。把火置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比喻潜隐着极大的祸患。偏正式;作定语;含贬义,比喻隐藏极大的祸患。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止沸益薪 谓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对高洁人谈高洁,已为止沸益薪,况高洁十倍哉!”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覆酱烧薪 指著作无价值或不受重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康有为《与菽园论诗》诗:“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
救焚益薪 焚:火灾;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刘坤一《复李少荃制军》:“所派之营务处何道台,则人更阴狡,以之自辅,是犹救焚而益薪。”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薪救火”。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灾祸。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
未焚徙薪 在火患之前就先将柴薪搬开。比喻防患于未然。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这枢密院官都是怕事的,只晓得临渴掘井,那会得未焚徙薪?”
食辨劳薪 形容见识卓越。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称薪而爨,数米而炊 称:衡量;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数着米粒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形容吝啬或贫穷。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曲突移薪 见“曲突徙薪”。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清·李渔《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
曲突徙薪 把烟囱改为弯的;把柴草移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尝胆眠薪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作谓语、定语;指发奋图强。见“尝胆卧薪”。
采薪之忧 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有病的婉称。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朱熹集注:“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