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门的成语
有关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门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出门应辙 | 犹出门合辙。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理等。 |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中国则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学者每闭门造车,出门应辙,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 |
丧门星 | 爱争吵的人。比喻带来灾祸或者晦气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骂人等。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犯着这位丧门星,事情可就大大的不妥了,我先去碰碰看罢!” |
簪缨门第 |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官宦。指显贵人家。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安老爷家,通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 |
上下同门 |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
装点门面 | 装点:装饰;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
遁迹空门 | 见“遁入空门”。 | 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尼。 | 《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
将门无犬子 | 将门:将、相的家庭。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不会有庸才俗辈。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
饥駈叩门 | 谓为饥饿驱使,叩门求食。駈,同“驱”。语本晋陶潜《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 ||
程门立雪 |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 《宋史 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闭门觅句 | 形容作诗时冥思苦想。 | 连动式;作谓语;形容静心写作。 | 宋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之九:“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
送货上门 | 亲自将货物送到客户门上。指人自愿送上门来承担某种结果。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商业等。 |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姑且我们认为那个女孩子不值钱,送货上门,以求达到什么目的,可你王纬宇并不是一头种马。”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尼。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
门墙桃李 |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
立木南门 |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车马填门 | 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同“车马盈门”。 | 作宾语、补语;形容宾客很多。 | 《北史 拓跋深传》:“是故馀人摄选,车马填门;及臣居边,宾游罕至。” |
雍门刎首 | 相传越军至齐境,烈士雍门子狄闻之,刎颈而死。越军知之,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军而退。齐王葬雍门以上卿之礼。见汉刘向《说苑·立节》。后用为忠君的典实。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相传越军至齐境,烈士雍门子狄闻之,刎颈而死。越军知之,曰:“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军而退。齐王葬雍门以上卿之礼。见汉刘向《说苑·立节》。 |
自立门户 | 自己独立成为一户人家。指成家自立。多比喻独立出来;另搞一套。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独立成事。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1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 |
当门抵户 | 指撑持门户。 | 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主心骨。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他两人没有嬷嬷,只是盼奴当门抵户。” |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害接一害。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样多的草莽英雄又闯进了成都城,这不正是‘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
改换门庭 | 见“改换门闾”。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老舍《四世同堂》九四:“如今长期失业在家,回英国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换门庭,另找洋主子才好。” |
东门逐兔 | 见“东门黄犬”。 | 作宾语、定语;指人后悔。 |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
挨门挨户 | 挨:按照顺序。按照住户的顺序一家也不漏。同“挨门逐户”。 | 作状语、定语;形容不漏掉一户。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六章二:“她心生一计,挨门挨户问人家要不要水。” |
门外汉 | 指外行人。 | 偏正式;作宾语;指外行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竺证悟法师》:“‘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说:‘是门外汉耳。’” |
长戟高门 | 门庭高大,门内列戟。形容旧时显贵人家的威仪。 | 作宾语、定语;用于权贵之家。 | 唐 张鷟《游仙窟》:“鸣钟食鼎,积代衣缨;长戟高门,因循礼乐。” |
装门面 | 表面伪装。 | 作谓语、定语;指伪装。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4回:“左右是你的老婆,替你装门面。” |
旁门小道 | 犹旁门左道。 | 作宾语、定语;指不正经的东西。 | 宋·姚宽《西溪丛语》上卷:“苏溪作歌之意,正谓旁门小道,似是而非者。” |
别类分门 | 按一定标准分成门类。参见“分门别类”。 | 作谓语、状语;指按事物性质分类。 | 清 蒋士铨《临川梦 隐奸》:“将江浙许多穷老名士,养在家中,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 |
运斧般门 | 犹言班门弄斧。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套曲:“向管中窥豹那知外,坐井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 |
饥驱叩门 | 指为饥饿驱使,叩门求食。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语出晋 陶潜《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贫富悬殊。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北门管钥 | 犹北门之管。 | 作宾语、定语;指军事要地。 | 清 黄遵宪《冯将军歌》:“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 |
一门同气 | 谓同门兄弟。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门户开放 | 开着门或像是开着门做某事。也指在对外关系中减少限制,让外国人进入本国进行某些活动。 | 作宾语、定语;指对外开放政策。 |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逮门户开放之既实行,举全大陆为彼族长袖善舞之地。” |
旁门歪道 | 指不正经的东西。 | 作宾语、定语;指不正经的东西。 | |
车马盈门 | 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 作宾语、补语;形容宾客很多。 | 明·谢谠《四喜记·乡荐荣欢》:“看连翩车马盈门,总不比旧是庭院。” |
遁迹桑门 | 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 | 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尼。 | 清·钮琇《觚剩·树怪》:“石涛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于微之黄山。” |
闭门读书 |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 作谓语;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
宾客盈门 | 盈:充满。指来客很多。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旧唐书 窦威传》:“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 |
装潢门面 | 装潢:原指裱糊字画,现也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
八门五花 | 八门:八门阵;五花:五行阵。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 作谓语、定语;指种类多。 | 清·张潮《虞初新志》:“群峰乱峙,四布罗引,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
杜门晦迹 | 晦:隐匿。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 作谓语;指闭门隐居。 | 《周书·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宣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 |
倚门傍户 | 倚、傍:靠着。比喻做学问自己没有见解,只袭取别人的说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涿州纸衣和尚》:“倚门傍户犹如醉,出言吐气不惭惶。” |
开门揖盗 | 揖:打拱;表示欢迎。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
自作门户 | 指自己创立派别或结成宗派。同“自立门户”。 | 作谓语、定语;指独立成事。 | 《旧唐书 韦云起传》:“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 |
玉堂金门 | 玉堂:汉代殿名;金门:汉代宫门名。指翰林院。比喻高官显爵。 | 作宾语、定语;指高官显宦。 | 汉·荀悦《汉纪·成章纪》:“玉堂金门至尊之居,阴盛而灭阳,窃有宫室之象,玉氏之应。” |
政出多门 | 政令出自许多部门。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
北门南牙 | 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 | 作宾语、定语;泛指文武重臣。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中宗神龙元年》:“北门南牙,同心协力。” |
硬撑门面 | 装体面,假充上流。保持高等或中等阶级社会地位的风度、架子或门面。 | 作谓语、宾语;指面临着衰败的情况。 | |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倚门窥户 | 谓攀附企望于他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然不敢自列于下执事者,以为贱贵有伦,等威有序,以闲人持不急之务,朝夕倚门窥户,抑亦侍郎之所恶也。” |
各门另户 | 各:各自;另:别的,另外。各自立有自己的门户。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各门另户,谁管谁的事?” |
推门入桕 | 桕:门上容纳榫头的槽。比喻两相凑合。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0卷:“死了,两个正是推门入桕。免不得买具棺木盛殓,把去烧了。” |
班门弄斧 | 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 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坏事比好事传播快。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
门不夜扃 | 见“门不夜关”。 | 作宾语、定语;指好的社会风尚。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论》:“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 |
门阶户席 | 门里门外的地方。形容到处,随处。 | 作宾语、定语;指内外都是。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门阶户席,皆王亲也。” |
杜门绝客 | 同“杜门谢客”。 | 作主语、谓语、定语;指不与人往来。 | 明·冯梦龙《智囊补·术智·委蛇》:“韩世忠既罢,杜门绝客,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酒西湖以自乐。” |
门无杂宾 | 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形容交友谨慎。 | 主谓式;作宾语、补语;形容交友谨慎。 | 三国 吴 韦昭《吴书》:“不妄交游,门无杂宾。” |
门堪罗雀 | 见“门可罗雀”。 | 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门庭冷清。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然丁晋公诗固尝云‘屋可占乌曾贵仕,门堪罗雀称衰翁’矣。” |
北门之寄 | 指负军事重任。 | 作宾语;用于军事。 | 《旧唐书 李自良传》:“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 |
杜门自守 | 关闭大门,安分守已。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安分。 | 《汉书·孔光传》:“光退闾里,杜门自守。” |
屣履造门 | 屣履:拖着鞋子走路;造:往。拖着未穿好的鞋登门拜访。形容急于会见的匆忙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 |
半夜敲门不吃惊 |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心里踏实。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门户洞开 | 门户:房屋的出入处。比喻险要的地方。大门完全敞开,无遮无拦。 | 作定语、状语;指没遮拦。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13章:“派到中国来的间谍可以化装成旅行家或者利用其它名义,在这个门户洞开的国度里以‘贵宾’的身份出现。” |
五花八门 |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
旁门左道 | 左:不正;门:派别;道:路。喻指思想体系。泛指不正派不正经的东西。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他骂吾教是左道旁门,不分披毛带角的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 |
禄无常家,福无定门 | 禄:福。指福禄没有不变的定数。 | 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 晋·挚虞《门铭》:“禄无常家,福无定门,人谋鬼谋,道在则尊。” |
公门桃李 |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
穷巷掘门 | 掘:通“窟”,土屋。荒僻的里巷,简陋的土屋。 | 作主语、宾语;用于房屋。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惓枢之土耳。” |
敲门砖 | 敲门的砖石,门敲开后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 | 明 西湖居士《春游》:“这是敲门砖,敲开便丢下他。我们既作了官,做诗何用。” |
高门大屋 | 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 | 作宾语、定语;指有钱有势的人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
豪门贵宅 | 豪门:巨富权贵之家。指有权势的富贵人家。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富贵人家。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先生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 |
鸱张门户 | 树立门户,标榜门庭。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余雅不喜诗坛吟社之说,大概起于前明末年鸱张门户之恶习。” |
一门心思 | 一心一意。 | 作状语;指一心一意。 | 孙华炳《重赏之下》:“他自己又到图书馆借来关于数控的书,什么也不顾了,一门心思钻研起来。” |
侯门如海 | 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 主谓式;作宾语;指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外人不能随便出入。 | 唐 崔郊《赠女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关门闭户 | 门户都关闭起来。形容冷清寥落。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冷清的场面。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风起处,惊散了那傲来国君王,三街六市,都慌得关门闭户,无人敢走。” |
关门大吉 | 指商店倒闭或企业破产停业。 | 偏正式;作谓语;指商店倒闭或企业破产停业。 | 茅盾《子夜》五:“现在他们维持不下,难免要弄到关门大吉,那也是中国工业的损失。” |
闭门却轨 | 指杜绝宾客,不与来往。 | 作谓语、定语;指不和外界往来。 | 见“闭门扫轨”。 |
高门大族 | 高门:显贵的家族;大族:声势煊赫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名望的人。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因他是个市户出身,一时没有高门大族来求他的。” |
闭门塞窦 | 关闭门窗,堵塞洞穴。多谓防备之严。 | 作宾语、定语;指严密防范。 | 《宋史 儒林传四 蔡元定》:“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 |
闭门投辖 | 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 连动式;作谓语;形容人殷勤好客。 | 东汉 班固《汉书 游侠传 陈遵》:“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
杜门屏迹 | 见“杜门晦迹”。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唐·杨炯《后周宇文公神道碑》:“公杜门屏迹,心不自安,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 |
分别门户 | 见“分门别户”。 | 作谓语、状语;指按事物性质分类。 | 清·戴名世《<齐讴集>自序》:“其于古人之诗,多能议论长短,分别门户。” |
托足无门 | 托足:立足。指没有落脚安身之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等。 |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
鬼门关 | 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口语。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5回:“那知越吃越离‘鬼门关’近,这样治病,无怪又生出斗殴的事来。” |
柳门竹巷 | 指幽静俭朴的住宅。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 唐 刘禹锡《伤愚溪三首》诗云:“……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 |
闭门自守 | ①闭门不出,洁身自保。②坚壁不出,严加防守。 | 作谓语、定语;指封闭。 | 《汉书 王莽传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 |
屠门大嚼 | 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 作宾语、定语;指把想象作为现实来自慰。 | 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
灭门刺史 | 指地方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 | 作宾语、定语;指横暴的地方官。 | 明·敖英《东谷赘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讼之。” |
寒门薄宦 | |||
望门投止 |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 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
蓬门生辉 | 使陋室增添光辉。 | 作定语、宾语;多用作谦词。 | 《花城》1980年第7期:“徐先生,今天真是蓬门生辉。” |
鲤鱼跳龙门 |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 《埤雅 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
门衰祚薄 | 门庭衰微,福祚浅薄。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晋·李密《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门庭赫奕 | 门庭:指家庭社会地位。赫奕:盛大。形容人地位、名声显赫。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自实上岸,先打听缪千户消息,见说缪千户正在陈友定幕下,当道用事,威权隆重,门庭赫奕。” |
程门飞雪 | 程:宋代理学家程颐。比喻尊师重教。 | 作宾语、定语;比喻尊师重教。 | 鲁迅《书信集·致许广平》:“程门飞雪,贻误多时。” |
一登龙门 | 龙门: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就变成龙。指一时间飞黄腾达。 | 作宾语、定语;指人飞黄腾达。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
织楚成门 | 形容房屋简陋。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沈约《郊居赋》:“织宿楚以成门,籍外扉而为户。” |
半夜敲门心不惊 |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 作谓语、分句;指心里踏实。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枇杷门巷 | 旧时指妓女居住的地方。 | 作宾语;指妓女居住的地方。 | 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门里闭门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