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阳的成语
有关阳的成语
有关阳的成语共收录81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朝阳鸣凤 | 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 作宾语;用于为人。 | 语出《诗 大雅 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三阳开泰 |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 作宾语、定语;指称颂岁首的吉祥话。 |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
高阳公子 | 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高阳公子休闲过,不比寻常卖酒家。” |
渭阳之情 | 渭阳:渭水的北边。传说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直到渭水之北。指甥舅间的情谊。 | 作宾语;指甥舅情谊。 | 《诗经 秦风 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后汉书 马援传》:“其令许侯思愆田庐,有司勿复请,以慰朕渭阳之情。” |
阳九之厄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厄:灾难。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
鲁阳指日 | 同“鲁阳挥戈”。 | ||
阳春白雪 |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文学作品。 |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
三叠阳关 |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的曲调。 | 作宾语、定语;比喻离别。 | 宋 周邦彥《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
鸣凤朝阳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梧桐者,犹明君出也。生于朝阳者,被温仁之气,亦君德也。”后因以“鸣凤朝阳”比喻贤臣遇明君。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才得以重用。 | 《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 |
六阳会首 | 中医术语,六阳脉集中在头部。指头。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对着众官人在此,我这一去,若有些儿差失呵,我输我这六阳会首。” |
鲁阳麾戈 | 同“鲁阳挥戈”。 | 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 唐·杨炯《浑天赋》:“鲁阳麾戈兮转于西日,陶侃折翼兮登于上玄。” |
颠倒阴阳 | 犹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作谓语、宾语、定语;同“颠倒是非”。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
阴阳交错 | 指把阴和阳搞差了。后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 作定语、状语、谓语;指偶然。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闻太师这一回阴阳交错,一时失计。” |
西风斜阳 | 西风:秋风;斜阳:夕阳。形容衰败的景象。比喻腐朽没落的趋势。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则你那途路迢遥,趁西风斜阳古道。” |
阳关大道 |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南。原指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官道。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 |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唐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
阳九百六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 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李劼人《暴风雨前》第一部分:“本来也是道理!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
虎落平阳 | 老虎离开深山;落在平地里。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 主谓式;作宾语;常与被犬欺连用。 | 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
阴差阳错 |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4回:“真是谈督的官运亨通,阴差阳错里倒被他糊里糊涂的扑灭了。” |
有脚阳春 | 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
洛阳纸贵 | 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 《晋书 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空花阳焰 | |||
纸贵洛阳 |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 作谓语、定语;形容作品。 |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阴错阳差 | 原为阴阳家术语;指把阴和阳搞错了。现比喻各种偶然的因素凑在一起而造成差错。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轰报》:“摊开纸条,把解状元怎阴错阳差报。” |
阳解阴毒 | 谓表面和解背后下毒手。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李贽《答来书》:“盖彼皆君子路上人,决无有匿怨友人,阳解阴毒之事。” |
阴疑阳战 |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周易 坤》:“阴疑于阳必战。” |
阳台云雨 | 阳台:神话中的台名。指男女合欢。 | 作宾语、定语;指男女欢合。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葵藿倾阳 | 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 作宾语、定语;指忠诚。 |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
晋阳之甲 | 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 | 作宾语;指战士。 | 《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载:晋赵鞅兴晋阳之甲,以清君侧为名,逐荀寅、士吉射。 |
咸阳一炬 | 咸阳:秦朝的都城;炬:火把,引申为火焚。咸阳的一把大火。指项羽率军到咸阳后将秦宫全部烧毁。泛指一把火烧光。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
阴惨阳舒 | 古以秋冬为阴,春夏为阳,秋冬忧戚,春夏舒快。指四时的变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
阴阳惨舒 | 古以秋冬为阴,春夏为阳。意为秋冬忧戚,春夏舒快。指四时的变化。语本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丹凤朝阳 | 比喻贤才逢明时。 | 紧缩式;作谓语;比喻贤才赶上好时机。 | 《诗经 大雅 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洛阳才子 | 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 作宾语;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 晋 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
阳煦山立 | 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
夕阳西下 | 指傍晚落日的景象。也比喻人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 作宾语、定语;指黄昏。 |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白雪阳春 |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 作主语、宾语;指文学作品。 | 宋 王禹偁《为宰相谢赐御制歌诗表》:“《白雪》《阳春》之句,空炫清新。” |
栎阳雨金 | 《史记·秦本纪》:“扞献公呴十八年,雨金栎阳。”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后因以“栎阳雨金”喻意外的恩赐。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史记·秦本纪》:“扞献公呴十八年,雨金栎阳。”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 |
挥日阳戈 | 犹言挥戈反日。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有雄才大略。 | 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总然借挥日阳戈,难挽西飞箭。” |
百六阳九 | 百六: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初入元106岁;阳九:106岁中有灾岁9。指灾难年份或厄运。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厄运。 |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
三迭阳关 |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 作宾语、定语;比喻离别。 | 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龙阳泣鱼 | 后以之为失宠之典。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 |
汶阳田反 | 比喻失而复返。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先失楚弓,旋归赵璧。汶阳田反,合浦珠还。” |
阴阳之变 | 早晚和季节的变化。 | 作宾语;指早晚和季节的变化。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审堂下之阴,而知……阴阳之变。” |
阳奉阴违 | 阳:表面;奉:奉行;遵守;阴:背后;暗里;违:违背。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明 范景文《革大户行召募疏》:“如有日与胥徒比,而阳奉阴违,名去实存者,断以白简随其后。” |
渔阳鼙鼓 | 渔阳:地名,现河北省蓟县,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 作宾语、定语;指发生战事。 |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阳九之会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
昼阴夜阳 | 依我国古代阴阳之说,昼属阳,夜属阴。“昼阴夜阳”表示天道反常,将有灾异。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王允传》:“月犯执法,彗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 |
调理阴阳 | 犹言调和阴阳。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 |
燮理阴阳 | 燮:调和;理:治理。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 | 作谓语;指大臣辅佐天子。 |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
阳关三迭 |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 作宾语、定语;比喻离别。 | 唐 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众阳之长 | 太阳的别称。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李寻传》:“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 |
渭阳之思 | 渭:渭河;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指甥舅的思念与怀旧之情。 | 作宾语;指甥舅情谊。 | 《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
阴阳两面 | 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两面手法。 | 作宾语、定语;指两面派。 | 浩然《艳阳天》第52章:“特别是那个阴阳两面的马之悦,跟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来,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
阳儒阴释 | 儒:儒家;释:佛家。表面是儒家,骨子里是佛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祗及黄震与顾炎武,名为扬宋抑汉,实则归心禅学,与其所著《书林扬觯》,皆阳儒阴释,不可为训。” |
皮里阳秋 | 皮里:内在;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名阿春;晋人避讳;改“春秋”为“阳秋”;春秋:即春秋笔法。对人物、事件的褒贬不在表面而在内里。 | 偏正式;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
鲁阳回日 | 见“鲁阳挥戈”。 | 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 晋·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而高麾。”刘逵注:“故追述鲁阳回日之意,而将转西日于中盛之时,以适己之盛观也。” |
阳春有脚 | 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
高阳酒徒 |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 偏正式;作宾语;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阴阳怪气 | 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们哪一个是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
龙阳之兴 | 兴:嗜好,雅兴。战国时龙阳君以男色事魏王而得宠。指喜好男色。 | 作主语、宾语;指男妓。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 |
朝阳丹凤 | 比喻贤才逢明时。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
阴阳易位 | 阴和阳交换位置。比喻君弱臣强,君为臣所制。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楚·屈原《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
渔阳鞞鼓 | 见“渔阳鼙鼓”。 | 作宾语、定语;指发生战事。 |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放马华阳 | 谓不再用兵。 | 作宾语、定语;用于战后。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四》:“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 |
鲁阳挥日 | 同“鲁阳挥戈”。 | 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 明·李东阳《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叠韵奉答》:“我歌又竟君不来,欲效鲁阳挥日暮。” |
被发阳狂 | 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隋书·杨伯丑传》:“于是被发阳狂,游行市里,形体垢秽,未尝栉沐。” |
鲁阳挥戈 |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回日”谓力挽危局。 | 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 |
不阴不阳 | 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
买田阳羡 | 指辞官归隐。 | 紧缩式;作谓语;指辞官归隐。 | 宋 苏轼《菩萨蛮》词:“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
潜窃阳剽 | 公开或不公开地剽窃。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作品等。 | 明·方孝孺《答张廷璧书》:“今天下学者靡靡焉,惟习之所同;潜窃阳剽,无所顾忌。” |
借尸还阳 | 犹言借尸还魂。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死灰复燃。 | 何其芳《理性与历史》:“以后再有法西斯蒂的鬼魂借尸还阳的话,总可以少骗几个人吧。” |
否极阳回 | 犹言否极泰来。 | 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 | 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祸盈业满,否极阳回。” |
一曲阳关 | 阳关:古曲调名,古人在送别时唱。比喻别离。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词:“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宋·柳永《少年游》词:“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
夕阳古道 | 夕阳: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古老的道路。比喻凄凉愁苦的景象。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 | 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程允开《幼学故事琼林·夫妇》:“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
三阳交泰 | 见“三阳开泰”。 | 《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 |
凤鸣朝阳 | 朝阳:早晨的太阳。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有能力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 《诗经 大雅 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皎阳似火 | 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 ||
调和阴阳 |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治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
衡阳雁断 | 衡山南峰有回雁峰,相传雁来去以此为界。比喻音信不通。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音信不通。 | 明 高明《琵琶记 官邸忧思》:“湘浦鱼沉,衡阳雁断,音书要寄无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