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正的成语
有关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正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量凿正枘 | 谓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圆制作可与之相契合的榫头。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葅旈。” |
不务正业 | 务:从事;正业:正当的职业;本职工作。不干正当的工作。现多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游手好闲、贪图安逸的人。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 |
辞严气正 | 犹言辞严义正。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
挢抂过正 | 矫枉过正。谓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 | ||
大中至正 |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等。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
官清法正 | 清·清廉;正:公正。为官清廉,执法公正。 |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局面。 |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这衙门里问事,真个官清法正,件件依条律的。” |
聪明正直 |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 作谓语、定语;指行为正直无私。 | 《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
廉明公正 | 廉明:清廉,不贪污受贿。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 | 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正。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一卷:“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 |
清原正本 | 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 |
正襟安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地坐着。 |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卷:“昔贬涪州,过汉江,中流船几覆,举舟之人皆号泣,伊川但正襟安坐,心存诚敬,已而船及岸。” |
直言正谏 | 同“直言极谏”。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
安宅正路 |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 作宾语、定语;指为人。 | 《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大公至正 |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
正中其怀 | 正:恰好;中:投合。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 | 作谓语、宾语;形容符合心意。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孝公闻‘伯术’二字,正中其怀。” |
上梁不正下梁歪 |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 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
归正守丘 |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
守正不挠 | 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
忠果正直 | 忠诚果断,持正刚直。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雪。” |
危言正色 |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 作定语、状语;指忠言。 |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
归正返本 | 归:回返。返归于根本之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上书劝寿归正返本,释帝称王。” |
舍正从邪 | 舍:放弃;邪:不正当,不正派。舍弃正当的事不做,而去干邪恶的勾当。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汉·仲长统《昌言》:“乃舍正从邪、背道而驰奸,彼独能介然不为,故见贵也。” |
诚心正意 |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为人。 |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皇天有意为斯文,教人从诚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齐家治国为标准。” |
正正之旗 |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 作宾语、定语;指军威。 | 《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
正颜厉色 | 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
正冠李下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公正不阿 |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 作谓语、定语;指人为人处世。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
反正还淳 | 见“反朴还淳”。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 |
舍邪归正 | 舍:放弃;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五祖》:“友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
匡乱反正 |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联合式;作谓语;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 |
澄源正本 | 澄:澄清。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陈亮《附朱熹<寄陈同甫书>》:“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者,盖光大而高明矣。” |
正直无邪 | 公正而无私心。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顺帝《会葬宋汉策》:“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 |
清廉正直 | 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 | 《韩非子 奸劫弑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溪之下以求生,凶不几矣。” |
直言正论 | 正直公道的言论。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
反邪归正 |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 作谓语、宾语;指重新做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将军反邪归正,与宋某同灭田虎,回朝报奏朝廷,自当录用。” |
枉己正人 | 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已以正天下者乎?” |
禁暴正乱 | 禁:制止。正:纠正。抑制强暴势力,治理混乱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乱。亦作“禁暴止乱”、“禁暴诛乱”、“禁乱除暴”、“救乱除暴”、“拨乱诛暴”、“止暴禁非”、“禁暴静乱”。 | 作谓语、宾语;用于治政等。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
正大不阿 | 正大:光明正大;阿:迎合。光明正大,不循私迎合权贵。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
正直无阿 | 阿:曲从,迎合。为人处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
挢枉过正 |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 | 联合式;作谓语;同“矫枉过正”。 | 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往过其正矣。” |
正本清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明媒正娶 |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旧指正式婚姻。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正式婚姻。 | 元 柯丹邱《荆钗记 抢亲》:“我当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 |
端本正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 《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
正色危言 |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
清正廉洁 | 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陆文夫《上山的和下山的》:“因为有很多人开始时都是想当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天长日久之后就忘记了初衷。” |
正明公道 | 正大光明。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你这话不怕熏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没的敢说你不是个大的们!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干出来了!还要卖人的老婆?你卖坟上的树,卖老婆使不得么?” | |
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行。 | 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
明公正气 |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
正襟危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地坐着。 | 《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
名正理顺 |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 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 | 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
正大堂皇 | 见“正大堂煌”。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陈朗《雪月梅》第三十七回:“传旨不必誊正,即命内监将草稿取上御案观览,但见字字龙蛇,行行珠玉,铿锵金石之音,正大堂皇之体。” |
堂皇正大 | 形容言行光明公正,不偏不倚。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半是堂皇正大,半是体贴自己的私心,更觉比先心动神移。” |
垂绅正笏 | 绅:古代士大夫的衣带;笏:朝笏。垂下衣带的末端,恭敬地拿着朝笏。形容大臣庄重严肃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旧时大臣等。 |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
方方正正 | 四四方方,规规矩矩。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
风华正茂 | 风:风采;华:才华;茂:茂盛;蓬勃。正是风采动人;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人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明婚正配 | 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 | 作谓语、宾语;指合法婚姻。 |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你小姐元是我崔文远明婚正配许与侄儿崔通的。” |
归正首丘 | 首:向;丘:土丘。传说狐狸即将死在外边,也要把头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归葬于故乡。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死后归葬于故乡。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礼,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
匡谬正俗 |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颜师古有《匡谬正俗》八卷。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辄谓伤忠厚焉。” |
公正廉洁 | 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员等。 | 清 昭槤《啸亭杂录 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
邪不犯正 | 亦作“邪不伐正”。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 作定语、宾语;指正义战胜邪恶。 | 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
党邪陷正 | 与坏人结伙,陷害好人。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坏人。 | 《旧唐书·宋璟传》:“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
正始之音 |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
词言义正 |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
公正廉明 |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 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 | 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
明正典刑 |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 | 偏正式;作谓语;指依照法律公开处以极刑。 | 宋 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
正色立朝 | 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归正首邱 | 见“归正首丘”。 | 作谓语、定语;指死后归葬于故乡。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状》第八五回:“我昨天说叫他回去调理的话,就是叫他早点归正首邱了。” |
降邪从正 | 降:降服;从:归从。降伏妖邪,使之改邪归正。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望爷爷与我们雪恨消灾,早进城降邪从正也。” |
守正不阿 | 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处理事情公平正直。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宠传》:“而宠与中山相汝南张彬、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 |
扶正黜邪 | 扶助正道,除去邪恶。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
正心诚意 | 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正色直绳 | 谓严正执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
持正不阿 | 持守公正正派,不迎合阿谀。 | 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平居议论臧贬,务持正不阿;与人交,不以盛衰为轩轾。” |
正人君子 |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讽刺人。 | 《新唐书 张宿传》:“宿怨执政不与已,乃日肆谗甚,与皇甫镈相附离,多中伤正人君子。” |
端人正士 | 指端庄正直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端庄正直的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
拨乱反正 |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回复;正:正常。指整顿混乱局面;使秩序恢复正常。现在也指纠正错误;恢复正确的事理。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纠正比较重大的错误。 | 《公羊传 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东汉 班固《汉书 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
中正九品 | 品:等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
以正视听 |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 | 作谓语、定语;指纠正不良行为。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
公明正大 | 公正无私,光明磊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陈确《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 |
纯正无邪 | 邪:不正当。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小孩和女性。 | |
正法眼藏 | ①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②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
正理平治 | 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 | 作谓语、定语;指使社会安定。 | 《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
诚意正心 | 诚:真心实意;正:纠正。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正大高明 | 形容为人正直,学识高超。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集解:“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实耳。” |
秉正无私 | 主持正义,没有私念。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正直。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 |
矫枉过正 |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
中正无私 | 中正:正直。端庄正直,不存私心。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为人处世。 | 春秋·齐·管仲《管子·五辅》:“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 |
正色直言 |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
明堂正道 | 犹明公正气。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他,才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给他做了屋里人。” |
正其谊不谋其利 | 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谋:图谋。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
正经八板 | 见“正经八百”。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陆星儿《北大荒人物速写》:“铁娃把孩子塞给了秀娟,披着的棉衣也甩到了炕上,正经八板地坐了起来。” |
正气凛然 |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态度等。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
守正不桡 | 见“守正不挠”。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
胸中正,眸子瞭 | 眸子:瞳仁,眼睛;瞭:明亮。心地纯正,眼睛明亮。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 | 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 作谓语、分句;用于说话。 | 王朝闻《论凤姐》第16章:“闲话休提,书归正传;看来袭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过。” |
去邪归正 | 指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志 蜀志 后主传》:“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
恶直丑正 | 嫉害正直的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迁徐州刺吏,百司震肃,饕餮风靡,恶直丑正。” |
正名责实 | 正:端正。辨正名称以符合实际。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作宾语、定语;用于避嫌。 | 《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邪不伐正 | 见“邪不犯正”。 | 作定语、宾语;指正义战胜邪恶。 | 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夫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