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立的成语

有关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立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玉立亭亭 玉立:比喻身长而美丽;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女性或树木等。元·乔吉《七夕赠歌者》曲:“水洒不著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
当家立计 主持家政,筹划生计。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治家。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七回:“贾政本是不知当家立计的人, 一听贾母的话,一一领命。”又第一一七回:“那些少年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的,那知当家立计的道理。”
立于不败之地 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补充式;作谓语、宾语;用于组织或个人。孙武《孙子 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作谓语;比喻距离极近。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当家立纪 指管理家务。作谓语、定语;指管家。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这娘子今年不上二十五六岁,生的长挑身材,一表人物,打扮起来就是个灯人儿。风流俊俏,百伶百俐,当家立纪、针指女工、双陆棋子,不消说。”
傲然屹立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形容坚定挺拔;不可动摇。偏正式;作谓语;形容高大挺拔,意志坚定不移,不可动摇。古华《芙蓉镇》:“抽茎了,长叶了,铁骨青枝,傲然屹立。”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宋史 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立眉瞪眼 倒竖双眉,圆瞪二目。形容暴怒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大怒。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1章:“她退了两步,立眉瞪眼地用手枪朝哈叭狗一点:‘你别动!’”
立木南门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学识渊博的人。《宋史 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自立门户 自己独立成为一户人家。指成家自立。多比喻独立出来;另搞一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独立成事。清 曾朴《孽海花》第31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
凿空立论 凿空:缺乏根据,牵强附会。比喻本来缺乏根据,却挖空心思穿凿附会地作出论断。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宋·朱熹《朱子全书·学》:“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行眠立盹 形容极度疲倦无精神。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状态。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若做官后,每日价行眠立盹,休,休,枉笑杀凌烟阁上人。”
英英玉立 仪态俊美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大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今见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称嗣续有人,又要破涕为笑。”
独立王国 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作宾语;指独立的单位。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中立不倚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作谓语、定语;指不偏不倚。《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修辞立其诚 诚:真心实意。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作宾语、定语;用于写作等。《周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不破不立 破:破除;立:建立。不先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起新的。紧缩式;作分句;指不批评旧事物就不能发展新事物。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兵以诈立 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作宾语、定语;指用兵策略。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廉顽立懦 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作谓语;指教育等。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鹤立企伫 企:企望;伫:伫立。像仙鹤直立、伸长脖颈盼望。作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势不两立 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废私立公 去私为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著书立说 著:写作;撰述;立:建树;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也作“著书立言”。用于褒义;讽刺时含贬义。一般作分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渊停山立 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钱谦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笃诫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立场不稳 对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不能持之以恒。作谓语、定语;指没有立场的人。古华《芙蓉镇》第三章:“他们是立场不稳,爱憎不明,敌我不分。”
立地成佛 佛家劝善之语;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弃恶从善;立即可以成佛。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否定句。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砥行立名 磨砺德行,建树功名。作谓语;指磨炼自己的德行。《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复句式;作分句;指有准备就会成功。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云垂海立 垂:低下。云低垂,海水陡立。比喻帝王的威德或文辞雄浑壮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凤凰威迟而不去,鲸鱼屈矫以相吸。”
巍然挺立 巍然:高大的样子。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作谓语;指高耸。肖兵《太行青松》:“山上那浓郁葱茏的松柏,巍然挺立,充满生机。”
建功立事 犹“建功立业”。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弘靖书》:“见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则幕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建立功勋和事业。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
继天立极 继:继承;天、极:指帝位。继承天子之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
巍然耸立 巍然:高大雄伟的样子。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作谓语、状语;用于人格或山、建筑物等。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坐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面墙而立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作宾语、定语;指一无所知。《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销毁骨立 销:久病枯瘦。形容身体枯瘦如柴。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外表。《梁书·武帝纪》:“高祖形容本壮,及还京都,销毁骨立。”
亡立锥之地 亡:无;立锥:插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立足的地方。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毛发悚立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山奔海立 像高山飞奔,似大海竖起。形容气势浩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袁宏道《徐文长传》:“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
立锥之土 立锥:插锥子。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作主语、宾语;指小地方。曹冏《六代论》:“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
开阶立极 旧指开创基业,建立统治。作谓语、宾语;指开创帝业。《旧唐书·辛替否传》:“拨乱反正,开阶立极,得至理之体,设简要之方。”
单孑独立 单孑:单身一人。只身一人,独立自持。
树碑立传 树:建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桓彬传》:“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作宾语;比喻学识渊博的人。《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立马万言 倚靠在马旁,马上写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作谓语、定语;指写文章。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 上太守李端明书》:“唐翰林应长庚之梦,世号谪仙人,立马万言,而文章为天下之法。”
柴毁骨立 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作定语;指消瘦。《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渊亭山立 见“渊渟岳峙”。
哀毁骨立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头架子。指因丧亲极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豫:通“预”,事先准备。指做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作分句;指有准备就会成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特立独行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品行。《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名不虚立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作谓语、定语;指名实相符。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标新立异 标:揭举;立:树立。持不同的态度或看法。提出新奇的见解和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形容故意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三分鼎立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作谓语、定语;指三足鼎立。《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卓立鸡群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作谓语、定语;指人很突出。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作定语、状语、分句;指非常贫困。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立身扬名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连动式;作谓语;指使修养自身以求名声远扬。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形容志向坚定,别人很难改变。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矢志不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超然独立 见“超然独处”。作谓语、定语;指人杰出。《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傲然挺立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作谓语;形容高大挺拔,意志坚定不移。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革旧立新 指革除旧的创建新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是一个励精图治,革旧立新的单于。”
当立之年 指三十岁。偏正式;作宾语;指三十岁。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
达人立人 达:引进;立:培植。指帮人建功立业。作谓语、定语;指帮助人。宋·程颐、程颢《二程全书·遗书》:“夫仁者达人立人,取譬可谓仁之方而已。”
创家立业 立业:建立事业。成立家庭,建立家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我还要创家立业哩!”
立国安邦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事预则立 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立定脚跟 立:站。站稳脚跟。指脚踏实地地做事或立场坚定。作谓语、宾语;指脚踏实地。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1回:“你是个风流人儿,将来于这‘色’之一字,到要立定脚跟。”
巧立名目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复句式;作分句;指三十岁。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咄嗟立办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作谓语;比喻马上就可办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
逢机立断 犹言当机立断。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很果断。唐·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观公之辨政,消烦解结,逢机立断。”
立地生根 比喻过于性急,立刻就要办好事情。作宾语、状语;方言。
亭亭玉立 形容身材硕长秀美的女子或挺拔奇丽的花木。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玉立:比喻身材高而美丽。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北齐书 徐之才传》:“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立命安身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着落。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精神。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立身处世 立身:在社会上立脚;处世: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交往。在社会上自立;与世人交往相处。指做人的言行和交际等活动。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人待人接物的态度。晋 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正色立朝 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矜奇立异 矜:夸耀;异:不同。炫耀奇特,标榜新异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林纾《<慎宜轩文集>序》:“所著《慎宜轩文》若干篇,气专而寂,澹宕而有致,不矜奇立异,而言皆衷于名理。”
安家立业 安置家庭;创立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多指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代序)》:“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成家立业 成家:组成家庭;即结婚;立业:建立事业。指能独立生活或建立某种事业。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结婚组建家庭并建立事业。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定山惟素山主》:“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成家立业。’曰:‘见后如何?’师曰:‘立业成家。’”
破旧立新 破除旧的,建立新的。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余秋雨《关于嫉妒》:“那也是一个破旧立新两未靠岸的奇异时期,什么怪事都会发生。”
立贤无方 立:植,竖。指推举贤人不拘一格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汤执中立贤无方。”
家道壁立 家道:家庭经济状况;壁立:空无所有。形容极其贫穷。作谓语、定语;指人很穷。《南史·徐孝克传》:“陈亡,随例入长安。家道壁立。”
灭德立违 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处世。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当机立决 抓住时机,立刻判决。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很果断。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国家设官分职,秩有大小,权亦有等差:斩绞者奏请定夺,军流决于臬司,徒决于府,枷仗决于县,法至良也。所患者,不能当机立决,必待报而后施行。”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作定语、分句;指非常贫困。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树俗立化 树立风俗教化。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
修辞立诚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联合式;作谓语;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周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立功立事 立:建树。指树立功勋与事业。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立功立事,开国称孤。”
鸿鶱凤立 鸿鹄高飞,凤凰挺立。比喻超卓突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鸿鶱凤立,不循常流。”
立功自效 立:建树;效:报效,献出。指建树功绩以作出贡献。作谓语;用于处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只将郭子仪手下仆人失慎的,就地正法,赦郭子仪之罪,许其自后立功自效。”
阳煦山立 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立足之地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艰难的环境。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垂手侍立 垂:低下;垂手:表示恭敬;侍:侍侯。形容恭敬地站在旁边随时听从吩咐。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侍立,伺候烧纸。”
革故立新 见“革故鼎新”。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是一个励精图治,革故立新的单于。”
云屯森立 众多而整肃貌。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侯方域《为司徒公赠万将军序》:“以张公节制三方,其部下熊罴之士,云屯森立,而特属望将军,其必有以取之矣。”
造天立极 造:到,往;极:准则。指君王登上帝位,确立纲纪。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陈子昂《为资州郑使君让官表》:“伏惟陛下,革命开基。造天立极,方且弘宜帝典。”
拔赵帜立赤帜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见“拔赵帜易汉帜”。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复句式;作谓语;可以分开使用。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0卷:“只不迁不贰,是甚力量,便见工夫,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立少观多 指略一作为而影响很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齐·管仲《管子·七法》:“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