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观的成语

有关观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观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观者如堵墙 堵:墙壁。形容观看人数众多。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西汉·戴圣《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从壁上观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作谓语、定语;指袖手旁观。《史记 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燎若观火 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作谓语、补语;指非常明确。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观者如山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欲济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东观之殃 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作宾语;指杀身之祸。汉·桓宽《盐铁论·讼贤》:“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观眉说眼 指看人家脸色。联合式;作谓语;指看人家脸色。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这丫头绣春,我教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省的观眉说眼在这屋里,教人骂没主子的奴才。”
省方观民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观山览水 观:游览;山、水:指风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旅游。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4回:“我今主意,只教大官人多怀宝钞,远离家门,正好问柳寻花,又好观山览水。”
傍观者清 傍:同“旁”。旁观者:在一旁观看的人。同一事物,在一旁观看的人比当事者看得全面、清楚。常与“当局者迷”连用。亦作“旁观者清”。《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为疑而不申列?”
观衅伺隙 衅、隙:破绽、漏洞。探察对方的破绽、漏洞,以待时机。作谓语、定语;指等待时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且阻兵无众,古之明鉴,诚宜暂息进取小规,以蓄士民之力,观衅伺隙,庶无悔吝。”
跑马观花 语本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用“跑马观花”比喻大略地观看一下。作宾语、状语;指粗略看一下。语出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徘徊观望 徘徊:来回地行走。形容应该决断时犹豫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决断。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势已穷蹙,而犹徘徊观望,不肯自归于失败。”
观者猬集 猬:刺猬;猬集:像刺猬的硬刺那样多。观看的人如猬毛丛集。形容观看的人众多。作谓语、定语;比喻看的人多。清·李清《鬼母传》:“儿初见人时,犹手持饼啖,了无怖畏,及观者猬集,语嘈嘈然,方惊啼。”
观者麕集 麕:通“群”,成群。形容观看的人数众多。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杨复吉《梦阑琐笔·柴打鼓》:“柴皇急无措,大号,观者麕集询故,柴以实告,众以为狂,柴不得以行乞而归。”
省俗观风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隋书·炀帝纪》:“省俗观风,爰届幽朔。”
察言观色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揣度对方的心思。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迟回观望 同“迟疑观望”。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能决断。《清史稿·李森先传》:“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观变沉机 沉:沉着;机:形势。仔细观察事物变化的迹象,沉着把握事物发展的契机。作谓语、定语;指观察事物。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九回:“此观变沉机之士,恐不易罗致之。”
公听并观 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联合式;作谓语;指公正听取并看待事物。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观者云集 观看的人如行云那样密集。形容观看的人多。作谓语、定语;比喻看的人多。《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王奉仙》:“自咸通迄光启四十年间,游淮浙之宛陵,所至之处,观者云集。”
东观续史 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察言观行 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作谓语、定语;用于观察人。晋 袁宏《后汉纪 献帝纪五》:“古者察言观行,而善恶彰焉。”
袖手傍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明·汤显祖《紫钗记·剑合钗圆》:“想起黄衫豪客也,女伴们袖手傍观,英雄拔刀相济。”
眼观鼻,鼻观心 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指精神集中,心不旁骛的神态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穷神观化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变化。作谓语、宾语;用于观察事物。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穷神观化,望影揣情。”
侈人观听 谓加强人们在观感听觉上的印象。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直从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禅。后来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个,这怎叫得有道之君?无非要粉饰太平,侈人观听。”
雄伟壮观 气势伟大美丽。
迟徊观望 犹言迟疑观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刘揆一《黄兴传记》:“主张国内军事当局,乘日本大隈内阁迟徊观望之时,及早自动,以武力收回青岛。”
叹观止矣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新唐书 元澹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观者如堵 堵:墙壁。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偏正式;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西汉 戴圣《礼记 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悲观主义 对世事所怀消极看法的处世观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投降主义根源于民族失败主义,即民族悲观主义。”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返观内照 见“返视内照”。作谓语、宾语;指自我反省。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观风察俗 观察国风民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洞如观火 见“洞若观火”。作谓语、定语;指看得清楚。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
旁观袖手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也不协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宋·陆游《福州清仁王坚老疏》:“勇退激流,虽具衲子参寻之眼;旁观袖手,要非邦人向慕之诚。”
观望风色 观望:看风头。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7章:“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观望风色。”
侏儒观戏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只是跟着别人说。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探观止矣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观机而动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作谓语;指相机而动。《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观者如织 织:编织的衣物。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礼预教车象》:“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
隔岸观火 站在对岸观看失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见而不救。也比喻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不去过问。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乾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了如观火 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作谓语、状语;指非常清楚。邹鲁《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内来函,读之必了如观火,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必更有把握矣。”
通观全局 通:全、遍。把事情整个地加以考虑、谋划。作谓语、定语;指综合看待问题。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观望徘徊 观望:看风头,犹豫不决;徘徊:来回地走。形容犹豫不定,坐观事态发展。作谓语、定语;形容犹豫不决。李群《杀人篇》:“总之因循苟安之积习牢不可破,观望徘徊,不肯身先发难,所以然者畏杀而已。”
缩手旁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也不协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宋·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坐客韵》:“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缩手旁观初未识,两两三三而已。”
迟疑观望 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李渔《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什么还要迟疑观望?”
坐山观虎斗 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为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取利。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观山玩水 犹言游山玩水。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旅游。《五灯会元·法眼宗·宝塔绍岩禅师》:“诸仁者还明心也未?莫不是语言谭笑时……观山玩水时,耳目绝对时,是汝心否?”
悲观失望 对世事怀有丧失信心消极的看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消极处世。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我们决不悲观失望,我们是乐观的。”
作如是观 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动宾式;作谓语;泛指对某事物作如此看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观者如市 形容观看的人多。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唐·牛僧孺《玄怪录·尼妙寂》:“元和初,泗州普光王寺有梵氏戒坛,人之为僧者必由之。四方辐辏,僧尼繁会,观者如市焉。”
今古奇观 奇观:奇异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作宾语、定语;指奇异的景象。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所恨者新丧未久,况且女求于男,难以启齿。”
炳如观火 炳:光明、明亮、显着。形容看得清楚明白。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眼光。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其词秩然有条,各分大义,炳如观火。”
立少观多 指略一作为而影响很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齐·管仲《管子·七法》:“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
眼观六路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观场矮人 谓见识浅鄙者。作宾语、定语;形容没见识、人云亦云。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与紫庭诸葛孔明之出祁山,屯兵五丈原之失,叹陈寿之论孔明,分寸不失。观场矮人,未可与论古今也。紫庭见解超卓,迥出伦类,天下不多见也。”
镜里观花 镜子里头看花。指虽看得见,却得不到或摸不着。作宾语、定语;指能看到而得不到。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我劝谏他似水里纳瓜,他看觑咱如镜里观花。”
达观知命 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作宾语、定语;指宿命论。茅盾《幻灭》十四:“达观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
主观主义 由脑子或感官感觉内部的条件而引起而不去根据客观情况加以分析的处事方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蔚为大观 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蔚为:草木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动宾式;作谓语;用于文物展品等。清 梁章钜《楹联丛话》:“余藩吴时,复加修治,增设台榭,蔚成大观。”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宏伟壮观 壮观:雄伟的景象。形容景象、建筑雄伟作谓语、定语;用于建筑等。肖兵《太行青松》:“在松柏映衬下,那盘绕在山腰的红旗渠更加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粲然可观 粲然:鲜明的样子。形容事物色彩鲜明。指成绩卓著。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成绩卓著。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表古雅之道,粲然可观。”
仰观俯察 仰:抬起头;俯:低下头,弯下腰。指多方或仔细观察。联合式;作谓语;指多方或仔细观察。《周易 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洋洋大观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气象宏大;非常可观。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文章、问题等。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游目骋观 纵目观望,尽览景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水月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 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濠梁观鱼 濠:水名;梁:桥梁。在濠水的桥梁上观鱼。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作宾语、定语;指悠闲的生活。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观貌察色 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矮子观场 场:戏场。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没见识、人云亦云。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直是饥人见饭;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何殊矮子观场。”
岩居川观 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
拭目而观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观者如云 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作谓语、定语;比喻看的人多。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云。”
朝观夕览 朝:早晨。早晨看晚上也看。形容对宝贵的东西爱不释手。作谓语、宾语;用于学习等。唐·张彦远《名画记》:“高平公进书画表曰:‘前代帝王多求遗逸,朝观夕览,收鉴于斯。”
比量齐观 观:看。指同等看待。作谓语、宾语;指同等看待。廖仲恺《中国的实业的现状及产业落后的原因》:“因此我们的输出,必不能和输入比量齐观。”
观形察色 见“观貌察色”。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观形察色,见貌之情。”
察颜观色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看别人的脸色。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静观默察 不动声色,仔细观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连动式;作谓语;指从过错看为人。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观今宜鉴古 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借鉴古代的东西。《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省方观俗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书·窦炽传》:“得一睹诛剪鲸鲵,廓清寰宇,省方观俗,登岳告成,然后归魂泉壤。”
冷眼旁观 冷:冷漠;冷淡;冷静;眼:目光;表情神态。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观看。形容置身事外;毫不动心地在一旁静观事态变化。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宋 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观瞻所系 观瞻:指显著于外的物象。指与显著于外的物象有关系。作谓语;用于书面语。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后来自己也觉得在战时首都,国际观瞻所系,究竟不大方便。”
隙中观斗 隙:缝隙。从门缝中观看争斗。比喻看不到整个情况。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苏轼《超然台记》:“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返观内视 见“返视内照”。作谓语、宾语;指自我反省。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炳若观火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眼光。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走马观花 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走:跑。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唐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观者如垛 见“观者如堵”。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时琼英这段事,东京已传遍了。当日观者如垛。”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对犯法或犯错误的人给予从宽处理后;在一定时期内要观察他是否有改正的表现。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犯过错的人。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安帝纪》:“设张法禁,恳恻分别,而有司惰任,讫不奉行。秋节既立,鸷乌将用,且复重申,以观后效。”
作壁上观 壁:壁垒;营寨周围的高墙。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比喻从旁观望;置身事外。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观往知来 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作谓语、宾语;指看过去就能预知未来。《列子 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宋·马永卿《懒真子》第三卷:“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要亲眼所见。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齐量等观 同“等量齐观”。作谓语;多用于否定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清·何守奇评:“齐量等观,则词林诸公,安非出于造物之戏也?”
束手旁观 犹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2回:“咱们不得束手旁观,睁着眼叫他陷于不义。”
叹为观止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连动式;作宾语;用于事情很容易做到。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