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嘴的成语

有关嘴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嘴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嘴大喉咙小 吃得进吞不下,比喻心有余而力不足。作谓语、定语;指人贪心。
拙嘴笨腮 见“拙嘴笨舌”。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词。刘厚明《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伶牙俐嘴 伶:通“灵”,灵活;俐:聪明、乖巧。形容为人机灵,能说会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口才好。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你划地敢伶牙俐嘴,夸强说会,使不着你唬鬼瞒神。”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嘴里牙多 谑语,指会说话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指能说会道。马力《黑牡丹》:“算啦算啦!你嘴里牙多,我说不过你。”
调嘴调舌 见“调嘴弄舌”。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打的经济鲫鱼般跳。骂道:‘怪短命!谁和你那等调嘴调舌的!”
贫嘴饿舌
点头咂嘴 表示同意、赞赏。作谓语、状语;指赞同。《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张老婆儿一旁看了,也不住的点头咂嘴。”
尖嘴猴腮 腮:面颊。像猴子似的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长相丑陋。联合式;作宾语、补语;形容相貌丑陋。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鼻蹋嘴歪 形容疲累不堪或十分狼狈的样子。作定语、状语;指人的长相。
调嘴学舌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多嘴饶舌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或爱管闲事。作谓语、宾语;指嘴多。《三遂平妖传》第二回:“那个多嘴饶舌的、闲在那里不去打瞌睡,却去报新闻,搬起这样是非。”
耍贫嘴 没完没了地跟人说废话或玩笑话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张恨水《夜深沉》第十回:“小五,你干吗和她小孩子耍贫嘴。”
嘴快舌长 爱说长道短。《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说一句,便是‘贞静’两个字。”
咸嘴淡舌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挑拨是非。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多嘴多舌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作谓语、宾语;指嘴多。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贫嘴贱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嘴是两张皮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
多嘴献浅 谓胡乱说些没见识、不起好作用的话。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这一定有多嘴献浅的人,对那强人说我在大门前看他起身,与街坊妇人说话。”
磨牙费嘴 指反复琐碎的谈话或争论。作宾语、定语;指无用的争论。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5回:“我的性儿你是知道的,我是合你磨牙费嘴的人么?”
努牙突嘴 努:用力伸出或突出。形容愤怒的神态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有嘴没心 见“有嘴无心”。
轻嘴薄舌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嘴上功夫 指没有实际本事,只是口头说说而已。作主语、宾语;指口头说说。
驴唇马嘴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联合式;作宾语;指瞎扯,瞎说。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打牙犯嘴 比喻乱开玩笑。作谓语、宾语;比喻乱开玩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常和众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磨嘴皮子 说废话作谓语;用于口语。浩然《艳阳天》第84章:“别白磨嘴皮子了,咱们反破坏,把糟蹋麦子的鸡全砸扁它!”
鼻塌嘴歪 形容脸部伤势严重。作定语、状语;形容人的伤势。《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里禁得萧云仙的弹子打来,打得鼻塌嘴歪,无处躲藏。”
鸡烂嘴巴硬 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驴唇不对马嘴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主谓式;作补语;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绕你从朝。”
贫嘴恶舌 同“贫嘴贱舌”。作定语、宾语;指说话油滑尖酸。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嗑牙料嘴 多嘴多舌。作宾语、定语;指多嘴多舌。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七舌八嘴 同“七嘴八舌”。作宾语、状语;形容人。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七嘴八张 形容人多语杂。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指年轻人办事不老练与牢靠。作宾语、定语、分句;多指年轻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俗语说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像你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会冤枉人的了?”
张嘴结舌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害怕或惊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惊讶或害怕。茹志鹃《里程》:“三娘这阵连珠炮,说得老刘张嘴结舌,不知怎么辩白是好……”
磕牙料嘴 多嘴多舌。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多嘴多舌。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嗑牙料嘴。”
掉嘴弄舌 掉:摇动;弄:耍弄,播弄。指吵架。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吵架。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六卷:“况且他是卖席子,你是做豆腐,各人做自家生理,何苦掉嘴弄舌,以至相争。”
嘴尖舌头快 比喻话多而轻率。作谓语、宾语;指人说话。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单管嘴尖舌头快的,不管你事也来插一脚。”
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人。《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信嘴胡说 信:由。由着嘴胡说八道。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言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傻子似的从没个忌讳,高兴了信嘴胡说也是有的。”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有嘴没舌 形容不善言辞。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
咂嘴舔唇 见“咂嘴弄舌”。作谓语、定语;指人吃惊。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武震却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还咂嘴舔唇的,品着滋味。”
说嘴郎中 比喻喜欢说空话、大话而没有本事的人。作宾语、定语;指说大话的人。刘斯奋《白门柳·秋露危城》第11章:“原来全是些靠不住的说嘴郎中!”
没嘴葫芦 没有嘴的葫芦。比喻不善言谈或说话很少的人。作宾语;用于不爱说话的人。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
黑眉乌嘴 眉头嘴脸都不干净。形容淘气、贪玩孩子的肮脏面容。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面貌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弄的你黑眉乌嘴的,那里还像个大家子念书的孩子!”
花马掉嘴 花言巧语地耍嘴皮子。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你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们不知你府上的事呢!”
使嘴使舌 搬弄口舌。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相于廷专好使嘴使舌的说我,不知几时着了我手,也是这般一顿,方才解我积恨。”
闷嘴葫芦 不爱说话的人。作宾语;指不爱说话的人。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生气地对这个不会喝酒,偏要喝酒的闷嘴葫芦讲:‘你可真出息,喝醉了给娘丢脸来啦!’”
贫嘴薄舌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刀子嘴豆腐心 形容人说话尖刻,但心肠很软弱。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事。浩然《艳阳天》第39章:“焦二菊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硬的不怕,软的受不了。”
调嘴弄舌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花马吊嘴 花言巧语地耍嘴皮子。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曾朴《孽海花》第16回:“你倒还想来,别给我花马吊嘴的,妹妹记着前事,正在这里恨你呢!”
笨嘴笨腮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作谓语、定语;指没有口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
箭穿雁嘴 比喻不开口说话。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二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颤心寒,不敢出战。问了数声,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默默无言,无人敢应。”
有嘴无心 犹言有口无心。作谓语、定语;指人嘴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傻子似的从没个忌讳,高兴了信嘴胡说也是有的。”
虚嘴掠舌 比喻花言巧语。作谓语、宾语;指花言巧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摇嘴掉舌 犹摇唇鼓舌。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得莺莺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斗争斗合。”
咂嘴弄唇 见“咂嘴弄舌”。作谓语、定语;指人吃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心直嘴快 见“心直口快”。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性格。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弄嘴弄舌 弄:玩弄,卖弄。犹言耍嘴皮子。形容卖弄口舌或搬弄是非。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这个弼马瘟着然会弄嘴弄舌。”
课嘴撩牙 搬唇弄舌。课,用同“嗑”。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咨牙俫嘴
铁嘴钢牙 比喻能言善辩。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人。《花城》1981年第5期:“你看他真是铁嘴钢牙。”
白磨嘴皮 指说了一些无用的话,不能说动对方。作谓语、宾语;指无用的谈话。
合不拢嘴 指人高兴得关不住嘴。作状语;形容人的欢笑等。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2章:“他父母亲又会怎样高兴得合不拢嘴巴……”
嘴尖牙利 说话尖酸刻薄。
油嘴油舌 形容说话油滑轻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
嘴尖皮厚腹中空 说话尖酸刻薄,脸皮厚,腹中没有真才实学。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龇牙裂嘴 见“龇牙咧嘴”。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都跟出前厅来看时,只见杜兴下了马,入得庄门,见他模样,气得紫涨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说不的话。”
张嘴挢舌 犹张口结舌。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惊讶或害怕。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重庆道一见了他,也不暇多叙寒暄,便把领事的一番话述了出来。某观察听了,不觉张嘴挢舌。”
嘴多舌长 好闲谈,好传播流言蜚语。作谓语、定语;指传播流言蜚语。
油嘴花唇 形容说话油滑虚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李玉《清忠谱·创祠》:“日日假忙,说道某乡绅叫管家来邀;时时捣鬼,说道某官府着农民相召。止不过油嘴花唇,无非要骗人钱钞。”
拨嘴撩牙 撩:引逗,挑弄。指挑拨是非,胡言乱语。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搬弄是非。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说嘴说舌 搬弄是非,没事找事。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我孩儿又不曾嫁了人,是斗他耍,怎么这等认真,就说嘴说舌,背槽抛粪。”
甜嘴蜜舌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
说嘴打嘴 夸口的人偏偏自己出丑。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王家的无处煞气,只好打着自己的脸骂道:‘老不死的娼妇,怎么造下孽了?说嘴打嘴,现世现报!’”
咂嘴弄舌 形容贪馋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强唇劣嘴 谓说话厉害,不肯让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说话。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也则为公心直道,从没分毫诈。也不是强唇劣嘴,要做乡村霸。”
驴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作宾语、定语、分句、状语;指前后矛盾。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陈正公听了这些话,驴头不对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贫嘴滑舌 同“贫嘴贱舌”。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嘴多。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弹空说嘴 犹言唱高调说空话。作谓语、宾语;指说大话。《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莫要弹空说嘴。假如不幸我庄周死后,你这般如花似玉的年纪,难道捱得过三年五载?”
人多嘴杂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打嘴现世 打嘴:打嘴巴。指丢人现眼作谓语、宾语、定语;同“丢人现眼”。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只怕他那门上人也不肯去通报,没的去打嘴现世。”
拙嘴笨舌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嘴直心快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尖嘴薄舌 形容说话尖酸刻薄。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你既要骗我酒吃,又斗我围棋,偏有这些尖嘴薄舌的话说!”
七张八嘴 同“七嘴八张”。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回:“岳大爷见兄弟们七张八嘴,心中暗想:‘我若不去,众兄弟把我看轻了,只道我没有胆量了。’”
油嘴滑舌 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麟角凤嘴 嘴:鸟嘴。麒麟的角,凤凰的嘴。比喻稀罕名贵的东西。汉 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驽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
攧唇簸嘴 攧:同“颠”。摇唇动嘴。说长道短,背后非议。作谓语;指说长道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自己不肯施仁仗义,及见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歪嘴和尚 比喻那些为自私的目的而乱搬教条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搬弄是非的人。陆天明《省委书记》:“说上头的经是好经,就是让一些歪嘴和尚念走了样!”
打牙配嘴 指相互戏虐,闲扯说笑。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这妇人)常和从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颠唇簸嘴 谓搬弄口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
乖嘴蜜舌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恶。”
嘴甜心苦 说话和善,居心不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着,脚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全占了。”
急嘴急舌 急忙插话抢着说话作状语、定语;形容抢着说话。陈残云《深圳河畔》:“二婶好像怕她生疑,急嘴急舌地解释。”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七口八嘴 同“七嘴八舌”。作宾语、状语;形容人。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