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辞的成语
有关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辞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万口一辞 |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意见一致。 |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
义不辞难 | 辞:推辞。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
辞严气正 | 犹言辞严义正。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
辞不达意 |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说话与写作。 | 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
奇辞奥旨 | 奇辞:奇妙的文辞;奥旨:深奥的含义。形容文章语言奇丽,含义深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读仪礼》:“于是撮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 |
辞穷理屈 |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 作谓语、定语;指理亏。 | 《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
闪烁其辞 | 闪烁:光线忽明忽暗、摇动不定。比喻说话躲躲闪闪。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清 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
辩口利辞 | 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 作宾语、定语;形容能言善辩。 | 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
一诺无辞 |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
修辞立其诚 | 诚:真心实意。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写作等。 | 《周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放言遣辞 |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 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作文。 | 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
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百喙难辞 |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 作谓语、定语;指不好推辞。 | 清 夏燮《中西纪事 江上议款》:“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因乘间自尽。” |
游辞浮说 | 游:虚浮不实。虚浮不实的议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范汪传》:“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 |
在所不辞 | 辞:推辞。表示全部接受;决不推辞。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邹韬奋《经历》:“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任何个人的艰险,是在所不辞的。” |
传闻异辞 |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 作主语、宾语;指传说不一致。 | 《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
悖言乱辞 | 指胡言乱语。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胡言乱语。 | 《公孙龙子 白马论》:“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
与世长辞 | 世:人世;长:永远;辞:辞别;告别。和人世永远告别。是死的委婉语。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汉 张衡《归田赋》:“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常辞。” |
片语只辞 | 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易宗夔《〈新世说〉序》:“酷嗜临川王之书,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自甘吻颊,非凡响所能及耳。” |
绝妙好辞 | 辞:文词。指极美好的文章或文中精辟传神的词藻。 |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蔌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
辞尊居卑 | 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 连动式;作谓语;指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
意切辞尽 | 意:心愿,意向。心意恳切,言辞毫无保留。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唐·李翱《劝裴相比自出征书》:“伏望试以狂言,访于所知厚者,意切辞尽,不暇文饰,伏惟少赐省察。” |
拙口钝辞 | 拙:拙笨;钝:迟钝,笨拙。粗嘴巴,笨言辞。指不善于言辞。 |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语。 | 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
辞富居贫 | 辞:推辞,推却。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 | 《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
大肆厥辞 | 大肆:毫无顾忌。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 | 作谓语、宾语;指大发议论。 | 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
属辞比事 |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 作宾语、定语;指撰文记事。 | 《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假以辞色 |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 动宾式;作谓语;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待人。 | 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
子罕辞宝 | 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15年》:“宋人得玉,献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献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遣辞措意 |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 | 作谓语、宾语;用于文章或说话。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
丽句清辞 | 见“丽句清词”。 | ||
辞巧理拙 |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
卑辞重币 | 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 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委曲求全。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
辞有枝叶 | 枝叶:比喻琐细的言辞,形容言辞虚美琐细。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辞有枝叶。”孔颖达疏:“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 |
以辞取人 | 见“以言取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
清辞丽曲 | 同“清词丽句”。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宋书·谢灵运传》:“清辞丽曲,时发手篇。” |
辞不达义 |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表达不当。 | 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
淫辞秽语 | 淫:淫荡;秽:肮脏。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淫词秽语,概所不录。” |
不赞一辞 | 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 作谓语;指一言不发。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
夸大其辞 | 见“夸大其词”。 | 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指语言夸张。 | 孙犁《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 |
同声一辞 |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
奉辞伐罪 | 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 作谓语;指讨伐有罪的人。 | 《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
异口同辞 | 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 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
修辞立诚 |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 联合式;作谓语;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 《周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振振有辞 | 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巴金《探索集 究竟属于谁?》:“这些人振振有辞、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 |
奉辞罚罪 | 奉:敬受;罚:处罚,惩罚。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 | 作谓语;指讨伐有罪的人。 | 《尚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蔡沈集传:“奉帝之辞,罚苗之罪。” |
谊不敢辞 | 犹言义不容辞。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应该如此。 | 清·顾炎武《答陈亮工书》:“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谊不敢辞,已具一稿,藏之箧中。” |
不谋同辞 |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 作谓语、定语;用于观点相同。 | 《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
玄辞冷语 | 玄妙冷隽的言辞。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章或说话。 | 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玄辞冷语,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奚史哉?” |
以辞害意 |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善为说辞 |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 作谓语;指替人说好话。 | 《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
不露辞色 | 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不让感情流露。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
以文害辞 | 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
缀辞之士 | 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 | 作主语、宾语;指著作家。 | 晋·潘岳《马开督玮》:“慷慨非死而死者,缀辞之士,未之或遗也。” |
不以辞害志 |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 作谓语;用于文章。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辞简义赅 |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 《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
辞不意逮 | 辞:言词;逮:及,到。指言词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 宋·刘学箕《<松江哨遍>词序》:“至欲作数语以状风景胜概,辞不意逮,笔随句阁,良可慨叹。” |
恶言詈辞 | 中伤辱骂的言辞。 | 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说话。 | 宋·王观国《学林·冰》:“愈独判二年,日与宦者为敌,相伺候罪过,恶言詈辞,狼藉公牒。” |
陈辞滥调 | 见“陈词滥调”。 | 作宾语、定语;指没有新意。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 |
水火不辞 | 见“水火不避”。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
析辨诡辞 | 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 作宾语、定语;指巧言邪说。 | 《汉书 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
辞丰意雄 | 辞:文词;雄:庞大威武。文词丰盛,意气雄伟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 宋·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 |
卑辞厚币 |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 作状语、定语;形容人委曲求全。 | 《新唐书 李抱真传》:“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
辞严谊正 | 同“辞严义正”。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
高谈虚辞 | 高:高超;虚:空。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谈话等。 | 宋·张方平《论国计》:“故货食者,人事之确论,非高谈虚辞之可致也。” |
烦言碎辞 | 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 《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
辞金蹈海 |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 作定语;指有气节。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
谈辞如云 | 形容谈话时言辞如飘云那样奔涌而出。 | 作谓语、定语;指人健谈。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符融传》:“融幅巾奋裒,谈辞如云。” |
义正辞约 | 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 ||
众口一辞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
隐约其辞 | 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说话。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不明确;不清楚。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
便辞巧说 | 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 | 《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 |
理过其辞 | 过:超过。说理过甚而文采不足。 | 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南朝·梁·钟嵘《诗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卑辞厚礼 | 卑:谦抑。指言辞谦逊,礼物丰厚。 | 作谓语、定语;指对人的态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
一言半辞 | 见“一言半语”。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 | 《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
一面之辞 | 见“一面之词”。 | 作主语、宾语;用于说话。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过甚其辞 | 话说得超过了实际。 | 作宾语、定语;指言词过头。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 |
甘言好辞 | 甘:甜,甜言蜜语。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阿谀奉承话。 | 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 |
厚貌深辞 | 见“厚貌深情”。 | 作谓语、定语;指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 |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
析辩诡辞 | 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 作宾语、定语;指巧言邪说。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
谊不容辞 |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应该如此。 | 明·杨荣《送陈司业诗序》:“予与光世处三十年矣,谊不容辞,故为序如此。” |
不辞劳苦 | 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也作“不辞辛苦”。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怕劳累和辛苦。 | 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
假人辞色 |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 作谓语;指和颜悦色地待人。 | 吴祖光《闯江湖》第二幕:“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 |
含糊其辞 | 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话说得不清不楚。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
辞微旨远 |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 《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
浮语虚辞 | 指大话、空话。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大话、空话。 | 《东观汉记 隗嚣传》:“吾年已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淫辞邪说 |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
辞喻横生 | 横生:横逸而出。言辞生动,横逸而出。 | 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生为胜,或诎弱缀帢。” |
百辞莫辩 | 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 | 作谓语;形容有口难辩。 | 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反动更为证实。” |
张大其辞 |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 |
一辞莫赞 | 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 《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 |
义不容辞 |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
辞简意赅 | 简:简练;赅:完备。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 作谓语、状语、补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 《清史稿·刑法制》:“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意赅,易致舛讹。” |
何患无辞 |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 作分句;常与“欲加之罪”连用。 | 《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响不辞声 | 响:回声。回响不能离开声音。比喻荣誉从实际作为得来。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汉·刘向《说苑·杂言》:“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 |
义正辞严 |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褒义。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辞严义正 |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 作谓语、定语、状语;同“义正严辞”。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支吾其辞 | 支吾:言辞不清。指言语含糊,搪塞应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 | 作谓语、状语;指言语含糊。 | 叶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便支吾其辞说忘了。” |
口谐辞给 | 谓言辞诙谐敏捷。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
辞简意足 | 简:简要;足:充实,完备。文词简要而内容充实。 | 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 | 元·白珽《湛园静语·叶水心》:“如此数卷,辞简意足,一坐骇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