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经的成语
有关经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经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经天纬地 | 经、纬:南北纵线为经;东西横线为纬;引申为治理、规划。比喻经营规划治理。形容人的才能极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国语 周语》:“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北周 庾信《拟连珠》:“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
饱经沧桑 | 饱:充分地;经:经历;沧桑:沧海桑田。意思是说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形容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阅历深。 | 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
离经畔道 | ①谓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 作宾语、定语、状语;指背离正道。 | 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
经纬万端 | 比喻头绪极多。 | 作宾语、定语;比喻头绪极多。 | 汉朝扬雄《法言·问神》:“神心恍惚,经续万方。” |
整军经武 | 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
经史子集 | 经:经书,儒家经典;史:史书;子:诸子百家著作;集:文集。指古代的经典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献等。 | 《新唐书·艺文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
久经世故 | 世俗,俗气,老于世故。 | 作谓语、定语;指世俗。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这老头儿虽说粗豪,却是个久经世故的,须是不露一毫芒角才引得出他的真话来呢。” |
荒诞不经 | 荒诞:荒唐离奇;极不真实;不经:不合正常的情理。形容说话荒唐;毫无根据。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明 张岱《家传》:“与人言多荒诞不经,人多笑之。” |
执经叩问 | 叩问:询问。拿着经书,向人请教。指虚心向人学习。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经世之才 | 经世:治理天下。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唐 杜甫《舟中上水遗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
小本经纪 | 经纪:经营资产。指资本小的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商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 |
旷日经久 | 犹言旷日持久。 |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长期拖延。 | 唐·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自非天姿茂异,旷日经久,以所进业发闻于乡闾……则不可得而齿乎国学矣。” |
饱经世故 | 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 作谓语、定语;指经历丰富。 | 宋 陆游《书兴》诗:“占得溪山卜数椽,饱经世故气犹全。” |
体国经野 |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泛指创建与治理国家。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
荒怪不经 | 极其荒唐,不合常理。 | 作谓语、定语;指不合情理。 | 宋·王楙《野客丛书·相如上林赋》:“其夸苑囿之大,固无荒怪不经之说,后世学者,往往读之不通。” |
漫不经意 |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作定语、状语;同“漫不经心”。 | 郭沫若《文艺论集 <瓦特 裴德的批评论>》:“有时不能莹然彻底而变化,好像漫不经意地在四处爆发着一个优美的结晶。” |
大经大法 | 根本的原则和法规。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与孟尚书》:“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
救经引足 | 经:自缢,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 荀况《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
经明行修 |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
曾经沧海 | 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见识广。 | 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不经之语 |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 作主语、宾语;形容言论无根据。 | 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杂录》:“神宗顾问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对。乃以问赵元老。元老奏‘不经之语,不敢以闻’。” |
纬地经天 | 纬:丝织品的横线;经:丝织品的直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才能。 |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3回:“霍武道:‘白先生才学自然纬地经天。’” |
诞妄不经 |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 作谓语、定语;指荒谬。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释道 夷僧行法》:“按骥上此疏时,思任发已逃去不获,乃为诞妄不经之语。” |
经验教训 | 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和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等。 |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
经一失,长一智 | 经:经历;智:智慧,聪明。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亲身经历就能长知识。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
远来和尚好看经 |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 作宾语、分句;指外地人。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远来和尚好看经。’妹妹们,不可怠慢,快办斋来。” |
儒家经书 |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经典著作。 | |
经营惨澹 | 经营:筹划营谋;惨澹:思虑深至的样子。苦心经营。指对艺术创作的苦心构思 | 作谓语、定语;形容艰苦地筹划与工作。 | 宋·辛弃疾《鹧鸪天·和昌父》词:“花余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澹中。” |
渔经猎史 | 渔、猎:涉猎。涉猎经典史籍。指泛读群书,知识广博。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2卷:“进士王壡,渔经猎史之士也。” |
荒渺不经 | 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合情理。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上古世远人湮,所传之事,如共工触山、女娲补天,俱荒渺不经。” |
谩不经意 | 谓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谩,通“漫”。 | 作定语、状语;同“漫不经心”。 |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事疏》:“今谓皇上谩不经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诬皇上邪?” |
出何经典 | 谓不知所说出自何书,有无根据。 | 作谓语;指诘问有何根据。 | 《后汉书·孔融传》:“融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操不悟其嘲己,问:‘出何经典?’” |
日月经天 | 太阳月亮每天都经过天空。比喻历久不衰;永恒不变;也比喻事情明显;有目共睹。 | 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常与江河行地连用。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
经邦纬国 |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 作宾语;指治理国家。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
诡诞不经 | 怪异荒诞,不合常理。 | 作定语、状语;指言语奇怪荒唐。 |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且神仙、方技,秘怪之事,书传所记,从古有之。然诡诞不经,无补世教。” |
经国大业 | 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 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小本经营 | 指本钱不多的小商小贩或小手工业者经营的买卖。也指办事的规模有限。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事物规模小。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营,如何要打短我的?” |
五经扫地 |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
六艺经传 |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
反经合权 | 反经:不循常规;权:权宜的办法。为顺应形势,违反常规,采取权宜变通的做法。 | 作谓语、宾语;指采取变通的手段。 |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
经丘寻壑 | 指游览山水。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朝胡继宗《书言故事·地理类》:“游览自娱,曰得经丘寻壑之乐。” |
累月经年 | 累:累积。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 | 作宾语、状语;指长期。 | 《敦湟变文集·大目乾运冥间救母变文》:“头似大山,三江难满。无闻浆水之名,累月经年,受饥赢之苦。” |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 |||
熊经鸟申 | 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
行常带经 | 行:走;经:经书。走路经常携带经书。形容人好学。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
饱经忧患 | 饱:充分;经:经历。长期、多次经历过忧愁、困苦;社会经验丰富。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经历长期忧愁患难的生活。 | 郭沫若《司徒 司马 司空》:“饱经忧患的中国人上了好些次大当,并没有再给予地雷手以立即抽身的机会。” |
闳大不经 | 博大而不寻常。闳:宏大。经:寻常。 | 作谓语、定语;指语言等。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
久经风霜 |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 作谓语、定语;形容经验丰富。 | 浩然《艳阳天》第140章:“他那久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
天经地义 | 经:道;原则;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饱经世变 | 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 | 作谓语、定语;指经历丰富。 | 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这位表姊,本是家乡的名美人,现在他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经如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 |
不经世故 |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 作谓语、定语;指没见过世面。 | 鲁迅《花边文学 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
年经国纬 |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 ||
满腹经纶 | 腹:肚子;经纶: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等。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明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商调集贤宾 题春园 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
经纶满腹 | 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为经纶。引申为规划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形容人很有学问。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人很有学问。 | 宋 洪炎《西渡诗集 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满腹怀经纶,笔间含露雨。” |
文经武纬 | ①谓文事武功都很出色。②菊花的一种。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 | 作谓语、定语;指文武兼备。 | 唐·颜真卿《郭公庙碑铭》:“文经武纬,训徒陟步。” |
元经秘旨 | 微妙的道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袁枚《续新齐谐·雁岩仙女》:“所说言语,都是元经秘旨,不能记忆。” |
暮史朝经 | 经:指儒家经典。晚上读史书,早晨读经书。形容勤奋好学。 | 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小圣在生之日,萤窗雪案,暮史朝经。” |
沐雨经霜 | 谓承受雨淋霜打。形容历尽辛苦。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屠隆《昙花记·云游遇师》:“还想我沐雨经霜,身中锁甲,手里沉枪。” |
经纬天下 |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 作谓语、定语;指治理国家。 | 《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
迂怪不经 | 经:常规、规则。迂曲怪诞不合常理。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隋书·王劭传》:“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勒,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 |
论道经邦 | 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孔传:“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 |
反经合道 | 见“反经合义”。 | 作谓语、定语;用于做事。 | 明·徐渭《女状元》第一出:“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权;矫诏诛羌,反经合道。” |
浮浪不经 | 浮浪:行为轻薄放荡;不经:不守礼法规则。形容行为放纵任性,不受约束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受约束。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 |
牧豕听经 | 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 作谓语、定语;指读书勤奋。 | 《后汉书·承宫传》:“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
经帮纬国 |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 |
畔道离经 | 畔:通“叛”,违背。违背道德,脱离经典。指背离常规的思想或行为。 | 作谓语、定语;指违反传统思想和道德规范。 | 清·洪昇《<坚瓠补集>》序:“开人心狙诈之端,启风俗陵傲之习,不至于畔道离经不止。” |
天地经纬 | 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
经营擘划 | 经营:筹划营谋;擘划:筹划,安排。指营谋筹划。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郭沫若《洪波曲》第12章:“经他的经营擘划,倒也安顿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好像是很愉快的。” |
苦心经营 | 苦心:用心劳苦。经营:筹划;安排。用尽心思筹划安排。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商业等。 |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但专制政体不除,任凭你君相恁地苦心经营,民力是断不能发达的。” |
引足救经 | 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 作谓语、定语;指行为方式不对。 | 《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
依经傍注 | 依照经典及其注释。谓说话有根有据。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那世上说谎的也尽多,少不得依经傍注,有个边际,从没有见你恁样说瞒天谎的祖师。” |
夺其谈经 | 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 ||
必经之路 | 经: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 | 作主语、宾语;指为达到目的必须遵循的东西。 |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十九:“二十五号才是敌人反扑必经之路,那里高,那里窄,我们不易仰攻,也无法多用人力。我们须在适当时间,放弃了它,坚守主峰和二十七号。” |
正经八板 | 见“正经八百”。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陆星儿《北大荒人物速写》:“铁娃把孩子塞给了秀娟,披着的棉衣也甩到了炕上,正经八板地坐了起来。” |
谘经诹史 | 谓商讨、研究经史。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清·方苞《送王篛林南归序》:“至则解衣盘薄,谘经诹史,旁若无人。” |
舍经从权 | 经:正常;权:权变。指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宾白》:“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身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誓为邪辟之恩。” |
讲经说法 | 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 作谓语、宾语;指引经据典的谈说议论。 | 《西游记·南游记》第一回:“到今日来,灵山兴旺,今十大弟子,讲经说法。” |
诞罔不经 | 见“诞妄不经”。 | 作谓语、定语;指荒谬。 | 《扫迷帚》第九回:“辟辟实实,由光明正大一路去,把一切诞罔不经之事,付诸一笑,那就不负我今日一番饶舌了。” |
守经据古 | 守:遵守;经:经典;据:依据。遵守经典,依据古训。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贡禹传》:“守经据古,不阿当世。” |
经史百子 |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 作宾语、定语;指各方面的学问。 |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
皓首穷经 | 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唐 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诗:“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
离经叛道 | 离:背离;叛:背叛;经:儒家经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规范。背离、违反儒家经典和道德、教条。泛指背离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论或学说的行为。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指背离正道。 |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 |
刻意经营 | 刻意:用尽心思;经营:计划管理。指用心筹画。 | 作谓语;指用心筹划。 | 清·王晫《今世说·规箴》:“此事定须霞思云想,刻意经营,奈何颓唐落墨,便布人间?” |
传道穷经 | 传:传授;道:孔孟之道;穷:尽;经:儒家经典。传授道理,穷尽经典。 | 作谓语、宾语;用于教学等。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这些中进士、做翰林的,和他说道传道穷经,他便说迂而不当。” |
正儿八经 | 正经,严肃而认真 | 作定语、状语;指正经。 | 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第一章:“我才当了四年骑兵,正儿八经地参加战斗也才十四五次。” |
寻壑经丘 | 寻幽探胜,游山玩水。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晋·陶潜《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济世经邦 | 济:拯救,救助;邦:国家。拯救人世,治理国家。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治理国家。 | 明·屠隆《彩毫记·知畿引退》:“此行指望济世经邦,谁想竟成画饼。” |
少不经事 |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刘丰《后生可爱》:“所以在实际中,毛头小伙子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的也毕竟不少,‘少不经事’的话不尽全对。” |
夺席谈经 | 本指讲经辩难时,辩胜者夺取他人的坐席。后指见解高明,议论超过当代名流,压倒众人。亦作“夺戴凭席”。 | 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
经纶天下 | 经纶:整理丝缕;天下:国家。治理国家。 | 作谓语、宾语;指治理国家。 | 《周易·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 |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
诞谩不经 |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 作谓语、定语;指荒谬。 |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古今传记《拾遗记》、《东文朔外传》之类,悉诞谩不经。” |
久经考验 | 经过长久的考查验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理等。 | 邓小平《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斗争的实践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久经考验的立场坚定的革命领导阶级。” |
见经识经 |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事。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8回:“龙氏方才见经识经,渐渐的收了法术。” |
枕经籍书 |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文选·班固〈答宾戏〉》“徒乐枕经籍书,纡体衡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吕向注:“枕经典而卧,铺诗书而居也。” |
熊经鸱顾 | 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鸱之回顾。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传·华佗》:“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
熊经鸟曳 | 同“熊经鸟申”。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弘明集·正诬论》:“且夫熊经鸟曳,导引吐纳,辍黍稷而御英蕊。” |
闳侈不经 | 见“闳大不经”。 | 作谓语、定语;指语言等。 | 章炳麟《訄书·平等难》:“揉曲木者,不得不过其直,恣言至其极,则以为鷇卵毛鳞,皆有佛性,其冥极亦与人等。此特其左证之义,觊以齐一四类,而闳侈不经,以至于滥,有牛鼎之意焉。” |
怪诞不经 |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 联合式;作定语、补语;指言语奇怪荒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原序》:“有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 |
荒唐不经 | 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合情理。 |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龙泉连学博》:“神仙之说,多荒唐不经,莫可考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