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起的成语

有关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起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风起云蒸 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作谓语;比喻声势浩大。《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一哄而起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承上起下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
咬起牙关 紧紧地咬住牙,不张开嘴巴。形容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或忍受痛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红旗谱》第二卷:“歇了一会,并没有减轻疲乏,觉得身上潮湿得厉害,索性咬起牙关,一股劲地往前跑。”
鼓噪四起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腾蛟起凤 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唐 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令人起敬 使人产生敬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情等。宋·朱熹《跋赵中丞行实》:“赵公之孝谨醇笃,虽古人犹难之,三复其书,令人起敬。”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激起公愤 激发了公众共同的愤慨。作谓语、定语;用于坏的言行等。
一馈十起 吃一顿饭的时间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刘安《淮南子 汜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云蔚霞起 蔚:茂密的样子。云气升腾,彩霞聚集。形容景物灿烂绚丽。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景色。明·袁宏道《叙呙氏家绳集》:“昔陶氏五男,不好纸笔,而遂溪之后,云蔚霞起,岂黄头历齿所敢望哉!”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绵延起伏 绵延:延续不断的样子。指高低起伏延续不断。作谓语、定语;指高低起伏延续不断。朱自清《<燕知草>序》:“加上绵延起伏的群山,错落隐现的胜迹,足够教你流连忘反。”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作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沈从文《虎雏再遇记》:“他记得一句格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因此永远能用起码名分在军队里混。”
风禾尽起 《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后以“风禾尽起”为顺应天心,得到天助的出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书·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万丈高楼从地起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作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长眠不起 死亡的别称。作谓语、定语;指死亡。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冢,驻马而吟,久不得属,冢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奋袂而起 奋袂:挥袖。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愤怒或激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庄王方进午膳,闻申舟见杀,投箸于席,奋袂而起。”
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作宾语、定语;指无能的人。陆天明《省委书记》:“万一马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嘴上行,实干不行。”
起死人,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用作屏风。比喻家里、内部。祸乱从内部发生。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轰而起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梁斌《红旗谱》第二卷:“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他逮不住领头人儿,看他有什么法子?”
风起云布 布:展开,铺开。大风起来,乌云密布。作谓语、定语;用于天气等。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9卷:“众知妪即罗真人也,于是见处焚香以告焉,俄而,风起云布,微雨已至。”
风起云飞 秋风起,白云飞。指触景伤怀作宾语、定语;用于伤怀的情绪。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箫鼓鸣兮发戟歌。”
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太平广记 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起根发由 比喻指出事物的根源。
此起彼伏 此:这;这个;彼:那;那个;伏:低下去。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也作“此伏彼此”、“此起彼落”。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发展变化不断。汉 张衡《西京赋》:“鸟毕骇,兽咸作,草伏木栖,寓居穴托,起伏集此。”
起承转合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泛指文章的做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元 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投袂而起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起师动众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晋书·吕纂传》:“夫起师动众,必参之天人,苟非其时,圣贤所不为。”
闻鸡起舞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晋书 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奋起直追 奋:鸟类展翅起飞。形容在已经落后的情况下;振作起来;一股劲地赶上去。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9回:“义无反顾,惟有群策群力,奋起直追,迅电华会代表,坚持原案。”
异军特起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另一支军队引人注目的兴起。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事物突然兴起。亦作“苍头起异军”、“异军突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新生力量。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六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化性起伪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翩翩起舞 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描写舞姿。唐 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回生起死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作谓语、定语;指医术高明。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手起刀落 手一提起,刀就落下。形容用刀动作的迅速作谓语;指人的动作迅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9回:“武松道:‘原来恁地,却饶你不得。’手起刀落,也把这人杀了。”
害起肘腋 肘腋:比喻切近的地方。比喻变乱发生在内部或身旁作谓语、状语;形容内乱。《晋书·江统传》:“寇发心腹,害起肘腋。”
怒从心起 愤怒从心底而起。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作谓语;指心中发怒。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1回:“惠公在车上望见庆郑,怒从心起。”
无明火起 无明火:怒火。形容发怒。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情绪。明·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与君一把无明火,烧尽千愁万恨心。”
起死人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腾空而起 腾空:向天空飞升。向高空升起。作谓语、状语;用于事物等。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李靖正欲挽留,只见那女子拨转马头,那马即腾空而起,倏忽不见。”
一病不起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那詹典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风霜,到家又传了时症,一病不起,呜呼哀哉死了。”
了不起 极好或令人钦佩的,不平凡,优点突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本县看她处心行事,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豪杰,断不肯等闲失身。”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复句式;作分句、定语;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人民文学》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单等撒网下钩了。”
兔起乌沉 谓月出日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参同契》上卷:“昏明顺寒暑。”后蜀·彭晓注:“兔起乌沉,升降于三百八十四日。”
声名鹊起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此起彼落 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接连不断。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接连不断。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七节:“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
重起炉灶 谓事情遭受挫折后,再从头做起。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开始。郭沫若《北伐途次》:“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异军突起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指另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突然兴起。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祸起隐微 隐微:隐蔽细小的地方。指灾祸往往萌发于隐蔽细小的地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圣人贵于谋始,智者察于未形。祸起隐微,危生安逸。”
风起潮涌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水波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势浩大。李大钊《新旧思想之激战》:“比人家那如火如荼的新潮,那风起潮涌的新人运动,尚不知相差几千万里?”
鼓噪而起 鼓噪:起哄。喧扰哄闹起来。作谓语、定语;用于场面。《谷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担当不起 指承担不了责任。作谓语;指不能承担自己的职责。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包怀原是谨慎之人,既有百万之称,自恐担当不起。”
一夜十起 心里惦挂事情,一晚上起来十次,不得安睡。作宾语、定语;指夜不能寐。
群起效尤 大家一起向坏的学习。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二度梅全传》:“恐此子效尤,干那结交权党,势压班僚,丧失名节的事,岂不辱我一门清白?”
风起水涌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作谓语、宾语;指声势浩大。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蜂舞并起 蜂舞:群蜂飞舞;并:一齐。像群蜂飞舞一样,一齐聚集。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等。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水、旱、饥、蝝、蛊、螟、蜂舞并起。”
揭竿而起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痿不忘起 痿:肢体萎弱。肢体萎弱的人不忘起行。比喻意志坚强。作谓语;指意志坚强。西汉·司马迁《史记·韩信列传》:“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休养》:“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起早睡晚 起得早,睡得晚。早晨起床,晚上睡觉,指日常生活起居。作谓语、宾语;指日常生活起居。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8回:“人家的孩儿在你家,每日起早睡晚,辛辛苦苦,替你家打勤劳儿。”
坐言起行 坐能言,起能行。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作宾语;指人言行必须一致。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怒从心起,恶向胆生 恶:凶暴。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作谓语、分句;指恼怒到极点。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不觉怒从心起,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拍案而起 案:几案;桌子。拍着桌子愤然而立。形容极度愤怒。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愤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议论蜂起 蜂起:指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飞舞。种种议论像蜜蜂一样涌现出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陈亮《又乙巳春(答朱元晦秘书熹)书》:“秘书与叔昌子约书,乃言‘诸贤死后,议论蜂起’。有独力不能支之意。”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吴子·论将》:“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
连绵起伏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起伏:高低不平。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孙荪《云赋》:“连绵起伏的云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
此伏彼起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发展起伏不断。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因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转轮。”
风起泉涌 涌:冒出。比喻事物大量迅速地涌现。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邹韬奋《萍踪寄语》:“现在本国的工程师人材已风起泉涌,随处都是本国的人材。”
沉滓泛起 已经沉底的渣滓重新浮上水面。作谓语、定语;用于不好的东西。鲁迅《二心集·沉滓的泛起》:“全国人民宜各立所志,各尽所能,各抒所见。”
婆娑起舞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作谓语;指舞姿优美。《尔雅》:“婆娑,舞也。”
风起浪涌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作谓语、宾语;指声势浩大。《晋书·谢安传》:“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云起龙骧 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偏正式;作谓语;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
从何说起 从哪里开始说。作谓语;常用于疑问句。曾朴《孽海花》第20回:“这一席话,不觉把雯青说得呆了半晌,方挣出一句道:‘这从何说起呢?’”
束上起下 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诗文评论。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清·栖霞居士评阅:“下半折遥承第十回,以碧桃起波,引起下六回文字,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
贪功起衅 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5回:“孟明等贪功起衅,妄动干戈,使两国恩变为怨。”
鸡鸣起舞 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作谓语、定语;指人勤奋。宋·韩元吉《薄幸》词:“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
崛地而起 崛:高起,突起。从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种新兴事物出现极为迅速。
声誉鹊起 比喻声名迅速增高。作谓语、定语;指声望、名誉。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至洪班则声名鹊起。”
大起大落 大幅度地起落。形容变化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变化很大。老舍《四世同堂》:“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大起大落,整出整落的。”
平起平坐 平:没有高低;相同。原指封建时代地位相同的人同时站起;同时坐下。现比喻地位相同;权力相等。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双方面。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坏了学校规矩。”
东山复起 同“东山再起”。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重新得势。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悬拟壮猷,东山复起。夫何讣闻,遽骑箕尾?”
饮食起居 指人的日常生活。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日常生活。宋·欧阳修《祭杜祁公文》:“公为辅弼,饮食起居,如陋巷之士。”
从头做起 从:自。从开始做起。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现在得从头做起,最难的是注文用的白话……得创作。”
拂袖而起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很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作谓语;用于发怒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无利不起早 指有利可图就很早起来。比喻为了图利而从事某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都是急性子,无利不起早,讲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楚歌四起 见“楚歌四合”。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等。元·马致远《庆东原·叹世》曲之二:“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
尘头大起 指尘沙尘土高高扬起。作谓语、定语;用于战场或工地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山后尘头大起,必有伏兵。”
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战争动乱。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不知起倒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作谓语、定语;指不知好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你可知他一面在这里服药,一面在那边戕伐,碰了个不知起倒的医生还给他服点燥烈之品,正是‘泼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罢了。”
群起而攻之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起死回骸 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作谓语、定语;指医术高明。宋·范成大《问天医赋》:“窃闻大神,天医之王。范围堪舆,运平阴阳;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平地起雷 犹言平地一声雷。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名声、地位等。许地山《海角底孤星》:“这一回,真是个平地起雷咧!”
赤手起家 赤手:空手;起家:创立家业。形容在无基础和条件很差下创出一番事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宋·文天祥《邹仲翔墓志铭》:“君虽亦赤手起家,而好施出其性。”
横发逆起 横:不测,意外。指出乎所料,突然兴起。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宋·岳珂《桯史·丹棱巽岩》:“吉凶祸福,横发逆起,有不可知,将合于道,其惟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