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墙的成语

有关墙的成语

有关墙的成语共收录86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观者如堵墙 堵:墙壁。形容观看人数众多。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西汉·戴圣《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兄弟阋于墙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作宾语、定语;用于兄弟之间。《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朽木粪墙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头撞南墙 撞:撞击。指认死理。作谓语、定语;指认死理。陆天明《省委书记》:“今天我们要眼睁睁地让马扬走了,总有一天会头撞南墙满世界去找后悔药吃。”
铜壁铁墙 铜铁做成的墙壁。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作主语、宾语;指十分坚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1回:“长弓硬弩护辕门,铜壁铁墙齐队伍。”
逾墙窥隙 指男女偷情。作谓语、定语;指男女偷情。语出《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土扶成墙 比喻人应该互相扶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北史·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钻隙逾墙 同“钻穴逾墙”。作谓语、定语;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窃。宋·陈亮《祭潘叔度文》:“此钻隙逾墙之贱,而惧行已之无耻也。”
墙头草 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3章:“一个人为国家要宁折不弯,别做墙头草。”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蠹:蛀虫;折:断;隙:缝隙。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为害太多,必定造成灾祸,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作宾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战国·卫·商鞅《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用作屏风。比喻家里、内部。祸乱从内部发生。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不学面墙 面墙:面对墙壁,一无所见。形容不学习而无知。作定语;用于劝诫人。《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作宾语、分句;形容兄弟。《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面墙而立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作宾语、定语;指一无所知。《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墙有缝,壁有耳 墙外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容易泄漏。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小心秘密泄漏。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你骂他不打紧,墙有缝,壁有耳,恰似你醉了一般。”
墙有耳 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墙有耳”。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小心秘密泄漏。语出《诗 小雅 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 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马上墙头 指男女青年相恋的地方。作宾语;指男女青年相恋的地方。宋 晁端礼《水龙吟》词:“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阋墙御侮 阋:争吵;阋墙:兄弟相争于内;御侮:抵御外敌。比喻虽有内部争吵,仍能一致对外。作谓语、定语;用于兄弟。《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丰墙峭址 墙高大而地基陡直。喻根基不牢。址,同“址”。
铜墙铁壁 铜做的城墙;铁打的营垒。比喻坚固而不可摧毁的事物。也比喻坚固严密的防御。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元 无名氏《谢金吾》楔子:“孩儿此一去,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祸稔萧墙 稔:酝酿;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唐·刘贲《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策》:“祸稔萧墙,奸生帷幄,臣恐曹节侯景复生于今日。”
祸兴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唐·鲍溶《长城作》:“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祸生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5回:“岂知祸生萧墙,元旦灾来,反了股肱重臣,追之不及。”
桃李门墙 谓生徒众多的师门。作宾语、定语;用于教师。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你待打、打这哇哇,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唬煞。”
挖墙脚 比喻拆台。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拆台。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彼此不挖墙脚,彼此不在对方军政军内组织秘密支部。”
兄弟阋墙 指兄弟之间发生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阋:争吵;争斗。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含贬义。《诗经 小雅 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逾墙钻隙 越墙、钻洞。指对女子作挑逗行为,借指男女偷情。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红杏出墙 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指春天一派繁荣景象;也喻指大好形势。主谓式;作主语;指妻子有外遇。宋 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风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癞狗扶不上墙 比喻没出息的人,没办法扶助他长进。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叹息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怨不得俗语说:‘癞狗扶不上墙’的!”
墙里开花墙外香 比喻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他部门赏识。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个人的名气。海岩《死于青春》:“墙里开花墙外香,都这样儿,不做就算了。”
见羹见墙 相传尧去世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食则见尧之幻影于羹。见《后汉书·李固传》。后用以谓对圣贤的思慕。作谓语、宾语;指念念不忘先贤。相传尧去世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食则见尧之幻影于羹。见《后汉书·李固传》。
邻女窥墙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先秦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作宾语、分句;用于兄弟间。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拆东墙补西墙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穷于应付。《中国民歌资料 纳布鞋》:“拆东墙,补西墙,先要顾前方。”
墙外汉 指非局中之人,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术的人。作宾语、定语;指非局中之人。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辞》:“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避世墙东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作谓语;指隐居闹市。《后汉书 逸民传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引水入墙 比喻自招灾祸。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引狼入室。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墙,开门揖盗么。”
萧墙之祸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作宾语;指内部发生祸乱。晋·陈寿《三国志·董卓议立陈留王》:“速提雄虎之师,克定萧墙之祸。”
逾墙窥蠙 见“逾墙钻穴”。
墙头马上 为男女爱慕之典实。联合式;作宾语、状语;指男女相互爱慕。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峻宇雕墙 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形容居处豪华奢侈。作宾语、定语;用于豪华建筑等。《书 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处作禽荒,甘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墙花路草 见“墙花路柳”。作宾语;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明·徐复祚《红梨记·诗要》:“非执拗,那壁厢是墙花路草,怎比得日边红杏倚云高?”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如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
萧墙之危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在内部发生祸乱的危险。作宾语;指内部发生祸乱。战国·韩·韩非《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循墙而走 循:沿着。沿着墙走。形容恭谨顺从。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峻宇彫墙 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形容居处豪华奢侈。
墙面而立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赐墙及肩 比喻才学浅陋。紧缩式;作谓语;比喻才学浅陋。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墙上泥皮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作宾语、定语;用于附属物。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墙上泥皮。”
连墙接栋 形容房屋连片。作谓语、定语;用于建筑物等。明·陈子龙《霍光论》:“骄妻劲奴,纵横长安中,连墙接栋,比拟宸极,此岂复人臣也哉!”
见墙见羹 比喻念念不忘先贤。作谓语、宾语;指念念不忘先贤。《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
丰墙峭阯 墙高大而地基陡直。比喻根基不牢。阯,同“址”。
萧墙祸起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作宾语、定语;指内部发生祸乱。《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隔墙有耳 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紧缩式;作宾语、分句;指小心秘密泄漏。管仲《管子 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东墙处子 指邻居的处女。作宾语;用于少女。《孟子·告子下》:“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衅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作宾语、定语;指内部祸乱。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时值乱离,衅起萧墙。”
逾墙越舍 指翻墙越舍很快就走了。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唐·皇甫氏《原化记·崔慎思》:“言讫而别,遂逾墙越舍而去。”
事在萧墙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路柳墙花 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也指妓女。联合式;作宾语;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元 王晔《水仙子 答》曲:“从来道水性难拿,从他赸过,由他演撒,终只是个路柳墙花。”
触事面墙 触:接触;面墙:面对墙。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一无所知。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晋·姚兴《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
雕墙峻宇 同“峻宇雕墙”。作宾语、定语;用于建筑物。《周书·武帝纪下》:“非直雕墙峻宇,深戒前王,而缔构弘敞,有逾清庙。”
逾墙钻穴 亦作“逾墙钻蠙”。亦作“逾墙窥蠙”。语本《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以“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逾墙钻蠙 见“逾墙钻穴”。
宫墙重仞 宫:宫殿;重:多;仞:古代长度单位,周时为八尺,汉时为七尺。比喻学问渊博,不可企及。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譬之宫墙……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狗急跳墙 狗急了;能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蛮干捣乱。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敦煌变文集 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墙花路柳 喻娼妓。作主语、宾语;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明·高明《二郎神·秋怀》套曲:“风流。恩情怎比,墙花路柳?记待月西厢,和你携素手。”
阋墙谇帚 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谇帚,指妇女吵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新民说》:“若是者,虽未见其阋墙谇帚,我知其家必不治。”
萧墙之变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变乱。作宾语;指内部发生祸乱。《金史·后妃传·熙宗悼平皇后》:“海陵本怀觊觎,因之疑畏愈甚,萧墙之变,从此萌生矣。”
铁壁铜墙 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牢不可破的工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果然是铁壁铜墙,端的是人强马壮。”
墙倒众人推 墙已经倒了;大家还要再推一把。比喻当一个人失势时;大家都攻击他。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娘原有些颠倒。”
隙大墙坏 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粉墙朱户 粉:涂饰;朱:红色。白粉墙砖红漆大门。指富贵人家。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知远将身奔入那庄门,只见粉墙朱户,画阁琼楼。”
逾墙避命 逾:越过。战国初魏人段干木回避魏文侯的征召。越墙逃跑,回避被征召。泛指隐士拒绝出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乔玄传》:“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之命。”
穿穴逾墙 穿:凿通;逾:越过。指穿洞翻墙的偷窃行为。作谓语、宾语;指偷盗。明·杨慎《<周易·说卦>“坎为盗”》:“坎之为卦,外阴柔而内刚狠,有穿穴逾墙乘墉伏莽之状也。”
墙风壁耳 墙透风,壁有耳。比喻秘密容易泄露。作宾语、定语;用于秘密等。清·华伟生《开国奇冤·逮捕》:“你想墙风壁耳,万一传了出去,说我窝藏徐锡麟的党羽,叫我如何吃得罪起?”
飞墙走壁 飞:形容迅速如飞。指能飞越房檐,攀登墙壁。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武艺高强。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5回:“拿出飞墙走壁的本事,进到庵中。”
衅发萧墙 衅:缝隙,引申为争端,事端。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引申为内部。比喻事端或灾祸发生在内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墙高基下 喻名位虽高而才德低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北史·序传·李僧伽》:“时郑子默有名于世,僧伽曰:‘行不适道,文胜其质,郭林宗所谓墙高基下,虽得必丧,此之徒也。’”
祸发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扶墙摸壁 抚摸着墙壁。比喻言论主张比较软弱平庸。作谓语、定语;指没有创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回:“这两个鸟男女,正在缸里扶墙摸壁扎挣。”
宋玉东墙 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丽多情的女子。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
变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变发生在内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晋书·文帝纪》:“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吕氏春秋 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丰墙硗下 垣墙高大,而基址峻峭。喻根基不固。
钻穴逾墙 穴:洞。逾:越过。钻洞爬墙。旧时常比喻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恋的行为。后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