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相的成语
有关相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相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意气相许 | 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趣相同。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回:“沈炼道:‘大丈夫意气相许,哪有贵贱?’” |
反唇相讥 |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 |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争斗的场合。 | 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
祸福相生 | 指祸害与幸福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 作定语、宾语;指祸与福互相转化。 | 《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
奔走相告 | 奔;走:跑。奔跑着互相转告。形容人遇到重大的或非常的事件时;急迫地互相转告有关的人。 | 连动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互相转告重要消息。 | 宋 张孝祥《寿芝颂代愡得居士上郑漕》:“诏天下之日,淮民欢呼,奔走相告,自州达之县。” |
相得无间 | 相得:彼此投合;间:嫌隙。彼此投合,没有隔阂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交往等。 | 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一旦相遇,遂不觉胶之投漆,相得无间,宜其倾倒之至也。” |
形影相依 | ①谓在孤寂的处境中相依相伴。②形容孤单无依。③互相依靠,紧密相连。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邵景詹《觅灯因话·孙恭人传》:“郜与孙形影相依,亲爱愈笃。” |
适以相成 | 适:恰好。恰好可以相辅相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老舍《赵子曰》:“他们两个好像庙门前立着的那对哼、哈二将,唯其不同,适以相成。” |
凶相毕露 | 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毕:完全。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吴丙治向他征收税款时,他凶相毕露地威胁:‘谁有钱给你,小心你的脑袋吧!’” |
举手相庆 | 指举手加额,以相庆贺。 |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 明 刘基《甘露颂》序:“群臣莫不欣择,百姓莫不蹈舞,举手相庆。” |
肝胆相见 |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 作谓语、定语;用于真诚相处。 | 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4回:“大丈夫肝胆相见,脑袋也可以奉送。” |
拜相封侯 |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义或官职。任命为宰相,封为列侯。形容成就功名,官至极品 | 作谓语、宾语;形容功成名就。 | 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一折:“他道是御酒金瓯,浅酌低讴,锦带吴钩,拜相封侯。” |
兵戎相见 |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发生冲突。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
食宿相兼 | 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汉 应劭《风俗通 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
刮目相看 |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着成绩。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得失相半 | 指利与弊同时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 | 作谓语;指不相上下。 |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
同气相求 |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遥呼相应 | 见“遥相呼应”。 | 作谓语、定语;指互相配合。 | 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蒙古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呼相应,由是人无固志,故所至郡邑皆下。” |
相与一口 | 串通一气,异口同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
互相推诿 | 诿:也作“委”,推辞;推诿:把责任推给别人。彼此之间互相推托,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 作谓语、宾语;指不负责任。 | 明·李贽《焚书·因记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为能明哲。” |
名实相副 | 名声和实际一致。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 |
血脉相通 | 血脉:血统。指有血缘亲属关系。比喻关系极为亲密。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务等。 | 唐·卢氏《逸史·治针道士》:“人血脉相通如江河,针灸在思其要津。” |
疾病相扶 |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 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
相风使帆 | 相:察看。看风向用帆。比喻为人处事随机应变。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陆游《醉歌》:“相风使帆第一筹,随风倒柂更何忧。” |
自相抵牾 |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 章炳麟《答梦庵》:“梦庵既以声闻缘觉与大乘菩萨有悲观乐观之分,而复言佛法无二、何自相抵牾至此!” |
相安无事 | 安:平安。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
鳞次相比 | 见“鳞次栉比”。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细视之,乃群小蛤,鳞次相比,绸缪巩固。” |
相类相从 | 从:追随。同类的事物能相互感应。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物遇相类相从,此龙吟云起,虎啸风生,道之交感,非类不可。” |
心心相印 |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 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
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作定语、宾语、分句;指见义勇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
积不相能 | 积:积久而成的;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 兼语式;作谓语;指一向不和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
心手相应 | 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梁书 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应。” |
琴心相挑 | 挑:挑逗。指用琴声表达心意与爱慕之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情爱。 |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琴心挑之。”明·屠隆《昙花记》:“你雄姿秀骨风度好,瞥然见把人魂消,又不是琴心相挑,一意愿咏桃夭,谐白发附青霄。” |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
相应不理 | 应:回应。指对别人的劝说、要求置之不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谢觉哉《整疯子》:“一些头脑较清醒的人劝他看看现实,悬崖勒马、不要摔下崖去,他都相应不理。” |
声气相求 |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
乞穷俭相 | 乞丐似的寒酸相。 | ||
口口相传 |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 | 主谓式;作谓语;指口头传布或传授。 | 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 |
不打不成相识 |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 作宾语、分句;用于朋友交往。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
自相践踏 | 自己人互相踩。形容军队溃败时各自仓皇逃命的狼狈情况。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
道殣相枕 | 见“道殣相望”。 | 作宾语、定语;用于灾荒或战乱时。 | 郑观应《救时揭要·救济速报》:“明年大饥,道殣相枕,张罄家以糜粥济之,活者万计。” |
桴鼓相应 | 用鼓槌击鼓,鼓就发声。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 |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 | 东汉 班固《汉书 李寻传》:“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
有无相通 | 互通有无,互相接济。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文天祥《刘定伯墓志铭》:“朋友有无相通,急难于我乎赴。” |
玉石相揉 | 比喻好坏混杂。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孔丛子·对魏王》:“驽骥同辕,伯乐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为之叹息。” |
狭路相逢 |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对立双方互不相让。 |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如做个计较,放了他回去,狭路相逢,安知没有报恩之处?” |
有缘千里来相会 | 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恶语相加 | 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动辄恶语相加,痛施体罚。” |
名实相符 | 名声或名称和实际一致。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三国 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
等礼相亢 | 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 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 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 |
金相玉式 | 同“金相玉质”。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金相玉式,艳谥锱毫。” |
豆萁相煎 | 同“豆萁燃豆”。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内部争斗。 | 林基路《囚徒歌》:“豆萁相煎,便宜了民族仇敌。” |
敩学相长 | 谓教与学相互促进。 | 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五,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敩学相长也。” |
死相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
宰相肚里能行船 | 宰相:丞相。指人肚量宽大,有涵养。 | 作宾语、分句;指人的肚量。 | 陈荫荣《兴唐传·闹花灯》第12回:“常言道:‘大人不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行船。’” |
相激相荡 | 激:冲击;荡:震荡。形容事物之间互相冲击,发生动荡。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李劼人《死水微澜》前记:“内容以成都城外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 |
庄严宝相 |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真面目。 | 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
老死不相往来 |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彼此一直不发生联系。 | 先秦 李耳《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下眼相看 | 指瞧不起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 |
小家子相 | 相:相貌,样子。小户人家的气派。 | 作宾语、定语;指人行为放不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相公须放宽宏大量些,不该如此小家子相。” |
相与为一 | 相与:相互。相互结合成为一体。 | 汉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同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第十:“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 | |
另眼相待 | 以不同于一般的态度对待,指特殊照顾、优待。 | 作谓语、宾语;指特殊照顾。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 |
入骨相思 |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五代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复句式;作谓语、宾语;指敌对双方相逢时格外愤怒的样子。 | 谢扶民《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 |
人生何处不相逢 | 〖释义〗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人生。 | 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
相形失色 | 形:对照。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
闻声相思 |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 作谓语;指思念。 | 《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出洋相 | 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2章:“只要有好处,我给咱出洋相。” |
骨肉相亲 |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 作谓语、宾语;用于至亲等。 | 春秋·齐·管仲《管子·轻重》:“兄弟相戚,骨肉相亲。” |
相克相济 | 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瞿佑《归田诗话·陆浑山火》:“其下则水火相克相济之说也。” |
交相辉映 |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数座宝塔遥遥矗立日光雪光湖光交相辉映塔身清澈剔透。” |
口耳相承 | 谓接受传闻。 | 作宾语、定语;用于没有文字的教育。 |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
相顾无言 | 顾:看。彼此对看说不出话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蚌鹬相持 |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 作宾语、定语;指两者相争。 | 《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
气味相投 |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宋 葛长庚《水调歌头》:“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
息息相通 | 连呼吸都是共同的;相通的。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他这店就是华中堂的本钱,他们里里头息息相通,岂有不晓得的道理?” |
同类相妒 |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 ||
同类相从 |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刚柔相济 |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 | 汉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 |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 分外:格外;眼青:亲热。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 | 作宾语、分句;用于亲人朋友等。 |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
安危相易 |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 作宾语、定语;指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 | 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
自相惊忧 |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
相须而行 | 须:需要,依存。互相依存而行动一致。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夫天之与帝,帝之与人,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也。” |
醉吐相茵 | 后以这一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 | 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汙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 | |
骨肉相连 | 像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关系密切。 | 《北齐书 杨愔传》:“常山玉以砖叩头,进而言曰:‘臣与陛下骨肉相连。’” |
披心相付 | 披心:披露真心;相付:给人家。形容真心待人。 | 作谓语;指真心待人。 | 《晋书·慕容垂载记》:“歃血断金,披心相付。” |
祸福相依 |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
哀乐相生 | 悲痛和喜乐互为因果。 | 作宾语、定语;指哀乐的关系。 | 西汉 戴圣《礼记 孔子闲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
相知有素 | 素:向来。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 作谓语;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6回:“他人不必论,就是段芝泉等,随从总统多年,相知有素,今日亦未免生疑。” |
相映成趣 | 相映:对照;趣:兴味。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 偏正式;作谓语;指两者事物之间。 | 朱自清《“子夜”》:“写冯云卿等三人作公债而失败,那不过点缀点缀,取其与吴赵两巨头相映成趣,觉得热闹些。” |
同声相应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貂狗相属 | 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 | 作宾语、定语;同“狗尾续貂”。 | 唐·崔倬《叙石幢事》:“倬自幼学慕习鲁公书法……惜奇高踪堙没,遂命攻治其伤残,补续其次,虽真赝悬越,貂狗相属,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于后矣。” |
义气相投 | 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 作谓语、定语;指情投意合。 | 明·崔时佩《西厢记·金兰判袂》:“同袍兄弟胜同袍,义气相投漆和胶。” |
面面相觑 | 面面:脸对着脸;相:互相;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着。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惊慌的表情。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六卷:“僧问:‘如何是大疑府人?’师曰:‘毕钵岩中面面相觑。’” |
形影相附 | 同“形影相依”。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李东阳《奉谦斋徐先生书》:“今已决策于此,又念贱父子二人形影相附,别无子弟可将事者。” |
自相鱼肉 | 鱼肉:以人为鱼肉;比喻残杀。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 《晋书 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 |
相呴以湿 | 彼此以呼出的气湿润对方。《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后以喻在困难时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互相帮助。 |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 |
宰相肚里好撑船 | 谀人肚量大。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 明 叶盛《水东日记 杨大理诗谑》:“盖谚有之‘宰相肚里好撑船’。” |
形影相亲 | 形:形体;影:身影。像形体和影子相互不可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南朝·梁·何逊《何记室集·赠族人秣陵兄弟》:“羁旅无俦匹,形影自相亲。” |
风牛马不相及 |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 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夫孰知兰之生产,与彼风牛马不相及之猫,有此若大关系乎?” | |
拔刀相向 | 指动武。 | 作谓语、定语;指动武。 |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闹到扬眉裂眦拔刀相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