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铁的成语

有关铁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铁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铜围铁马 比喻坚固的阵势。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奔突飘忽于铜围铁马之中,为意大利国民一天然之陆军学校。”
铜打铁铸 形容非常牢靠、稳固。作定语;用于比喻句。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七回:“现在只要你把书念的好好儿的,让大爷乐了,你的终身大事就是铜打铁铸的了。”
铁算盘 比喻精于算计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于算计的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1回:“呀!你莫非在这里打铁算盘?”
乘热打铁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作宾语、定语;同“趁热打铁”。老舍《四世同堂》:“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乘热打铁,把话都说净。”
铁打铜铸 铁打成的,用铜浇铸的。形容非常坚固。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请老兄放心,并非愚弟酒后乱吹,敝寨确是像铁打铜铸的一般。”
铜头铁臂 见“铜头铁额”。作宾语、定语;指人勇猛强悍。巴金《旅途通讯·广州在轰炸中》:“住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被炸死的机会,没有谁能做一个铜头铁臂的人。”
铜心铁胆 形容人的意志坚定。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馋,不似这里忒铜心铁胆。”
铜筋铁肋 见“铜筋铁骨”。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身体健壮。明·宋濂《秦士录》:“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
铜壁铁墙 铜铁做成的墙壁。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作主语、宾语;指十分坚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1回:“长弓硬弩护辕门,铜壁铁墙齐队伍。”
身无寸铁 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境遇。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庑下预伏壮士,突然杀出,将二人砍为数段。虽有从人,身无寸铁,一时毕命。”
铁板铜琶 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同“铁绰铜琶”和“铁板铜弦”。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二石生《十洲春语·评花小诗·杭州绣凤》:“铁板铜琶唱《大江》,西来潮气未全降。”
铁树开花 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铁树:也叫苏钱;常绿乔木;好多年才开一次花。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事情很难做成。明 来集之《铁氏女》:“顿开鹦鹉笼,扭上鸳鸯配。定教那铁树开花还结子。”
冷面寒铁 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史·周新传》:“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铜筋铁骨 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金戈铁马 金戈:金属制的戈;铁马:披有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铁马。比喻战争及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或将士的威武雄姿。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描写战争。《新五代史 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铁饭碗 比喻稳固的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固定工作。茅盾《如是我见我闻》:“饭碗是铁饭碗,职务亦不辛苦,但吃亏的是油水全无。”
铁板铜弦 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蒋士铨《临川梦·提纲》:“铁板铜弦随手弄,娄江有个人知重。”
嚼铁咀金 说话斩截。
铁面御史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作宾语、定语;指公正严明的官员。《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作宾语;指古代特权凭证。《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汤池铁城 形容城池牢不可破。亦比喻言谈无懈可击。作宾语、定语;指十分坚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吾膝如铁 比喻刚强不屈。作谓语;用于处事。《元史·李齐传》:“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
伸钩索铁 伸:伸直;索:绞合。把钩伸直,绞铁成索。形容力大。作谓语、定语;指力大。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
心如铁石 心像铁石一样坚硬。形容不易动感情或冷漠无情。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三国 魏 曹操《敕王必领长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
斩钉切铁 同“斩钉截铁”。作定语、状语;指干脆。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又是一声‘不许动!’那么斩钉切铁,比前几次严厉多了。?
铁板歌喉 形容豪迈的演唱。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郑燮《道情》曲之七:“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铜头铁额 铜铸的头,铁打的额。形容人勇猛强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海内十洲记 聚窟洲》:“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
铁板钉钉 ①犹言硬碰硬。比喻说话办事坚决、干脆。②比喻已成定论。作定语;指铁定的事情。范乃成《小技术员战胜神仙手》:“[老汉]右手的烟袋朝着支书手中的计划点了几点,铁板钉钉似的崩出来三个字:‘我反对!’”
铁狱铜笼 形容密闭森严的监牢。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郭沫若《星空·孤竹君子之二》:“那儿是奴役因袭的铁狱铜笼,那儿有险狠、阴贼、贪婪,涌聚如蜂。”
南山铁案 指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作宾语、主语、定语;用于案件。典出《新唐书 李元纮传》:“元纮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元纮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铁窗风味 指监牢里囚犯的生活。作主语、宾语;指坐牢。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一章:“随后十年来,除和几位救国会的同志在苏州略尝铁窗风味不能算流亡外,有第二次流亡……”
铮铮铁骨 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狂风暴雨刮走的只是枯枝败叶,留下的却是铮铮铁骨。”
铁板一块 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裂。也比喻牢固不变。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比喻牢固不变。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朱元璋和这个集团的首脑人物,尽管在过去同生死,共患难,但并不是铁板一块。”
金书铁券 铁券:古代帝王赐给功臣的铁制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作主语、宾语;指古代特权凭证。唐·罗隐《代武肃王钱缪谢赐铁券表》:“赐臣金书铁券一道。”
铁树花开 见“铁树开花”。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花开。”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铁树花开千载易,坠落阿鼻耍出难。”
蕤宾铁响 以之赞扬弹奏技艺的精妙超绝。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 琵琶》:“武宗初,朱崖李太慰有乐吏廉郊者……郊尝宿平泉别墅,值风清月朗,携琵琶于池上,弹《蕤宾调》……忽有一物锵然跃出池岸之上,视之,乃一片方响,盖蕤宾铁也。以指拨精妙,律吕相应也。”
铁网珊瑚 比喻搜罗珍奇。作定语、宾语;比喻搜罗珍奇。唐·李商隐《碧城》诗:“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铜山铁壁 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作主语、宾语;指坚强后盾。《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
化铁为金 化:变。神话传说仙人将石头变为黄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明·刘基《郁离子·化铁之术》:“郁离子学道于藐乾罗子冥,授化铁为金之术。”
铜唇铁舌 比喻雄辩的口才。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削铁无声 形容刀剑锋利。作谓语、定语;用于兵器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刃儿薄,尖儿长,靶儿短,削铁无声,吹毛过刃。”
铜城铁壁 见“铜墙铁壁”。作主语、宾语;指十分坚固。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民间之作寨堡者,亦饬令仿效为之,处之铜城铁壁矣。”
铁肠石心 比喻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皮日休《桃花赋》序:“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
磨穿铁鞋 形容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作谓语、宾语;指长途跋涉。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俺走天涯磨穿铁鞋,哭穷途西风洒泪,讨的个一事无成两鬓衰。”
铜墙铁壁 铜做的城墙;铁打的营垒。比喻坚固而不可摧毁的事物。也比喻坚固严密的防御。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元 无名氏《谢金吾》楔子:“孩儿此一去,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铜铸铁浇 见“铜浇铁铸”。作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张英《老年突击队》:“大炮师傅,我们年轻人是铜铸铁浇的,这点辛苦算得什么!”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比喻持之以恒,终必有成。功,亦作“工”。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程树榛《大学时代》第二十五章:“‘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你是个能下功夫的人,有肯动脑筋,自然都能干出个眉目来。”
银钩铁画 同“铁画银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法。唐·欧阳洵《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寸兵尺铁 喻微小的武力。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宋·苏轼《策略五》:“不用寸兵尺铁,而天下屏息,莫敢或争。”
寸铁杀人 一寸长的短兵器即可以杀人。比喻事物主要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贵精不贵多。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恨铁不成钢 怨恨铁不能被炼成钢。形容对所期望的人要求严格;恨他不争气;迫切希望他变得更好。复句式;作宾语、定语、补语;比喻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不。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铁马金戈 ①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②谓战事,兵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描写战争。宋·李纲《以旧赐战袍等赠韩少帅》诗之二:“铁马金戈睢水上,碧油红旆海山滨。”元·关汉卿《双赴梦》第三折:“忆当年铁马金戈,自桃园初结义,把尊兄辅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铮铮铁汉 指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孙开泰 孙东《吴起传》第九回:“别看吴锋当初烧人家谷仓的时候是一条死都不怕的铮铮铁汉,可有的时候他简直像个小孩子——哪有热闹往哪钻。”
入铁主簿 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齐书·许淳传》:“淳清识敏速,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之时人,号为入铁主簿。”
眼中有铁 比喻军容整肃。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陈世祖天嘉五年》:“春,正月,庚申朔,齐主登北城,军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耶!’”
铁砚磨穿 铁铸的砚台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恒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踏破铁鞋 比喻为找某种东西历尽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花费极大的力气。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铜浇铁铸 形容体格非常强壮。作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二郎神忙使个定水诀向下一指,水合海冰,宛如铜浇铁铸一般。”
铁腕人物 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实力派。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大都觉得工人们被陆明挑逗起来的不满情绪随着铁腕人物甩出的那个清脆见血的耳光,基本上算是烟消云散了。”
趁热打铁 趁铁烧红的时候锤打它;比喻不失时机抓紧去做。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比喻做事要抓住有利时机。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们要趁热打铁,一举攻破南阳。”
破铜烂铁 ①破旧锈烂无用的铜铁器。②泛指各种破旧无用的器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破旧的东西。清·龚自珍《杭大宗逸事状》:“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
买铁思金 喻不切实际的贪心妄想。作宾语、定语;用于人贪心。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有一等浊爱缠心,盲修瞎炼,期望身后升天。这便是买铁思金,定见沉沦永劫。”
废铜烂铁 一堆破烂金属。借指无用的东西。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口语。李云德《沸腾的群山》:“残缺不全的凿岩机,卷扬机,糟电线,破桌子,铁锈斑斑的破罐笼,还有一堆堆废铜烂铁,没有一件完整的东西。”
钢浇铁铸 比喻坚毅顽强。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性格。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钢浇铁铸的活雷锋啊!抖一抖满身的泥土,又投入火热的斗争。”
磨穿铁砚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元 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坐破寒毡,磨穿铁砚。自夸经史如流,拾他青紫,唾手不须忧。”
铁壁铜山 比喻坚强可靠的势力。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感惺《游侠传·侠圆》:“有这两位豁刺刺的大头脑做我的铁壁铜山,难道这小小官儿,不让我自由做做么?”
手无寸铁 寸铁:指短小的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手里没有任何武器。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截铁斩钉 同“斩钉截铁”。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作定语、状语、补语;指干脆。《古尊宿语录》第22卷:“有时截铁斩钉,纪干不可。”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铁板不易 易:变易,更改。像铁板那样不能改变。形容不变的,不可更改的。作定语;用于处事。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所谓‘臧谷亡羊’,其亡必多。这是铁板不易的话。”
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铁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铁棒槌也能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肯花力气,事情一定能成功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虞韶《日记故事》:“道逢一老妪,磨铁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还卒业。”
铁面枪牙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 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铁面无私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铁桶江山 比喻牢固的政权或地位。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里的干部虽然调换了几个,而他两个却好像铁桶江山。”
铁杵磨成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铁嘴钢牙 比喻能言善辩。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人。《花城》1981年第5期:“你看他真是铁嘴钢牙。”
针头削铁 形容极力刮削搜刮。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若不是针头削铁将身惫,只怕你刀头餂蜜将人害。”胡士莹校注:“形容刮皮刻薄之至。为旧时俗语,明代已有之。《一笑散·夺泥燕口》:‘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铁心石肠 犹言铁石心肠。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苏轼《牡丹记叙》:“然鹿门子常怪宋广平之为人,意其铁心石肠,而为《梅花赋》,则清便艳发,得南朝徐庾体。”
砸锅卖铁 砸了锅去卖废铁。表示穷极无聊,不留后路。也比喻把所的都拿出来了。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孙力《都市风流》第11章:“现在不是五八年炼钢铁那阵子,一声号令,千军万马,砸锅卖铁跟你上。”
点铁成金 原指古代方士能用丹药将铁(石)点化成金子;现多比喻修改文章、绘画或摘引词句略加改动即成佳作妙语。也比喻教师善于开导学生。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咬钉嚼铁 比喻意志坚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来往的,尽是咬钉嚼铁汉;出入的,无非沥血剖肝人。”
顽铁生辉 硬铁放出光辉。比喻人遇到好的机会就会大为改观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顽铁生辉。”
铁心木肠 见“铁心石肠”。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王介甫少时作《石榴花》……此老风味不薄,岂铁心木肠者哉。”
铁棒磨成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铁杵磨成针”。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 颐琐《黄绣球》第十章:“拼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的迟,实在收效最速。”
寸铁在手 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作宾语、定语;指手中有武器。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自幼学成十八般武艺,寸铁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
铁石心肠 心肠硬得像铁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唐 皮日休《桃花赋序》:“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
铁证如山 形容证据确凿,象山一样不能动摇。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四场:“十八张冤状在此,铁证如山,老贼还有何辩!”
铁钉铁铆 确凿可信。
钢打铁铸 铸:铸造。形容物体坚固或人性格刚毅。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性格。宋·释惟白《续传灯录·法秀圆通禅师》:“任是纯钢打就生铁铸成,也须额头汗出。”
铁打心肠 谓心肠像铁铸成的。形容人刚强的秉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八出:“望断天涯无故人,便做铁打心肠珠泪倾。”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钢筋铁骨 筋骨象钢铁打铸的一般。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作宾语、定语;指健壮的体魄。曹禺《半日的“旅行”》:“在一间放着垫子和各种各样举重器械的房间里,我遇见了一群钢筋铁骨的青年。”
金戈铁骑 见“金戈铁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描写战争。清·汪琬《〈苑西集〉序》:“我太祖、太宗发祥之址,与夫金戈铁骑百战创业之区,皆所跋涉而导从。”
打铁趁热 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作谓语、分句;同“趁热打铁”。张恨水《夜深沉》第22回:“我粗人只望说粗话,有道是打铁趁热。”
斩钉截铁 斩:砍断;截:切断。砍断钉子切断铁。比喻做事;说话坚决果断。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
铁骨铮铮 指人有骨气,刚正坚贞。作谓语、定语;指有正义感。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15章:“夕阳照红了铁骨铮铮的老人。”
铁树开华 见“铁树开花”。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续传灯录·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梁翰别郡守曾公。逮夜半书偈辞众曰:‘铁树开华,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云寂。”
铁公鸡 比喻极其吝啬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吝啬鬼。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他爹爹名叫卞龙,自称是‘铁公鸡’,乃刻薄成家,真是一毛儿不拔。”
铁杵成针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明 郑之珍《目连救母 四 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描写四季的成语

十二生肖的成语

描写数字的成语