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野的成语

有关野的成语

有关野的成语共收录99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野处穴居 处:居住;穴:山洞。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作谓语、定语;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漫天遍野 满山遍野,形容数量多、分布广。作定语、状语;形容多。冰心《颂“一团火”》:“这星罗棋布、漫天遍野的一团团火光,会把我们新的万里征途,照耀得多么光明,多么灿烂!”
野草闲花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辛弃疾《定风波》词:“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
体国经野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泛指创建与治理国家。《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村酒野蔬 乡村酿的酒,田野种的菜。形容酒食淡薄,生活清贫。作宾语;形容酒食淡薄,生活清贫。清 无名氏《说唐》第三回:“守几亩田园,供养老母,村酒野蔬,亦可与知己谈心。
家鸡野鹜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作宾语、定语;指风格各异。晋·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
野蔌山肴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攻城野战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作谓语、定语;指四处打仗。《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刮野扫地 大风吹扫野地。喻杀获无余。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文选·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荒山野岭 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80回:“往前一看,都是荒山野岭,不见有人行路,连一株树木也没有。”
闭壁清野 犹言坚壁清野。是作战时采取的一种策略。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方面。《南齐书 曹虎传》;“部勒小戍,闭壁清野。”
野鬼孤魂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孤立的人。
饿殍遍野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野鹤孤云 见“闲云孤鹤”。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王千秋《临江仙》词:“野鹤孤云元自在,刚论隐豹冥鸿。”
孤云野鹤 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不求名利的人。唐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两脚野狐 比喻奸诈的人。作宾语;指奸诈小人。《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沃野千里 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作谓语、定语;指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汉书·张良传》:“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
野有饿莩 饿莩:饿死的人。郊外有饿死的人。形容战乱或灾后的景象。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弥山亘野 满山遍野。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或动植物。宋·洪迈《容斋随笔·王蕊杜鹃》:“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
平原易野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浚于是欲谋大举,乃召端问之,端曰:‘平原易野,贼便于冲突。’”
野无遗贤 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尚书 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质而不野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满山遍野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作谓语、定语;形容数量多。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
田父野叟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作主语、宾语;指农民。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方春劝耕,遭田父野叟于途,慰以农里之言,而勉之孝弟之训。”
野战群龙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传赞》:“天地闭革,野战群龙。”
山肴野蔌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野味和蔬菜。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闲鸥野鹭 ①比喻退隐闲散之人。②比喻非正当男女关系中的女方。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龚自珍《水调歌头》词:“贱子平生出处,虽则闲鸥野鹭,十五度黄河。”
闲神野鬼 迷信指流散的鬼神。多比喻不务正业,到处游逛,寻事生非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有我们这样老无知老禽兽,不守本分,惯一招引闲神野鬼,上门闹吵。”
野马尘埃 野马:状如野马的云。云气灰尘。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
家鸡野雉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作宾语、定语;指不同的风格。晋·何法盛《晋中兴书》第七卷:“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贱厌家鸡,爱野雉,皆进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浮沉草野
析珪判野 谓封爵分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陈书 虞寄传》:“今将军以藩戚之重,东南之众,尽力奉上,戮力勤王,岂不勋高窦融,宠过吴芮,析珪判野,南面称孤?”
穴居野处 居住在山洞里;生活在原野上。形容人类远古时期原始的生活状态。穴:山洞;处:居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周易 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春风野火 比喻迅猛之势。作宾语、定语;用于气势等。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标枝野鹿 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时代。作宾语、定语;指太古时代。《庄子 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田畯野老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作主语、宾语;指农民。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其或蹲林卧石,籍卉班荆,不过田畯野老,渔父樵客。”
葛巾野服 葛巾:用葛布缝制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乡野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服饰。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这国能葛巾野服,扮作了道童模样。”
东野败驾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
野鹤闲云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作宾语、定语;指不受任何约束的人。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横尸遍野 杀得到处都是尸体。作状语、定语;指战争等。
狼子野心 狼子:狼崽子;幼小的狼;野心:野兽凶残的本性。狼崽子虽小却有野兽的凶残本性。比喻坏人凶残的秉性或疯狂的欲望。复杂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鸣野食苹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村夫野老 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作主语、宾语;指粗俗人。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时,尝支驺从入田野间,与村夫野老相语,问疾苦。”
黄冠野服 见“黄冠草服”。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衣着。古直《冷圃曲》:“二月梅江波滟滟,黄冠野服期许剑。”
高山大野 高峻的山峦,广阔的原野。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地貌等。宋·苏辙《上枢密韩大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欱野歕山 欱:吮吸;歕:同“喷”,吹气。吮吸原野,吹动山岳。比喻气势盛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山。”
漫山遍野 漫:原为水满外流的意思;引申为“布满”;遍:动词;遍及;布满。原指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主语;形容人或动植物。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东野巴人 古代楚国民间通俗歌曲,又称《下里巴人》。汉·陈琳《答东阿王笺》:“夫听《白雪》之音,观《绿水》之节,然后《东野巴人》,蚩鄙益著。”吕延济注:“东野,下里之音。”宋玉以问曰:“客有歌于郢中都中,其始曰《下里巴人》也。”
野人奏曝 比喻微薄的贡献。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微薄的贡献。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杨朱》:“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
荒郊野外 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荒凉的野外。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3卷:“却是荒郊野外,桃红柳绿,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
势倾朝野 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魏书 卢玄传》:“时灵太后临朝,黄门侍郎李神轨势倾朝野,求结婚姻。”
坚壁清野 坚壁:加固营垒;清野:将四野的财物清理收藏起来。加固营垒;清理收藏财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方面。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敌军,将军攻之不拔,路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固耳。”
漫天蔽野 犹铺天盖地。形容盛多。作定语、状语;用于数量多。明·陈大声《普天乐·四景题情》:“倩南枝早报先春,飘绵坠粉,任漫天蔽野休阻闲人。”
漫山塞野 同“漫山遍野”。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或动植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操大怒曰:‘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动三军,漫山塞野,尽至新野下寨。”
朝野侧目 朝野:朝廷与民间;侧目:不敢正视。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大令人生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权尊势忠,朝野侧目。”
豺狼野心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作宾语、定语;指坏人的心肠。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野人献芹 把不值钱的芹菜当好东西献给别人。比喻贡献的不是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多用作送人礼物或建议时的客套话)。作宾语、定语;指送人礼物或建议时客套话。《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台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野人献曝 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作宾语、定语;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列子·杨朱》:“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
村野匹夫 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作宾语、定语;指乡下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闾巷草野 闾巷:街巷;草野:乡野。比喻民间乡野地方。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民间。唐·王勃《上皇帝万言书》:“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
野调无腔 形容言行放肆,没有礼貌。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白雪遗音 马头调 九尽寒退》:“横吹短笛,一声一声把春歌唱,野调无腔。”
田夫野老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作主语、宾语;指农民。《北齐书·王琳传》:“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
固壁清野 固壁,谓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谓转移人口、物资,使敌无所获取。这是对付优势入侵敌人的一种策略。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方面。《北齐书·李浑传》:“社客(崔社客)宿将多谋,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深山野墺 荒僻的大山深处。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鲁迅《彷徨·祝福》:“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笼山络野 笼:笼罩;络:笼罩。指笼罩高山平原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班固《西都赋》:“罘网连纮,笼山络野。”
弥山遍野 弥:满;遍:遍及。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或动植物。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忽然山谷之中,金鼓之声四起,蛮兵弥山遍野而来。”
哀鸿遍野 哀鸿: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贬义,形容无家可归景象。《诗经 小雅 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邪神野鬼 闲散的鬼神。比喻不务正业,到处闲逛,寻衅闹市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野心勃勃 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盘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很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清 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
野史稗官 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稗官: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风俗故事,供皇帝看的小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作主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0回:“千秋莫道无金鉴,野史稗官话正长。”
野有饿殍 饿殍:饿死的人。郊外有饿死的人。形容战乱或灾后的景象。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陆贽《祭大禹庙文》:“邦无宿储,野有饿殍。”
野性难驯 驯:顺服。动物的野性很难驯服。比喻人很难教导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屡次正义的反抗,决不是所谓‘野性难驯’,相反,他们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
野居穴处 穴:山洞;处:居住。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作谓语、定语;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汉·陆贾《新语·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家室。”
孤魂野鬼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孤立的人。钱钟书《围城》:“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打野鸭子 捕捉野鸭子,借指业余时间干活挣钱。作宾语;用于口语。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第一章:“你再这样可不行哟!伤口没好就出来打野鸭子。”
山殽野湋 见“山肴野蔌”。
荒烟野蔓 荒烟:荒凉原野上的雾气;野蔓:野草。形容冷落荒凉的景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欧阳修《祭石蔓卿文》:“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
画野分疆 指划分疆域而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书 杜杲传》:“仍请画野分疆,永敦邻好。”
龙战于野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肝髓流野 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旧唐书·萧瑀传》:“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与贼肝髓流野,得复宗庙,遗老残民闻舆马音,流涕相欢。”
田夫野叟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作主语、宾语;指农民。宋·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其尤殊绝者,则抑于下土,使田夫野叟往往属厌,而大官不得献之于陛下。”
野人献日 同“野人奏曝”。作宾语、定语;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唐·欧阳玭《野人献日赋》
杀人盈野 被杀死的人布满原野。形容杀人极多。作谓语、定语;指杀人极多。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作分句;指很有生命力。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饿莩遍野 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作谓语、定语、分句;指饥饿死人。《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风俗故事;供皇帝省览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即小说野史之类。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话说世间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田父野老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作主语、宾语;指农民。《宋史·苏轼传》:“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朝野上下 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全国上下的人。清 魏源《治篇十一》:“其朝野上下,莫不玩细娱而苟近安,安其危而利其害。
闲云野鹤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作宾语、定语;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野无遗才 见“野无遗贤”。作宾语、定语;指爱惜人才。《魏书·阳尼传》:“举贤良,黜不肖,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
荒郊旷野 旷:空阔。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荒凉的野外。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走荒郊旷野,把不住心娇怯,喘吁吁难将两气接。”
野没遗贤 见“野无遗贤”。作宾语、定语;指爱惜人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爷爷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个朝无幸位,野没遗贤。”
胡歌野调 指下流的歌曲小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调,胡支扯叶。”
白骨露野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作宾语、定语;指死人多。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野马无缰 没有拴上缰绳的野马。比喻任意行动,没有约束。作宾语、定语;指没有约束。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四回:“天机有碍尖还钝,野马无缰快已迟。”
闲花野草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作宾语、定语;指男子除妻子以外的女人。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他和那青松翠柏为交友,野草闲花作近邻。”
尸横遍野 尸:尸体;横:杂乱;遍:到处。尸体布满四野;形容死人极多。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战争场面。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空室清野 在对敌斗争时,把家里的东西和田里的农产品藏起来,使敌人到来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利用不上。作谓语、定语;同“坚壁清野”。《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